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28家主角公司各有各的故事,短短几天也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涨跌体验。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股价与市值之外,看看每个主角在各自舞台上的表演,听听每个人的创业故事。
“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9月23日不到10点完成答辩到下午1点,这几个小时对王跃林简直是难忍的煎熬。当证监会正式通知硅宝过会时,旁边的董秘郭斌已经哭了起来,而王跃林说用百感交集都难以形容。
王跃林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对证监会的座位安排耿耿于怀,他认为自己当时过会答辩时发挥得很不好,“答辩时,我们是背对着时钟,结果6个问题只回答了5个。我还有一些‘拉票’的话都没有说。而且他们问的问题和我们的理解还不一致。”
以万科、微软的路径为标杆
硅宝最终顺利上市。在10月30日敲钟之后,王跃林看到硅宝的股价开盘38元,他觉得还是合理的,但是后来竟然一度上涨到65元,他感受到创业板的狂热。昨日,硅宝科技的收盘价为46.2元。
为了创业板,王跃林足足等了10年,不过最初他首推的,其实并不是硅宝。“1999年在炒创业板的时候,我当时是在一家很优秀的国有企业。我本来想把它推动改制,其实它的条件到中小板都没多少问题。”王跃林说。
王跃林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专业研究生,后被分配到化工部成都有机硅研究中心(又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下称“晨光院”),1992年,王跃林离开晨光院南下广东打拼。后来进入广州白云粘胶厂工作。
在广东工作期间,王跃林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了“玻璃胶”和“结构胶”的技术难关,促进了这两样还处于进口垄断的产品国产化。出身于技术的他,原本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可是他志不在此。“我从1992年开始做了很多开发工作,在个人成就上很不错,我在这个行业的名声也很大。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却一直未能如愿。”
“我是一个想创造历史的人。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是必然选择,如果你想进一步做大做强,选择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才可能会有跳跃式发展。”
王跃林对万科和微软非常推崇。他看到万科改制上市后迅速通过资本市场成为房地产第一股。“我长期在沿海工作,接触资本市场比较早。”王跃林一直期望像万科和微软那样建立常青基业。
实践资本梦
很快,王跃林便把这个梦想付诸行动,推动广州白云粘胶厂改制,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广东国有企业改制太慢,改得不伦不类,20%的国有股,20%的职工红股,这下就不可能了。”不仅如此,王跃林说,“我们的直接上级领导很支持我们。然而,结果改制没搞成,人都被免职了。”
不过,铩羽而归的王跃林对资本市场的追逐并没有从此结束。
硅宝科技的创始人之一、现任公司总经理的王有治跟王跃林是睡在同一宿舍的兄弟。1998年,王有治和几个晨光院的同事一起下海,靠着最初50万元的注册资本,在成都石羊场开始创业。企业创立初期就明显地感觉到缺少资金的压力,那时就连要花2万元买一个卸货专用的叉车都很舍不得。
2005年硅宝公司第6次增资扩股时,王跃林以现金出资的方式进入硅宝科技。2005年6月20日和2005年12月7日,王跃林先后向硅宝缴存了120万元、240万元,作为对硅宝公司的出资。王跃林对硅宝的出资有很多原因,一是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二是多晶硅产业四川是发源地,三是硅宝的创始人大多是他在晨光院的同事。另外,他也希望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也正是在那年,公司拿下了一家欧洲公司1800万元的订单。在股东座谈会上,硅宝科技的大股东们首次有了上市的想法。
“硅宝是一个西部民营企业。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很多原材料从外地运进来,再卖到外面去,并不有优势,它的总体规模在这个行业排在前三名以后,那么如何迅速提升企业运作规模和竞争实力,我觉得上市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王跃林说。
2007年4月,硅宝开始与上市涉及的相关部门与中介机构接触。2008年6月,硅宝改制成股份公司。“我们本来是想进中小板的。今年7月20日,证监会发布创业板文件,7月26日就要求报材料。而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目前,王跃林还有广州吉必盛公司15%的股份。这是他在广州白云粘胶厂改制失败之后,置换过来的股份,此前他有27%的股份。“下一步将推动它在创业板上市。不超过三年,把它搞成。”王跃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