隐形影响力:“国企教父”李荣融



  作为25人榜中宁高宁、王建宙、徐乐江等央企大佬的“老板”,李荣融在国资委六年间表现出了惊人的头脑清晰与意志坚定,颇具“隐形影响力”。

  2009年掀起高潮的“国进民退”,又一次把国资委跟李荣融推向了风口浪尖

 隐形影响力:“国企教父”李荣融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荣融辗转难眠,白天看到的一篇评论《央企为什么这么“红”》让他非常郁闷,“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彼时,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公布了央企年度成绩单——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起,央企销售收入与利润连续三年攀升。本以为如此出色的表现,足以为国资委与央企赢得掌声,可李荣融没想到,收获的还是骂声。“那天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我想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你要是问我央企为什么这么红,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央企业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因为我们的工作和努力,所以央企搞好了。”李荣融说。

  虽然在国资委成立的6年里,质疑声和骂声始终伴随着李荣融,压力和郁闷对他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中国企业“国家队”的“总教练”,作为高达5.5万亿国企资产(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统计数字)的“看家人”,李荣融对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信仰和梦想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位共产党员,是“国企强则国强”的坚定信奉者。他的梦想是终有一天,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能有50家来自中国。而且他相信,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要靠中国的国有企业。

  进退之辩

  在国资委最近公布的2009年前十个月央企的成绩单中,中央企业在2009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8289亿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9月缩小2.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6337.8亿元,同比下降6%,降幅比1-9月缩小7.7个百分点;已交税费总额9305.2亿元,同比增长9.5%。

  与2007年以前相比,这样的成绩当然算不上炫目,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刚刚扫过的背景下,它已然超出了李荣融以及外界的预期。在2008年那个可怕的冬天,李荣融曾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预备着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积累的所有荣光,被这场危机付之一炬。在2008年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荣融说,“央企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走出去’,而是能不能‘过得去’。”

  很难说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冬天太短,还是中国经济的春天太强大,总之,央企的复苏来得远比想像的早。在2009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李荣融就带来了央企走出底谷的消息。

  然而,就像中央企业每年漂亮的成绩单都没有换来掌声一样,2009年,率先复苏的央企收获的仍然不是赞赏和表扬,而是一顶“国进民退”的帽子。这顶帽子在国资委成立的六年来,一直压在李荣融的头上,而在2009年,它显得尤为晃眼。与前些年社会舆论对“国进民退”的批判有别,这次,一个新的有力论据会被经常提起: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资金,绝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袄”的央企,在扩张的道路上远远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粮入股蒙牛、宝钢入主宁钢、中国建材横扫水泥行业、山西煤炭行业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现,都强化了这一命题。

  对此,李荣融并不认可。

  2009年8月,在为广州的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所做的题为“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会上,他回应道:“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而不是说‘有我没有你,有你没有我’。我相信,民营经济还会做大做强,但客观地讲,它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中间会有些矛盾。”为此他还特别提出,在这一轮的并购整合大潮中,也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央企进行重组并购。

  不仅“大老板”李荣融,其辖下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也坚决不同意这种提法,甚至比李表现更激愤。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反问:“国企卖了,说我们‘贱卖国有资产’,买东西又成了‘国进民退’,到底让我们怎样做才对?”(详见本期《宁高宁:告别“摩根时代”》)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不久前也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什么国进民退啊,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中国大型企业在前进,央企也由于投资者和股民的参加,进一步多元化,进一步走向市场。央企收购一些中小企业来进一步扩大它的实力,有资本的融合,也有企业组织的融合。这是一个双向进步。”

  与“国进民退”现象交映的另一个现象是“央进地退”——这场不涉及所有制性质变化的整合风暴事实上来得更猛烈和持久。除了几个国资势力强大的中心城市外,地方政府都在竭尽所能抱紧央企这棵大树。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选择,逻辑很简单:首先国企改制是政府必须要做的工作,接下来的问题是“卖给谁”:把国有企业卖给民营企业或者管理层,弄不好就被会扣上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卖给外资,则要承受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指责。而卖给中央企业,就像是从一个口袋转进另外一个口袋,税收、就业——这两个地方政府最在意的“收益”没有流失,何乐而不为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在国资委成立之初就被作为引导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指挥棒”,现在已经失灵。特别是央企,“只进不退、有所为没有不为”,是对现状更加贴切的描述。

  接近国资委的一位专家曾向《中国企业家》透露,2003年成立以来,国资委就一直在考虑出台一个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路线图:哪些行业进,哪些行业退。但是因为过于敏感,至今未有定案。

  关于“进退之道”,国资委曾有过说法。2006年底,李荣融就曾放出过一个探测气球,即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行业由国资绝对控制。这一提法出炉后,即遭遇舆论强烈炮轰:这是在强化垄断,与打破垄断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相悖。后来,该说法在国资委被淡化处理,至今未有公开文件面世。

  “国进”其势难挡,那么民企收购央企,有没有可能?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有一番比较客观的说法:“总体上讲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家族企业阶段。家族企业经营中小企业效率很高,但经营大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现阶段,把国有大企业退给民营企业风险很大。”

  在事实层面,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数量为196家,截至目前减到了132家。这64家央企的退出,没有一家是通过卖给民企或者外企实现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间的内部整合。

  风雨六年

  其实,国资进退与否,如何进退,在李荣融心中,并无纠结。

  在国资系统内,都非常熟悉李荣融的两个著名说法,“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关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

  就连宁高宁这样有过西方求学经历的央企领导人对此也笃信不疑。“我在国企呆了20多年,国企的许多进步到目前为止外界并不了解,到现在,必须把国企当企业看。如果到今天还去纠缠国企是不是企业,社会也太不进步了!”

  他们的观点所隐含的推论是:既然国有企业是企业,那么争论“谁进谁退”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事实层面也带给他们底气:国资委成立六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国有企业业绩水涨船高、全面飘红。

  2003年初以“特设机构”身份成立的国资委,被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包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实现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等。

  六年之后回头望去,在国资委肩负的这几项任务中,李荣融完成最出色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央企业国有资产从2003年的约2万亿,增加到了目前的5.5万亿,翻了一倍多。在2005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曾得意地透露:“总理对国资委的工作很满意,总理只是要求要保值,从没对我说过要求增值多少,但我们的央企资产已经增值了这么多。”

  如果像外界所言,把中央企业取得的如此恢宏的成绩仅仅归结为“天时”(经济周期)、“地利”(垄断),对国资委和李荣融来说,显然不公。

  六年来,李荣融在推进央企业绩考核、集中主业、人事制度改革(面向全球招聘央企高管)、公司治理(引进独立董事、职工董事)、规范产权改革乃至国有经济的整合重组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央企业绩的高扬与这些基础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中国企业家》接触过的央企负责人曾经评价,如果要总结国资委成立给央企带来了什么,那么最大的变化就是让他们有了业绩的观念。“不达到行业前三名,就走人。”李荣融的这句话一直是央企大佬们身上背负的十字架。

  业绩导向之下,一些没有“垄断”色彩的二线央企(国资委掌管的央企在内部分为两个层级,55家特大型央企的领导是副部级,由中组部任命,其余的由国资委管理)在这六年迅速成长起来,比如中钢、中国建材、中煤科工等。

  即便是备受指摘、进退失据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很多人也忽视了李荣融和国资委的积极贡献。从国资委成立开始,李荣融就力推央企之间的合并整合,2006年更公开提出到2010年将央企数量减少到80—100家的目标。对国有企业来说,“管的少,才能管的好。”李荣融所做的央企内部重组整合工作,虽然缺少了产权改革的终极价值,但却是无法跳跃的一步。

  根据全球范围内的经验,许多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都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商业化,即国有企业剥离政策职能,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第二步、公司化,即建立起规范的董事会与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步、民营化,即产权改革。

  对中国而言,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我们不能用理想化的目标来苛求今人。

  信仰和梦想

  央企在2009年的荣光,足以成为65岁的李荣融职业生涯的一个圆满“句点”。

  从一家地方国有工厂的工人,一步步走到几十亿央企资产“掌门人”的李荣融,对国有企业的信心从未动摇。

  人怎么信仰,就怎么生活。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她一生中看到身边很多人因为信念动摇而痛苦不堪,内心挣扎,但她却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信仰有过丝毫怀疑。所以,在撒切尔刚担任保守党主席,党内为了她能赢得首相大选,设计了一条“中间派”姿态的竞选纲领,而彼时年轻气盛的撒切尔从自己的手提包里拿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啪”地摔在桌上,对同僚说:“我不要走什么中间路线,这才是我要走的路!”

  正是以如此信仰和勇气,撒切尔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球、影响深远的私有化浪潮。

  作为数万亿国资“掌门人”的李荣融,虽然权力和地位难比撒切尔,却同样拥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勇气。当然他所信奉的理念,与“铁娘子”截然相反。

  李荣融一再对外表白国企商业性质的单纯。在央企赴海外并购屡屡受挫时,李荣融在某次央企负责人大会上说,他非常想去美国的国会介绍和解释中国国有企业的真实状况,他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求得人们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这样的信念,李荣融深刻影响着六年来中国国企改革发展的进程。李荣融刚刚上任的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捏一把汗。中央企业每年都要开两次负责人会议,面对台下云集的经验老到的、与他级别相同或接近的企业家,大企业实战经验相对缺乏的李荣融必须保持镇定、从容。“他们中很多人都能给我上课。”李荣融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拥有简单的、坚定的信念,很难让这些央企大佬们服气,遑论推动央企的合并重组了。

  不过,在他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李荣融已经没有机会看到其梦想的全部实现——迄今为止,跻身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才20多家,离50家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而且它们不都是国企。

  从2003年至今,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李荣融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如果说现在还是褒贬不一的话,也许只有等待历史去解答。

  李荣融心中的偶像是俄罗斯总理普京,“只有普京这样的强人,才能够应对俄罗斯私有化之后的那种局面,没有这样的强人的话,我们必须要稳妥地进行改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0141.html

更多阅读

战争教父李靖 战争教父李靖第四部

hpa738★重温名将人生智慧,再现大唐铁血传奇!★首部全景展示初唐战争与和平的史诗之作!★中国古代将帅第一峰!★军神+官圣+帝师=战争教父李靖★将之初,最危险的官场是军事官场他是历代名将中屈指可数的不败军神,从无败绩。成为中国历代将

国企劣迹斑斑,请李荣融不要侮辱“父亲” 劣迹斑斑 英文

国企劣迹斑斑,请李荣融不要侮辱“父亲”今日《凤凰网》一篇题为《李荣融谈国企重要性:一个家庭若父亲下岗,那是灾难》的文章报道,李荣融是“国企强则国强”的坚定信奉者,并将国企做强做大的信仰上升到政治高度。他如此比喻国企对中国的

影视明星画报:创作型歌手李荣浩

影视明星画报:创作型歌手李荣浩欢迎关注《影视明星画报》,我是小编:晨洋;《影视明星画报》半月刊,一月两刊;晨洋带领大家解读明星,了解明星,调侃明星,说说明星的故事,谈谈明星的生活,看看明星的照片。《影视明星画报》20150315,本期明星人物:

张斌 李荣融 教授李荣融

     笔直西装,精神矍铄,李荣融还是老样子,与两年之前相比,看不出有丝毫变化。只不过之前的身份是“国资老板”,而今天的身份则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  3月29日下午,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在中粮董事长宁高宁等人的陪同

李荣融替国企经理人说话:是误解还是矫情

     曾经掌管万亿国有资产的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的大作《遵循规律办企业》问世,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然而从该书发布会由媒体披露出的信息来看,李荣融更像是在替国企的经营者代言。这究竟是媒体的误解还是作者的刻意所为,目前尚

声明:《隐形影响力:“国企教父”李荣融》为网友江晚正愁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