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哲:没有管理人才的储备,未来很不确定



  中国的再崛起,会实现从一个以制造和出口为主的国家,变成以服务与制造混合的经济体。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的企业很快将直接争夺相同的原料、资源、工作和人才。

  攻读过MBA的人都知道各种分析竞争策略的理论,比如SWOT分析、波士顿四方格模型,还有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不过,这都是静态的分析方法。然而实战永远不是真空实验室,战略管理学者必须提出某种成熟的动态竞争战略。

  攻克这一难关的,竟然是一位华人。这位不为大众所知的学者,其实早已是国际管理学界响当当的人物。陈明哲教授用近10年时间,成为提出动态竞争战略理论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位三次获得国际战略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的学者,目前也是美国《管理学会评论》的副总编,800:1的录选比例使得这本刊物在商学院中的影响力无出其右。

  目前,他的企业客户包括杜邦、摩根斯坦利、联邦快递、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他对企业的人才培训与咨询横跨欧洲、美洲和亚洲。11月他在北京短暂停留,劳斯莱斯公司的高级经理人专程从英国飞到中国参加他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全球视角”。

  很难想象,这位在西洋学界打开一片天地的东方人,其实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气质儒雅的陈明哲,出生在台湾相对落后的台东地区,在离开台湾之前,他曾师从一位国学大师,用他的话说,“研讨了诸子(共21子)中16位的全部著作,其中《孙子兵法》前后读过7遍。”

  1988年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毕业后,陈明哲先后任教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在各个地方他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

  他也是研究华人企业战略管理的先锋。1997年在沃顿商学院任教时,他创办了西方第一个以华人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全球华人企业发展中心”。“我可能是美国最早注意到马云的人吧。”谈起10年前在沃顿商学院请马云来美国访问,他的眼睛却透露出“慧眼识英雄”的骄傲。

  陈明哲之所以很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很可能是因为他的理论过于抽象。西方的社会学科都在向自然科学看齐,即便是管理学研究,也有各种模型和数学推导。而陈明哲专注的动态竞争战略,不仅仅是量化难以量化的要素,还包括这些要素在变化中的互动规律。

  不过,严谨而抽象的西方思维并没有磨灭陈明哲的国学涵养。“管理从根本上是一门人文(humanity)学科,探讨的最终是人性。”陈明哲时常从抽象的理论穿梭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里。

  10年时间,他见证了中国MBA教育的发展。1997年和2006年,陈明哲两度应国家教委MBA指导委员会邀请来中国大陆,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他培训的学员是中国MBA院校的管理学教授。

  2001年,哈佛大学出版了他的著作《全球华人企业探微—世界企业经理引导》,《外交事务》推荐该书是“与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共事指南”。陈明哲相信,目前全世界范围的“中国热”,不过是中国在200年之后的“再崛起”。而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企业是否对文化、战略和执行问题足够关注,将是它们能否成就世界级企业的关键。

  赢在中国,赢得世界记者:您曾在演讲中提到,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无准备”,这个是指什么呢?

  陈明哲:举几个例子吧。2001年7月,我从沃顿商学院转到弗吉尼亚达顿商学院时,接受过美国的《新闻周刊》、《福布斯》以及英国路透社记者采访。他们问我:海尔是哪里来的?他们不知道,海尔在南卡罗莱纳州已经建立了厂房,并占据了美国小冰箱市场30%的份额。2000年春天,进行完一场中国企业演讲后,台下有学者问我:“你是说,我们应该向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学习?”《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向我约稿,指定主题是:中国市场是否注定要失败?这些都深刻反映了美国企业社会精英的一般想法。

  美国商界已经习惯了单向思维,他们认为自己有全世界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体,谈起全球化就应该是“唯美是从”的单向整合。而中国公司进步和发展太快,远远超过美国的预期。这种单向思维使得美国从上到下抵触中海油竞购尤尼科,这种思维延伸就是“沃尔玛悖论”:沃尔玛雇用上百万员工,零售额是美国60%以上,但是如果没有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绝对不会有沃尔玛的巨额盈利。

  记者:过去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您认为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

  陈明哲:国际化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使得中国市场本身已经变成最国际化的市场。加入WTO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不同国家主要厂商从事竞争的唯一战场。国内的企业在国内做好,本身就是国际化成功的要素。国际化要先反过来固本,把国内市场做好,有了依托后再去了解国外竞争对手,利用本国市场培养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中国有句古话是“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就是这个意思。

  成为全球企业、进行海外扩展并非绝对必要。在中国市场赢,就是在全球市场赢。中国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本国市场去获取商业利益最大化。中国不仅是本国市场,也是可以孕育、培养你在国外市场竞争核心能力的场地、一个了解全球竞争对手的试验场。

  记者:中国的“再崛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陈明哲:202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的GDP总值将与美国和欧洲持平,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达到两亿人,超过美国和欧洲的中产阶级人数。中国的再崛起,会实现从一个以制造和出口为主的国家,变成以服务与制造混合的经济体。高盛推出的“金砖四国”(BRIC)中,在全球五百强的企业家人数,中国超过了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总和。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的企业很快将直接争夺相同的原料、资源、工作和人才。中国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管理以及全球品牌的运营管理,将是决定海外扩张的关键要素。

  不是家族企业,而是企业家族记者:您曾创立“全球华人企业发展中心”。在您看来,华人企业和西方企业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陈明哲:首先来说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彼此很独立,而中国人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父母和儿女是相互扶养,中国人讲究对偶嘛。

  如何向西方人说明家对中国人的意义呢?这样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中国第一份毕业证有没有看过?那是1900年北京京师大学堂颁发的。这个人曾在北洋政府做过司法总管,你看这个证书,不光给他一人,还给他祖父、父亲,四代人。所以我跟西方人讲,一个人最大的智慧成就是你的学位,这是个人的。但中国不是这样,是属于四代人的。如果一个人的学历都可以跟家人分享,那还有什么不能分享?

  我在书中讲,中国人的企业不是family business(家族企业),而是business family(企业家族)。因为重点在家,而不是企业。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和李嘉诚家族,但有多少人知道和记黄埔是李嘉诚的企业呢?

  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上市,这种家族内传承的规律会被资本铁律踏破吗?

  陈明哲:踏不破。你想想,台湾的企业,除了施振荣的宏,大部分还是家族嘛。香港也是一样,许多上市公司虽然也有治理制度,但那只是套一个壳子。最黄金的企业一定还是掌握在家族手里。新加坡也是如此。中国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不也是一代代交下去吗?中国企业就算要改革,也必须考虑文化因素。

  华人企业和西方企业的最大区别,其实是经营权和产权没有分离。在华人公司,所谓的“皇亲国戚”会进入公司管理层。看一家华人企业,我们除了看外面的治理结构,还要看他里面的姻亲关系到底是什么。

  总之,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华人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会分离。东南亚、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怎么说也发展资本主义50年,有两三代人了,情况变化不大。

  当然,也有些例外,比如香港的利丰,冯国经、冯国纶兄弟,他们比较中西合璧,但有些企业仍然是他们家族的,没有上市。上市当然会有所修正,但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可能时间还不够长。

  记者:如果我们认可这种家族企业模式,它能和西方企业竞争吗?

  陈明哲:对,我们首先认可这个事实,不要否认。我认为,还是可以竞争的。家族不家族无所谓,最大的问题,是专业经理人员有没有办法保留住。下一个阶段,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的竞争,应该是专业经理人的竞争。西方的管理制度、管理教育有100年的历史。中国第一个MBA教育是1984年,真正大发展是1994年之后。1997年,国家教委让我来,在清华花4天时间给全国的MBA管理教授培训。当时是54个人。而西方,比如美国,第一个管理教育是1881年,有那么长时间呢。

  经理人队伍严重不足记者:您曾在1997年和2006年两次来中国培训中国的MBA,您觉得中国的人才储备这10年情况发展怎么样?

  陈明哲:西方的管理教育很成熟,企业精英在商学院学习商业管理,他们都是经过严格、完整的专业训练培养出来的。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是一路打出来的,边打边学,摸着石头过河。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2010年中国需要7.5万名具有全球经验的顶级执行官,现在只有5000名,没有人才储备,未来是很不确定的。

  记者:那中国企业在世界竞争中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陈明哲: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哲学,或者更广泛地说,是文化与执行。西方企业的优势在于缜密的管理理念,依仗的是执行官与经营团队完整的管理教育与训练。中国企业需要将中华文化优势与西方前沿战略观点结合,并将其系统应用与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根据国人心态与做法统一步调,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舞台去开发西方企业难以模仿的持久优势与成功模式。全球市场的下一个主战场在中国,中国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进军海外之前,中国企业应当运用优势在国内建构主宰性的市场地位,这点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性。

  记者:中国和印度相比,企业在全球化中的劣势之一可能就是中国人的语言能力,您怎么看待语言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陈明哲:5年前我母亲来美国,我要给一个长辈写信,我在美国20年没怎么写中文,但是她讲我的中文进步很多。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体现,尽管它很重要,但语言只是工具。语言是我们永远的短处,想明白这一点后,就不会有心理的负担。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将公司总部放在纽约,很多人质疑杨元庆在美国的沟通能力,但是从战略管理角度看,更加重要的是企业经理人的全球视野和强化的思维训练。

 陈明哲:没有管理人才的储备,未来很不确定

  陈明哲的动态竞争理论无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五力框架、传统的SWOT理论还是蓝海战略、定位理论,对企业和市场策略研究都是静态分析。而动态竞争理论认为,理解战略行为的中心就是研究市场和资源,陈明哲的《竞争者分析和公司间对抗》于1996年发表在美国《管理学会评论》上,被美国管理学会评选为当年最佳论文。这个战略观点根源于中国文化与哲学,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①竞争是动态的。竞争者间的行动(攻击)与反应(反击)是竞争存在的主要方式。

  ②竞争是相对的,每一个竞争者对企业来说都是独特的,拥有其个别的特征与响应形态;对应比较企业与每一个竞争者之间的异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③竞争优势是短暂的、过渡性的:任一企业透过竞争行动所取得的优势,随着时间都将被竞争者的响应所抵消。

  ④成功企业总是比竞争者先一步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由此产生暂时性的优势;暂时性的优势累积起来,随着时间,将产生持久竞争优势。

  ⑤理想情况是利用破坏性的技术、新产品或程序、跳过直接竞争对手,从本质上改变竞争规则。中国企业应在本国市场积极与外国竞争对手抗衡,并且利用他们的经验与诀窍进行全球扩展。

  ⑥竞争反击,企业需要思考“反击障碍”,就是能够防止竞争者采取竞争响应的战略或组织因素。

  ⑦察觉-动机-能力(AMC)观点:除非你的竞争对手察觉你的行动和意图,除非竞争对手有动机反击,而且有能力反击,否则他不会采取竞争响应。

  ⑧企业的战略任务是尽可能地把竞争对手的注意力降到最低,或者尽可能地降低竞争对手的反击动机。如果两者都不可能,企业必须对竞争对手的反击有所准备,并且有能力去防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2917.html

更多阅读

甄子丹:“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核心提示:今晚(23日),国际功夫巨星甄子丹为宣传其08年第三部功夫电影《叶问》而作客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作为与成龙、李连杰齐名的中国三大功夫巨星之一,甄子丹称,三大功夫巨星中,“至少我认为现在的我最适合演《叶问》”。甄子丹说,《叶

企业文化优势 陈明哲: 中华文化是中国企业优势之本

   陈明哲博士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达顿商学院讲席教授,动态竞争理论创始人,全球著名企业战略专家。他于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坚守的名言 马明哲:饱受争议 冲动背后的坚守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54岁的马明哲可能没有想到,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一事并不被很多投资机构所看好,其所遭到的口诛笔伐甚至不亚于去年投资富通的巨亏。   但马明哲早已不是26年前袁庚的那名专职司机,在连续投资富通、并购深发展之

声明:《陈明哲:没有管理人才的储备,未来很不确定》为网友几许炊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