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由曾国藩的家教想到



  由曾国藩的家教想到

  ――――略谈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清朝末年,他既是湘军统帅,又是朝庭重臣。在近代史上,他是一位很有影响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代鸿儒。其开创的独特的家庭教育模式,更为后世效法,行之有效,传颂百年。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大富大贵之家,常难以为继,由盛转衰。而曾氏家族却英才辈出,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不能不归功于曾国藩那套独特的汲取传统文化精粹,开拓进取的家庭教育理念。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实现了儒家所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事业,被后人赞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虽属溢美之辞,但真正能够做到如他这样的确实寥若星辰。

  他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楷模

 曾国藩 由曾国藩的家教想到

  曾国藩为人子,能使父母欣慰;为人兄,能悉心关照弟妹;为人父,能做儿女的楷模。他著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世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

  曾国藩天资不聪,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刚强、意志坚毅,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每天坚持写日记自我反省,一生中没有一天不警醒自己,鞭策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逊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遍天下,受人敬仰;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虽屡战屡败,挫折连连,却从不气馁,反而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应是他一生多有建树的成功秘笈!

  读他的家书,我觉得他对传统文化是既传承又发展,既融合又创新。

  读曾国藩的家书,一点感想聊记如下:

  一.做父母的要真正担负家庭教育子女的责任。

  当代社会,物欲横流,不少人常求钱财之富裕,却不忧才学之贫乏。一旦名利双收,便觉志得意满,忘乎所以,怕儿孙受苦受穷,一意迁就;或忙于工作,忘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宦海官场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要树立终生学习的信仰,虚心向学。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知识学问是能体现一个人的见识修养的。有人说,人生有“三不等一不留”:“教育不能等,孝顺不能等,成功不能等,遗憾不能留”。“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他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数十年如一日,不辍书卷。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他博览群书,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精粹,善于思考,治学数十载,建构了他独特的人文思想体系,兼收并蓄传统文化精粹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三.要言传身教,严以律己,“诲人不倦”。

  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生死未卜之际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体现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十分难得。

  我们要学习曾国藩对待子女的循循善诱,要言不烦,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诲人不倦”。正人先正己,作好子女的榜样,身教更胜言传,不溺爱子女,晓以大义,明以事理,长此以往,何虑子女不成才?

  四.要注重子女的品格修炼,做德才兼备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我们要经常教育子女要有同理心:待人宽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古人说:“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曾国藩也曾说过:“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正所谓:“有德有才为精品,无德无才为废品,有德无才为成品,无德有才为毒品”!

  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为人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均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故自身须注重品格修养修炼,万不可误导了孩子的一生。

  要教育子女:心怀天下,脚踏实地。

  要教育子女知书识礼,孝敬仁爱。

  要教育子女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

  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家严出孝子。家庭和睦、国家安定才有社会和谐!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爱人民爱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拥有一颗博爱仁心,内可培养善良品质、高尚情操,外可建功立业、成就事业。常怀忧国之心,恪尽爱民之责,才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立大志成大业!

  五.要教导子女肯吃苦,节俭朴素,力戒养尊处优

  俗话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家败离不得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一个逸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更有诗云:“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观古可鉴今,读曾国藩的家书,反思当今的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对我们做家长的,有着无限的瑕想和深刻的启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2236.html

更多阅读

黄光裕与陈晓:谁是国美的敌人

“疾风知劲草,危难显忠诚”,“陈晓阴谋窃取公司的控制权”,“企图变‘国美电器’为‘美国电器’”……借助互联网,黄光裕方面8月18日凌晨发布了对国美员工的公开信《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谴责陈晓种种“负义”、“不忠”行为。而由

唐僧为什么不娶女儿国国王的真实原因 女儿国国王叫唐僧什么

《西游记》是基于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故事中改编而成。其中,唐僧一直是四人队伍中意志最坚定的一位,但是在女儿国时,唐曾面对女儿国国王的倾心,也着实

你可曾听到人民的呻吟 听到曾祖母去世的噩耗

文/王大姨《你可曾听到人民的声音》,是电影《悲惨世界》的主题曲,这首追寻自由颇具反抗精神的歌曲在这国曾火了一段时间,不少人纷纷学唱,在关注拐卖儿童这件事上,他们也发出了“人民的声音”,不是在广场,不是在大会堂,是在微信朋友圈,不过都

声明:《曾国藩 由曾国藩的家教想到》为网友川长思鸟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