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他自主创业,从500元起家到拥有10亿资产的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历经风雨,本色依旧;他富而思源,倾心公益,关爱弱势群体,支援新农村建设,每年向社会捐献上百万元;他情注部队,接收安置企业军转干部和困难退伍士兵,竭诚营造复转军人“幸福家园”。他,就是山东万通集团董事长、优秀退伍军人王军,一位用责任和真情书写人生华章的民营企业家。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从“跑海”、“跑油”到进军石化产业。他靠军人本色洞开自主创业新天地。
1983年10月,怀揣绿色梦想的王军,告别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的父老乡亲,入伍来到海岛部队内长山要塞区某部。1985年底百万裁军,王军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眷恋的军营。2年多的军旅时光虽然短暂,但军人顽强拼搏、愈挫愈勇的“绿色基因”深深融入了他的人生血脉。
上世纪80年代末,经商创业大潮风起云涌,自主创业已渐成风气,但对无特长、无技术、无资金的王军来说,要找到适合自己创业的突破口,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军发现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渔民不缺鲜活海产品,却缺淡水和蔬菜。于是,他就从邻居家借来500元钱,开始尝试着做起了“以物换物”最原始的商品交易。每天一大早,他用自行车从几十公里外驮来蔬菜和成桶淡水,与渔民换海虾、海鱼等鲜活海产品,然后再驮到集市上去卖。就这样,“跑海”一年下来,他居然收入了5万多元。尝到甜头的王军一跑就是5年,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成了四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户。
5年的“跑海”风雨,让王军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2年,在获悉国家将加快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后,他毅然转行干起了运输建筑沥青的“跑油”生意。没想到,“跑油”风险性大,接连发生的几起交通事故,几乎让他血本无归。濒临绝境的王军,凭着在部队培养的愈挫愈坚的劲头,化危为机,峰回路转,历经6年风雨艰辛,他完成了创业资本积累,创立了东营市最大的利达运输公司。此时他经商的头脑变的更敏锐、目光更远大。
1998年,国家实行能源产业多元化经营改革。这一政策,为王军打开了民营资本进军石化产业的通道。他以军人特有的魄力和睿智,融资500万元,兴办了万通石油化工厂,在无技术、无人员、无房厂的重重困难下,他与10多个工人吃住在废弃的窑厂里,靠一双双沾满泥巴的手,奋战100多天,成功安装起第一台15万吨的制青装置,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生产的奇迹,成为山东省民营投资炼油行业的“第一人”。当第一桶沥青缓缓流入油罐时,这位硬汉的眼里浸满了泪水。
星移斗转,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万通石油化工厂已由当年一个年产十万吨沥青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如今拥有万通石化、利通建安、利源管业、利源运输等几家子公司的大型企业──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600多人,每月有三个亿资金运转,年均销售收入20多个亿,年上缴国家利税7000余万元,被山东省工商局核准为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东营市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倾心营造复转军人“幸福家园”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特长的退伍兵,能有今天的发展,是部队给了我支点和力量,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创业成功的王军时刻不忘部队的培育之恩。
公司成立之初,王军就宣布两项特殊招工政策:一是每年预留一些合适的岗位,专门安排下岗分流和生活困难的复转军人;二是与部队建立“成才于军营、回乡建新功”联系点,定期举办“军企两用人才”招聘会。每年老兵退伍前夕,他都要回到内长山要塞区老部队,举行万通公司与退伍兵就业见面会,发放“就业证”,出资对退伍军人进行技术培训。
与王军同期入伍的东营籍20多位战友,在百万裁军时大都回到了家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部分在企业上班的战友分流下岗,有的生活比较拮据。王军没有忘记这些曾与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以兄弟般的深情关注和帮助着他们。2000年,王军的战友魏秀山,因企业破产下岗在家,家中老人长年有病,爱人无工作,家境贫困。这位曾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的退伍军人,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而是自立自强,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王军在垦利县汽车站无意间见到了魏秀山吃力地蹬车拉人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硬塞给他5000元钱。没多久,魏秀山就被王军安排到公司财务部工作,他的妻子朱华芳到公司环卫处上了班。2005年,战友商建训创办的建筑材料加工厂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王军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安排到万通公司任销售部经理。一年后,商建训凭着出色的业绩,被任命为山东省成武县利通公司总经理。近几年,万通公司先后招进了23名企业下岗军转干部,安置了近百名退伍兵。
王军不仅吸收接纳复转军人,还竭诚为他们营造“受人尊重、实现价值”的环境。公司专门在局域网上开设“退伍老兵风采”专栏,宣传他们军旅生涯的光荣历程和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每到“八一”建军节,公司都要举行“老兵茶话会”,共叙战友情。退伍军人刘伟在一次茶话会上激动地说:“我们这些退伍老兵在万通工作,感受到的是心灵上的慰籍、精神上的快乐和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是王军给了我们这个‘幸福家园’。”
王军心系复转军人的同时,还牵挂着国防和军队建设。东营市地面广阔、濒临大海、净空环境好,是陆航部队训练的理想场所,每年都有部队来驻训。王军得知东营市飞机场承载驻训能力有限,准备扩建基础设施后,便出资援建了驻训服务基地。每次驻训部队来到东营,他都组织员工到一线慰问。去年8月,某驻训部队演练结束转场途中,在万通集团公司附近发生意外事故。王军闻讯后,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保证了部队按时间节点实施转场。东营区人武部筹建国防信息指挥中心大楼,资金有缺口,影响了建设进度,王军当即送去了10台高配置电脑,并垫付了购买设备资金,保证了国防信息化指挥中心如期完成。
写就民营企业家的大爱人生
2004年底,王军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请柬”:北一村500多村民联合签名,请求他回村挂职支部书记。望着这份饱蘸着父老乡亲殷殷希冀的“聘书”,王军心绪难平:公司发展正处上升期,离不开他;北一村发展正渴求帮扶,需要他。经过几天深思,王军最终做出抉择:回村竞选支部书记。
在乡亲们欢迎的鞭炮声中,全票当选支部书记的王军带上行囊搬进了北一村,开始了他的“兴村之路”:多方筹措80万元,整修村容村貌,使北一村告别了“有路行不通、有水进不来、有电灯不亮”的历史;采取土地租赁、转包、有偿转让等土地形式,融资180万元,在毗邻东营市郊区开发建设了90套经济适用房,盘活了区位优势;兴办村办企业,打造屠宰业、白铁加工业等“品牌”,振兴村庄经济。与此同时,他又从公司里拿出30万元,新建了“农村文化大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2007年,北一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1100多元提高到4100多元,成为东营市有名的“小康文明村”。
3年期满,王军卸职返回公司时,乡亲们特意将他住过的房子整饰一番,在门两旁刻上了一幅对联:“王者风范创大业,军队传统惠民心”。王军不仅留下了一段真情,也为乡亲们留下一套好班子,他推荐的几位年青有为的村民进入两委班子,为北一村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挂职回来后,王军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更好地帮助乡亲们致富。2008年3月,王军向史口镇党委政府递交了万通集团支援新农村建设计划:用3至5年时间帮扶7个贫困村。目前,公司与木李村、范家村等4个村庄已建立帮扶对子,在东营市率先走出了“以企促农、以工哺农”支援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多年来,王军始终以一个退伍老兵的炽热情怀回报社会,倡导践行和谐新风。2003年,王军为北一村筹措50万元,在东营市第一个设立“敬老基金”,每月向村65岁以上老人发放50元生活费;资助镇敬老院70万元,捐赠15台彩电、40张床铺,翻修老年公寓,将无依无靠的老人送进史口镇敬老院供养,使镇里100多位老人过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晚年幸福生活。王军还在北一村张贴《敬老倡议书》,要求家中有65岁以上老人的村民,每月向老人上交50元“孝心钱”。“敬老基金”和“敬老倡议”,使敬老爱老之风长盛不衰,北一村连续3年被东营市评为“精神文明文明示范村”。王军每年资助史口镇中学2万元,并与市教育局签订了“1+1”助学协议,资助了10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去年,公司又设立了“汶川学生助学金”,出资30万元帮助四川灾区10名孤残中学生完成中学、大学学业。现在已与汶川县5名中学生建立了资助关系。据统计,从2002至今,万通集团公司先后为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援建四川灾区等,捐款达到800多万元。他个人先后被评为省、市“诚信经营民营企业家”、“爱心助残之星”、“十大孝子”、“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和全国“十大孝亲敬老之星”。
作为一名石化企业的老总,王军在创业奉献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环保责任。2006年3月,公司投资上千万元的80万吨沥清脱蜡装置正在上马,王军提出要同步兴建年处理污水24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董事会上,有人提出建污水处理厂需要耗资3000万,又没什么效益,还是等80万吨沥清脱蜡生线投产后再说。可王军仍坚持与沥清脱蜡装置同步兴建。他动情地说:“作为民营石化企业,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生态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环境。”3月后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市环保局得知后,在万通公司召开了全市企业环保现场观摩推介会。当年底,万通公司被省环保局授予“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万心凝聚,通向辉煌。王军正以一名老兵的执著,在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追逐着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