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绝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享受团圆的幸福,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主席李晶已经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加剧,西方投资者们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越发浓厚。李晶此行就是为了及时向他们介绍最新的中国状况。
李晶已经习惯这样永不停歇的生活。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全球各地做路演,有的时候由于连续坐飞机,她连时差都倒不过来,根本睡不好觉。“但我仍然每天对工作毫不懈怠。”李晶说。
正是由于李晶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奋斗,女性银行家才能够在金融行业真正崭露头角。数百年来,掌控华尔街核心命脉的都是男性白人。即使在1990年代初,在华尔街工作的女性还被看作可靠的仆人或者迷人的明星。曾经轰动华尔街的全美畅销书《泥鸽靶》中甚至尖锐的指出:“不管怎样,女性都要保证成为男人工作中的乐趣;若非如此,这些银行通常会把她们放在最差的工作岗位,使其晋升受阻。”而且,各大银行通常遵从白人文化,也就是所谓的“白靴法则”,如果不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很难打入国际投行核心层。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金融领域的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中,有2/3是男性,其中以白人占绝大多数。而在高级管理人员中,白人男性更是占到了80%。
不过,传统正在被颠覆,摩根大通是其中佼佼者。在亚洲,摩根大通的女性MD(董事总经理)数量从2004年的14人上升至2008年的46人,女性VP(副总裁)数量也从2004年的433人上升至2008年的851人。这在投行业绝无仅有。近两年,摩根大通雇佣女性员工的比例还在持续增加。摩根大通人力资源部门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卡洛琳·约翰逊(Caroline F.Johnson)对《商务周刊》透露,目前摩根大通在中国的女性员工比例占到了58%。正因如此,摩根大通赢得了“女投行家天堂”的称号。
华尔街的女性先锋
对于华尔街女性地位的上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投行生涯的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副主席伊琳·若诗(Elaine La Roche),有着最为切身的感受。她回忆到:“30年前我进入金融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是由男性主导的,没有女性销售员、交易员或银行家,客户也是男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到商学院学习,并且加入金融行业,很多客户也是女性,一切有了改变。这些巨变是一种自然进化。”
年轻时的若诗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获得了国际事务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她任职于美国财政部和白宫。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决定继续读书深造。她努力获取美国大学金融专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开始了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界漫长的职业生涯。
在摩根士丹利工作的20年间,若诗在机构股票部、固定收益部等不同部门担任过多项职务,还是公司第一位女性董事总经理。1990年代中期,在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设银行合作设立中国首家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之时,若诗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于1998至2001年间担任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
2001年,若诗从摩根士丹利退休后,曾担任北大国际MBA项目客座教授和掌上灵通的董事会主席,以及中国建设银行董事。“当我从摩根士丹利退休后,我以为我会很忙,会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我的人生没有了足够的挑战。”于是,2008年4月,她接受了摩根大通的邀请。
“在华尔街很少有女性超过50岁还在工作,但我可以在中国继续我的事业。在中国,我还年轻。”她说。
作为华尔街的女性先锋,若诗以作风强硬而著称。这个着装一丝不苟、说话铿锵有力的资深投行家充满活力并热爱富有挑战的运动。她的人生总是在不断迎接挑战。“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不是你等着去发现一些事情,而是怎样去让一些事情发生。金融行业尤其如此。”她说,“金融行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很快,市场变化也很快,你需要高瞻远瞩,随时寻找下一个商业机会,同时也寻求自己的职业机会。你不能像个士兵一样,等着某天有个人来告诉你,‘你做得相当好了,所以现在你可以进入下个阶段了’。”
在若诗看来,女性唯有通过经济上的独立才能达到真正的独立。“当我15岁的时候,就希望能够有份工作,但美国只有到了16岁才能有正式的工作。于是,我去一个店里当服务员。”现在她还时常跟她的三个孩子说,“如果以后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仍然可以去做一个服务员。这样在出现任何事情后,你都不至于过度悲伤,还能够养活自己。你得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若诗的人生历程与美国196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女权运动交相辉映。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风靡一时,作者是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的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她在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拥有丈夫和孩子并不代表拥有全部,女性应该追求独立和个性。当1980年代女权运动进入全盛时期,这种影响更是表现到了方方面面。
在那个时候踏入金融行业的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行长罗丽莎(Lisa Robins)回忆到:“当时,西方女性都穿着中性化的服装。如果男性为女性开门,女性就会说,‘不行不行,我们是平等的,你为什么为我开门’。”
说得一口流利中文的罗丽莎1988年加入摩根大通前身之一大通银行(ChaseBank)在法国巴黎的分支机构,1992年回到美国。此后,她在摩根大通内部从事过多种不同工作,一步步走到现在的高度。2006年,她从纽约搬到香港,负责摩根大通香港资金管理业务亚洲区产品管理。2007年8月被委任主管摩根大通中国区资金管理后,她又来到北京,几乎从无到有建立起摩根大通在中国内地的商业银行并全权负责银行的运作。
巧合的是,罗丽莎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在中国起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导游,1979年就来过中国。1980—1986年,她成为一家法国公司在中国的总代表。在此期间,她认识了自己的法国丈夫。罗丽莎笑到:“所以说我对北京有着非常好的印象。”
罗丽莎和丈夫曾经以掷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应该跟随谁的事业,得出的结论是彼此兼顾。于是他们到了巴黎,在那里有了第一个孩子。生完孩子之后,罗丽莎主动出击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举办各种讲座和会议,讲述如何在中国做生意,客户主要集中在航空、铁路、食品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