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创办步步高的段永平是中国家电业的风云人物。2001年离开步步高远赴美国后,他因投资网易股票获得百倍以上收益而被誉为“段菲特”。他曾两次高价拍得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和巴菲特谈论的话题包括投资、人生和“慈善”,“我们还会聊到高尔夫、桥牌和女朋友。”
段永平不喜欢拍照。在深圳,他对要他做好准备拍照的记者说:“章子怡见了你的相机会两眼闪光,而我会避开。”段永平说连他的太太都不喜欢给他拍照,他的太太是一位摄影师。给段永平拍照的摄影师并不太清楚他的具体事迹,但却在很早的时候认识他的夫人——她在摄影圈内颇有知名度,在美国也很成功。
和夫人结婚时,段永平答应她去美国生活。为了履行诺言,2001年,段永平离开步步高的一线管理层,远赴美国,当起了“寓公”。此时,离他打造小霸王、创办步步高不过12年的时间,12年里他一度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风云人物。
不过,在美国,他并没有沉寂太久。2001年底,他开始以1美元左右价格大量买进网易股票,并坚持持有到100美元。华尔街的华人投资圈因此而送他“段菲特”的称号。2006年,他又以62.01万美元标价,获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去年,他又和好友赵丹阳共同拍下了211万美元的“天价午餐”。6月,他和赵丹阳一起再次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前一阵,段永平带着孩子回国内过暑假。从杭州到深圳,他带着孩子逛西湖、到华侨城看节目;家庭生活之余,他还见了很多企业界、投资界的朋友。
段永平喜欢说,“投资就是一种爱好,和打高尔夫这样的爱好无异。”他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口吻描述他的投资,他似乎并不希望从这里面赚到太多钱。但他也不认为他的人生观和过去有太大变化,而且现在步步高这个公司仍然在追求最好。他又说,投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另一些场合,他也会说,投资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整个对话中,都一直充斥着这样一些颇为矛盾的观点。不过,或许这就是段永平:似乎带有中庸之风,在个人评价上常常会纠正你给他下的结论,对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又都很认真。
金融风暴中的赢家
眼下的这场金融风暴让很多人苦不堪言,但段永平很淡定。他说如果非要说金融风暴对他带来了什么影响,那就是投资心态上的——比如过去他不相信人们会恐慌成这样,现在他亲眼目睹了人们慌不择路地卖出。
但对他而言,这是个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很多股票价格跌得很低,这让我赚了不少钱。”
比如,在今年3月份,那时的市场环境正是巴菲特所言“别人恐惧时应该贪婪”的时候,很多股票价格偏离价值了,但是真正要下手买,却很难判断哪只股票仍有潜在危机。段永平的方法是,“闭着眼睛”买了巴菲特买过的股票,而且价格还比巴菲特的便宜40%、50%,这其中包括富国银行。巴菲特说过,两年后这个股票能赚到多少,而且他是富国银行的董事。段永平信了,所以买了,到现在也有近一倍的回报了。
GE是段永平在风暴中购买的另一只股票,原因在于段永平非常推崇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其表现就是尽管这个公司会犯错误,但是总有纠错的能力。”段永平说他是从杰克·韦尔奇的书中感受到这个公司的强大文化的,做过企业的他明白,书中的这些东西不是靠编就能编出来的。眼下,GE正在为它金融部门的扩张等错误买单,而这正是段永平大举建仓的机会。他在10美元之下分批买入GE,如今也已收获颇丰。
“我买股票通常会买一些有问题的企业。”段永平说,因为好的公司股价都很贵。但是关键点在于这些“问题”能不能被这些公司接受,会不会致命。但是他没有跟着巴菲特买高盛,尽管巴菲特说“高盛是最好的一个交易”。但做企业出生的段永平说他看不懂。
看不懂的股票不要做,这是巴菲特认可的交易原则。同样适用的原则还有不做空、不抵押(注:不做无限风险的事情)。段永平说,凡是违背这些原则都容易犯错。
段永平经营企业的风格和他炒股的风格似有相同之处。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步步高表现尚佳。段永平说,这是因为步步高比较保守、比较注重安全,不过多扩张。在他们的计划里,危机迟早是要来的,所以不能冲动。“用自己的产品,在自己的市场里,跟着用户并满足他们,就容易活下来。”而那些为了冲进世界500强的企业,做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在段永平看来,这是在做“浪漫主义的事情,很危险”。
“中国睡得好觉的企业不多,我们是其中之一。”有人说他胸无大志,但他则有自己的说法:“最重要的是活下来”,并且至今还活得不错。
段永平能睡得好觉,部分原因也在于步步高没有上市。对于上市能带来资金和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说法,他从表情里透出很大的质疑:真的吗?他的看法是,有些公司是,有些公司不是,而中国大部分公司都不是,上市未必能带来更好的发展。“我们又没有长三头六臂,凭什么我们就是呢?”
巴菲特印象
关于公司不上市也是段永平和巴菲特在饭桌上的话题。当段永平将自己公司不上市的情况介绍给巴菲特后,巴菲特提到他认识的一位企业家,宁愿自己的身家缩水一半也要让企业退市。这句话并非对上市和不上市的对错进行评判,但段永平却从侧面得到了很大的肯定。
和巴菲特吃饭永远能激起人们的好奇。段永平说,“这种饭局往往是七八个人在一起,三个小时,自由地攀谈,”并不是全由他发问,虽然他掏了大价钱。谈话的话题则包括投资、人生和慈善,“我们还会聊到高尔夫、桥牌和女朋友。”
谈投资时,段永平问巴菲特犯过哪些错误。“他说十多年前投资过一家公司,本来只值4个亿,但他却用了40亿。现在这家公司的价值是零,已经破产了。”最让段永平印象深刻的是,巴菲特会用高尔夫来比喻投资。“他说投资犯错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少犯错。”“投资就像打高尔夫,要是每一个都打得很好,那就不好玩了。高尔夫主要是看整体成绩打了多少杆、多少洞,而不是看某一个部分。大部分人都更关注为什么你这一杆打得这么好,其实高尔夫是用全场来计算你的成绩。”
段永平印象中的巴菲特是个非常低调、谦和同时风趣的人。他曾经在餐桌上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巴菲特凑过去和他耳语,其实那时巴菲特什么都没说;一张是巴菲特拿着自己的钱包拍照。还有一件事感动了段永平:“巴菲特离开的时候,他的司机开了一辆特别像卡车的车过来,这辆车和美国最普通蓝领开的车别无二致,只见70多岁的巴菲特身手矫健地爬了进去。”这一幕至今仍刻在段永平的记忆中,尽管他早已知道巴菲特不是一个奢侈的人。
和巴菲特吃饭,段永平最不高兴的就是人们总是问“值不值”。段永平说了个故事:过去,段永平曾经买过两只航空股,在他想象中这么多人坐飞机,应该是很有空间的。但是巴菲特却告诉他这是个toughbusiness(困难的生意),后来段永平自己明白了,“航空业没有差异化,只能打价格战。”他卖出了其中一只,避免了不少于5000万美元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巴菲特曾经犯过的错误。“这么宝贵的经验巴菲特一句话就告诉你了,多便宜啊。”
段永平说,其实巴菲特告诉他的,大部分都在其他地方讲过,“如果没讲,那就太值了。”
今年6月,段永平再次与巴菲特相聚午饭。“对我而言,这次吃饭和上次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说在金融风暴中,和巴菲特吃饭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坚定了价值投资的信心”,“以前不那么坚定的东西经过这顿午餐,我更加坚定了。”
美国生活
谈人生是段永平和巴菲特交谈的一大主题。同样经历过丰富人生的段永平禁不住被巴菲特的谦和所迷惑。他忍不住问这个老人,“你会不会生气?”巴菲特想了想说:“没有。”为什么?“因为不值得。”
“生活应该是个慢慢的东西,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就可以了。”段永平说自己在美国每一天都很开心。在美国,因为孩子要上学,他很少去旅游。他有一双儿女,孩子似乎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心。对于孩子,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开心、健康成长,接受好的教育。”他说他并不指望孩子们光宗耀祖。
有一次,10岁的儿子问他,“奶奶这么大年纪不工作了,花钱怎么办?”段永平说“当然是爸爸赚钱养活奶奶”。他顺势开玩笑问儿子:“爸爸将来老了,你会不会赚钱养活爸爸?”儿子犹豫了30秒,回答说“会”。“小孩子还是很聪明,知道不能让爸爸失望。”不过这说明小孩子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容易。当然,段永平在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还是很感动。
段永平说他自己没受过很传统的中国教育,所以也不会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但是,他会尽量让他们学中文,用中文和他们交流。此外,他还坚持至少一年带他们回一次中国。
在美国,段永平的生活很规律。很多时候,他一天三餐都在家里吃。为此,他还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菜园子,自己种菜,想吃什么就种什么。
对于西餐,他也很能适应。其实他的饮食和在国内区别不大。在中国,他说自己的口味也很难以中式来一言概括。比如广东人喜欢喝汤,他就不大喜欢。在中国他也不大吃辣。
语言是他在美国最不习惯的地方,以至于他为了提升语言水平还专门和巴菲特发邮件把见面时间往后推。这也是他一直未能融入美国社会的主要原因。试想,连对方的笑话都理解不了,何谈融入。
不过段永平还是会经常和美国人在一起。比如,每周他都会和很多美国人在一起聊天、打牌。让段永平有些诧异的是,在2007年到2009这两年,尽管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是和美国人在一起几乎没谈起过经济,他们只是谈谈自己的一些情况。尽管也许他们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经济危机仿佛和他们没有关系。这和中国人只要聚在一起就要谈经济危机,甚至连剃头的也要谈金融危机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