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福水感到欣慰的是,他提出的“主动城市化”道路模式在带来了郑各庄村从农村到“水城”这一变化后,正在以“品牌、资本、管理”三大输出方式向全国推广、复制。
文|《小康·财智》记者范颖华
他是温都水城的缔造者;风靡全国的红楼选秀、龙的传人等活动背后都有他的影子。在把这一休闲旅游品牌拓展到了国内的五大连池、青岛、天津等地后,他还将手伸向了海外——与利比亚国家住房部合作投资。而他告诉《小康·财智》记者,自己最看重的身份只是一介“村官”。
他就是宏福集团董事长、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党总支部书记黄福水。
创业之路
北京宏福集团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北枕温榆河源头,是一家以传统产业为龙头,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产业为两翼,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的村企合一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目前,下辖温都水城等15家直属企业,30余家参控股企业,7000余名员工,50亿资产。
而这一切变化的起点是至今仍然让宏福集团、郑各庄村每一个成员都喜欢津津乐道的二十多年前一段往事。
1986年春天,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在全国吹散、撒播时,也在时刻刺激、涤荡着温榆河畔这个古老的村庄。终于坐不做了,时任郑各庄村生产大队长的黄福水,在靠白手起家组建了一支由十几名村里青年农民组成的土石方施工队后,肩负着郑各庄村父老乡亲寄予的重托,开始闯入了当时首都的建筑市场。
“郑各庄交通不便,没法做商业、做买卖;又没有矿产等资源。那时真的是逼出来的,很艰难。”回忆起过去的那段往事,黄福水告诉《小康·财智》记者,甚至当时施工队所有的设备都是租来的,而且一租就是好几年。
就这样跌打滚爬了几年之后,1993年,当国有企业也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设备也不好租了。通过村民的凑钱、集资,1993年郑各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宏远机械施工公司。
1996年,宏福集团成立。在原有单一的土石方机械施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先后组建了建筑、市政、建材、装饰装修、机械修理等经营实体。
黄福水介绍,在此后的几年里,郑各庄还摸索、创建出了一条以村为基础、以宏福集团为经济支柱“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村庄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这无疑成为了宏福集团发展上的一个飞跃。“通过企业改制,农民入股做上了股东,以后发展上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1998年开始,看上去如是既往发展下去,郑各庄的事业蒸蒸日上并没有丝毫问题。但此时,黄福水开始思考一个更为深远的一个想法——郑各庄村要“主动城市化”。
造“城”运动
在黄福水看来,在产业和企业更加壮大以后,郑各庄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农民过去的、传统的那种生活环境,搞旧城改造,走自主城市化的道路。
在村里人的回忆中,10年前的郑各庄与很多村庄一样:一座座农舍前堆满了柴草、垃圾。猪圈、厕所紧挨着住房,粪便、污水横流。到1996年宏福集团成立,总资产已达近三千万元。于是乎,富起来的农民们开始你追我赶地盖新房。东三间、西五间,村民住宅散落无序。一时间村民的房子虽然大了,可房屋建设无从规划,整体环境反倒越来越差。
黄福水告诉记者,当时具体的做法就是,“农民把旧有的房子拆掉,集体作价,再搬到楼房,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同时,节约出来的土地又吸引了外部先进的文化,有素质的人才进入郑各庄村。”
1998年3月18日,郑各庄村宏福苑小区破土动工,由宏福集团投资建设,这也是郑各庄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迈向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该小区总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现有住宅楼八十余栋,居民三千余户,一万五千多口人。整个小区温泉入户,采用地板取暖,并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环保设施配套,2007年入选北京居民最满意住宅小区。
据统计,1998年前,郑各庄村村民住所分布散落,住宅用地1050亩,人均住房面积仅为23平方米。旧村改造后,住宅用地仅为250亩,节约了大量的土地。此外,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近70平方米,比旧村改造前增加了三分之二,还附带了一部分产业配套住房。
“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我们觉得是非常成功的。过去一个一千多口人的村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两万多人的城市。这两万人当中既有郑各庄村的产业工人,又有城市里的高素质群体。”黄福水向《小康·财智》记者说这番话时无比自豪。
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升郑各庄村的产业格局,宏福集团开始积极引进科技型产业,先后以参股、控股、厂房租赁等合作方式引进了北京修正药业有限公司等43家科技企业进入科技园区。
2004年,在传统产业、科技产业等多元化的同时,借助温榆河的生态景观,地热温泉水,以及郑家庄皇城、亲王府等历史文化等资源,黄福水开始带领宏福集团开发以温都水城冠名的旅游产业。并在此基础上,瞄准市场走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商务会展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产业布局在宏福集团全面铺开。
黄福水称,除了得益于地热资源这一先天性条件,“主动城市化”以后节省的土地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上质的提升等因素都造就了宏福集团向旅游产业进军的步伐。
此后,通过介入红楼选秀、龙的传人等大型文化活动,宏福集团打造的温都水城这一旅游品牌,迅速在全国家喻户晓。温都水城也成为北京温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
2008年,宏福集团实现了总收入20.65亿元,创利2.78亿元,上缴税金8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33000元。相比1998年的人均纯收入4000元,提升了8倍。
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做好奥运会的接待工作,在温都水城原有四星级酒店的基础上,黄福水再一次展现出非凡魄力,又修建了两座五星级酒店和一座三星级酒店,总计两千多套客房。
与此同时,作为奥运火炬传递点,奥运旅游接待村及奥运境外记者采访点,郑各庄村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新农村的形象。作为北京昌平区优秀农民代表,被推选为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手的黄福水也手握火炬从自己一手打造的“城市”中自豪经过。
今年4月,温都水城跻身国家4A级景区行列;目前,中央戏剧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也已在郑各庄落户;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也在郑各庄开工建设,其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将福泽周边几十万人口;宏福创业园也将培养、吸引和接纳更多的顶级品牌和企业,让郑各庄真正变身为总部经济的超级航母。
黄福水的智慧
黄福水始终认为,新农村建设并不单单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更主要是提升了农民的素质、文化素养。
1999年5月,郑各庄村与中央党校、昌平教育局联合成立宏福成人学校。全村40岁以下的村民均受高等教育,截止到目前已有八届毕业生,取得合格学历证书的有33名研究生、49名本科生、208名大专生和76名中专生。
“郑各庄村里近700多个劳动力基本上每人都培训过一遍。其中,400多人有职称。”黄福水说。
为了注重本村村民及宏福集团员工素质教育,提升社区文化品位、汇聚素质人气。郑各庄村自己投资兴建了社区幼儿园以及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了成人教育学校,引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邮电大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配套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郑各庄村强大起来以后,做到人员不匮乏,保证人员跟上企业的步伐,跟得上队。”黄福水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郑各庄村的主动城市化非常成功。
在郑各庄村,还建立了“确权、确利、保收益”的土地流转机制。黄福水认为,一提到土地就非常敏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才要有创造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郑各庄村具体的做法就是——为了保证农民的收益,村里不分地,把所有的土地整合起来与企业签订合同。采取土地租用制,不管企业盈亏与否,都要如数向农民兑现土地租金,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保证农民的土地收益。从1999年开始,每人平均每年从土地中得到5000元以上的收益。
背靠温榆河,并且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但黄福水却很早就在郑各庄村循环经济上大做文章。他对记者形容,在这个问题要不惜一切代价,环保在先。
非但没有大量利用地下水,郑各庄村还通过建设北京最大的村级污水处理厂,将10多个村、100多个企业排出的废水以及雨水回收利用,建成了7公里的环城水系,相当于节约出来半个十三陵水库,用于景观、社区灌溉以及消防。
为了节约宝贵的地热资源,郑各庄村设计了一整套供暖、洗浴、观赏鱼养殖、绿地喷灌的“梯级”利用方案。第一层温泉供暖,省去了燃煤、燃气、燃油等锅炉房系统,无燃烧过程,避免了排烟、排污等污染;第二层环保灌溉,居民洗浴用水后经超纯净处理排入社区景观水系中。
下一步走出去
针对宏福集团下一步整体战略,黄福水提出了“三大输出”的理念。
“第一是完善资本。把郑各庄村的整体资源和投资项目整合起来,真正从资源变成资产,再从资产变成资本。”他认为,整体实力提高了以后,要资本输出,就要走出去。
再一个就是管理输出。这些年的发展,宏福集团聘请了一些管理人才,锻炼出一批管理团队。“今后,我们到外埠投资,怎么能够使管理跟上,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希望。”黄福水说。
他解释,最后就是品牌输出。“这几年,我们形成了两大品牌:宏福集团和温都水城。通过‘红楼选秀’,热播的‘龙的传人’等提升了品牌,也使温都水城走向了国际。”
目前,由宏福集团投资建设的总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的五大连池温都水乡国际旅游会务中心已经在建设之中。除此之外,黄福水还将温都水城这一休闲旅游品牌拓展到了青岛、天津以及沈阳等地。甚至还把发展与扩展延伸向了海外——目前,宏福集团在利比亚承揽了35亿人民币的房屋建设工程。黄福水表示,将通过深度合作,在利比亚乃至安哥拉拿到更多的建设项目。
黄福水认为,通过资源的整合,资本输出、管理输出,加上品牌的输出,这“三大输出”会使整个宏福集团有一个整体的更大的发展。
在采访最后,黄福水向《小康·财智》记者透露,宏福集团正在为上市做准备。“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在宏福集团、郑各庄以及温都水城等三大品牌中至少两支股票上市,达到一百亿的资产规模。”
当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郑各庄取经时,黄福水更加无比谦逊。他告诉别人,郑各庄的发展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让农民及早地行动起来发展,新农村建设没有产业支撑不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与产业;再一点就是要规划先行。郑各庄直到目前依然在不折不扣地施行1996年便制定出的由专家论证过的发展规划。
在他看来,政府不发展,集体就要自己发展,集体不发展,农民就会自发地无序发展。黄所言是有事实根据的。与郑各庄村相临的几个村子,一座座奢华、铺张但并不协调的农家小洋楼正在无序、参差中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