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分不清是谁搭上了谁的“幸福快车”。
当巴菲特把他的“神秘钱袋”投向比亚迪时,脖子上终日挂着工牌号、其貌不扬的王传福被称榜上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可当巴菲特在惨淡的大背景下,数着在比亚迪购下的10%的股票、一年狂赚500%时,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称王传福才是“真正的明星”。
是啊,我们分不清是巴菲特让王传福的股票翻涨近7倍,还是王传福让“股神”又“神话”了一曲。我们分不清谁是风儿,谁是沙。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美国人的事情就是做生意”。也许,更准确的表述是,这是双赢的“生意”。
让这两个名字双面胶一般粘和的最新事实是:“2009胡润百富榜”公布,王传福以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
嗨,中国首富又换脸了。
巴菲特并非走到哪里,哪里都春暖花开,“神仙老头”也有老眼昏花看走眼的时候,可这次,他真的独具慧眼找到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他比胡润似乎更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甚至,巴菲特圈里的朋友夸张地形容这个中国人:“这家伙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王传福实在算不得很知名的明星企业家,可他也许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世界上每三部手机,就有一部手机的电池是他的工厂生产的。他的锂电池占到了全球市场的60%,占绝对垄断地位。这个曾籍籍无名、穿不惯西装的“电池大王”,如今能和诺基亚、摩托罗拉平起平坐地讨价还价。
他做事专注,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的是电池,工作的还是电池。他10多年的生活里似乎“除了正极(+),就是负极(-)”。
他用人独到,不迷信海归、不迷信华尔街,他用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和他们一起吃5块钱的食堂大锅饭。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住在一套老式的两室一厅房子里,开一辆开了很久的“凌志”,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因为它能够显示,全球的分支机构是在白天还是夜晚。
他运用了典型的“人海战术”,几乎每一个到他工厂的人都会害怕,那里“除了人,还是人”。在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每个人手边都有一种夹具,准确地完成点焊、检测、贴签等工作,手中的动作可以以秒计算。
这些“工人”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成本替代了原本需要高达几千万元的设备投入。王传福以低于40%的成本把索尼、三洋打了下去。
他在配方上下工夫,当时,日本的电池产品都是在纯干燥室里面做出来,王传福没有钱建,就加一种能够吸水的药剂进去,造出来的产品直接把水给吸收掉了,达到干燥的目的。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不甘于充当“世界工厂”这个小配角,段永基、尹明善、梁信军要联手去非洲开采金矿,刘永好、鲁冠球、李如成更热衷于银行证券公司的股权,康佳、波导、海尔投身房地产……大家追逐着“地王”、“油王”、“股王”时,唯有“技术狂人”王传福还坚守着“中国制造”的尊严和生命力。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创富”。
后来,这个电池大王又向汽车大王转型,他说后半生也只做一件事:电动汽车。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可他认为“手机电池行业到了头”,按照全球每年10亿台手机算,比亚迪即使占有100%的市场份额,也不过几百亿的收入,而“电动汽车是深水池,电池加汽车就是最好的突破口”,电动车对传统汽车的冲击就像“电子表对机械表的冲击”。
这个对汽车一无所知的“理工男”不畏惧什么“核心技术”,他的口头禅是“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他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
他对所谓“专利”嗤之以鼻,他认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汽车也就是四个轮子一个外壳,任何一部车都难免和别人有一些相似的元素”。
所以这个“汽车大王”又称“山寨大王”。有人批评他,比亚迪的F3在外观上与丰田花冠同出一辙,中级车F6酷似广本雅阁和丰田凯美瑞;F8被曝出仿照奔驰C级和雷诺梅甘娜CC……
他跟富士康、索尼、三洋纠缠于法庭,他甚至成立了一个100多人的“知识产权团队”,专门对付这类诉讼官司,富士康赤裸裸地称:“说难听一点,就是证据销毁以及专利规避团队。”老板郭台铭还叹:“巴菲特糊涂,看错了人”。
还有人质疑,他的核心技术“铁电池”不过就是一种锂电池。他的座驾为什么不是自己工人手里出来的车,而是丰田的雷克萨斯。
这些恩怨,王传福总是从容地应答:“我们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这似乎又是一种“中国式创富”。
现在很流行“积极的惯性”这个概念,大意是成功的企业会不自主地沿袭以前成功的模式,这种惯性在管理上被称作“路径依赖”。名字很雅,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环境总是在改变。
所以,王传福会不会沿用他“积极的惯性”,他的“中国式创富”路径会不会进行到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首富的位置会让他深陷舆论的漩涡。毕竟“胡润百富榜”又称“杀猪榜”。他的制高点也许就是他的转折点。
话到此,我们越来越明亮:巴菲特不是王传福的“生产力”,他自己才是自己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