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有多么骄人的经济总量,多少高耸林立的现代建筑,也不在于市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而真正富有恒久竞争力的则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文明的尊重和传承,市民是否过上“有幸福感的生活”,真正拥有了城市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一座有个性、有品位的城市,一定是爱学习、好读书充满书香的城市。
2013年“土豪”一词的流行和泛用,既有城市社会底层以及底层挣扎谋生的人在文化上的一次进攻,也是对“有钱没品”新富阶层的艳羡和讽喻。面对物质世界的各种诱惑、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喧闹焦躁的环境中保持一份淡定、一份宽容、一份坚持,读书似乎成了消解困惑的坦途。
近日,一位旅行归来的朋友谈及欧洲,感慨良多。他说同样是人居的城市,那里的蓝天、白云为什么像画儿一样,城市很少见到摩天大楼,市民的脸上总是挂着友善而真诚的笑,喧嚣被宁静所取代,古老的建筑在岁月的叠加中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罗丹成为了城市的不朽……在问到一位意大利老华侨,他说欧洲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没有放松对文化的追求,音乐、绘画、读书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恰恰凑巧,笔者最近也在网上看到了中国许多城市文化建设的行动,从广州2006年12月起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到苏州的“书香城市”建设,无论是北京、上海、深圳,还是成都、杭州、天津,城市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为正在通过读书而提升。
那么,怎样才能让城市充满书香,富有品位,让城市因阅读而受人尊敬?笔者以为,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政府应把学习型城市建设当做一件持久的事情去抓。毕竟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让书香在城市久住飘香,就要制定详细的读书目标、计划和举措,种下读书的种子,使其生根、开花、结果。二是政府要加大公共读书场馆和平台的建设,要舍得投入,使市民有书看、有地方看、有交流分享的空间。三是要注重读书的引导。通过公共媒体平台好书、新书的推介,使更多的市民享受到阅读的快乐、领略并分享人类的精神财富,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市民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通过开展“全民读书月”、“读书知识竞赛”、“重温经典”、“社区读书会”等活动,让城市处处弥漫书香,每位市民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养性怡情,面对纷扰、诱惑能够泰然处之、澡雪精神。
![凤凰书城 书香城市 让城市充满书香](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275584351529.jpeg)
未来城市的竞争正在进入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而文化的博弈则更取决于一座城市市民每年读书的多寡。我们应该以全球每年平均读书64本的犹太人为榜样,在提升自我的悦读中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建构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