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在这部热闹非常的影片中看到了孤独,你可能要啐我一脸唾沫。当上校怂恿安德要向凯撒和拿破仑方向努力,安德目露彷徨,不无忧虑地表示这些人都不得善终,然长官依然坚定地告诉他,那是他们建功立业之后的事。显而易见,他们只需要安德的成功,而不在乎其功成身后。片末上校以“重要的是,我们赢了”安慰时,少年安德彻底崩溃,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成为人类与外星异族的争霸中第一个灭绝种族的凶手,这也注定了他在余生和续篇中的孤独与救赎。
安德的孤独是宿命的,早在他降临之前,人类与虫族的战争早已打响,并在一次交锋中侥幸获胜,人类从此无时无刻不在准备下一轮应战,为了应对人类无法想象的战争,天才少年被当做了救世主挖掘与培养,安德就是其中之一。在卡德的原著中,未来的人世不仅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全世界都不允许再生第三胎,而安德因为哥哥姐姐都是天才,被当作可能性的救世主来孕育,为此卡德首章以“老三”为题,细述了这位天才的使命或说宿命的降临。
战争中的少年必然是孤独的,何况是以救世主的希冀锻造的天才。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人类的存亡命悬一线,上将需要的不仅只是少年老成,更需要统领千军的帅才,故安德丝毫没有童年可言,更无少年的率真可循。这种残酷教育与纳粹近卫军的洗脑并无本质的区别,作者显然深谙反人性的道理,早早借上校之口破题,指出这要是在以前是要犯战争罪的,可命悬一线的未来并不非宇宙和平的今时。对于安德的人生来说,命运一如无边的汪洋,只要人类一天不得安全上岸,他就毫无自我可言。而天才又往往不容许自己的失败,奔跑在成为救世主的道路上,他的内心都像茫茫大海的一叶孤舟。
![《安德的游戏》:少年安德的科幻漂流](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274299658333.jpeg)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德的游戏》也可谓是《少年安德的科幻漂流》。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德的游戏》原著和影片均借少年安德孤独的视角,向我们拓展未来未知宇宙世界的生态鸿蒙。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原著幻想,二十九年后的电子科技为其视觉转化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导演也确实对原著进行了时代的穿译,让夺人耳目的电子竞技游戏恰当融入。循着天才少年安德的视角,既能感知《地心引力》的零重力奇妙,亦能探见《重返地球》的少年成长,既能看到《星际争霸》的宏大视野,又可窥探《现代启示录》的深刻反思。
同样是忧郁的翩翩少年,一个漂浮在无望的大海,一个漂移在失重的宇宙,两片均不无超越伦理的探究,均开拓着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而与《少年安德的科幻漂流》不同的是,前者是借科幻的手段突破我们的思维定势,后者则以奇幻的手笔冲击我们的人生体验。当然,两部影片的导演追求并不在一个方向上,李安在艺术的层面上兼顾商业价值,且不无哲学的探索,加文·胡德则是在商业的基础上努力奉献视觉的饕餮,其哲学层面的挖掘远低于原著。两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孤本,《安德的游戏》身后是12部科幻小说,片方还肩负者《星际迷航》与《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的抱负,开拓新一代粘附性受众也是其项目钻研的课题。另按照原著接下来的走向,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安德未能得返地球,而是继续宇宙的漂流或说放逐。
影片之于原著除了略显顺拐其他还算及格,做为开年引进的第一部分账大片,品质也属上乘。影片放弃3D的追逐,主攻I MAX是明智之举。至于品牌能否成型,还要看后续作品是否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