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初传出收购沃尔沃传闻以来,李书福名下市值已暴增近十倍。
3月,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汽车产业海外并购案尘埃落定,吉利18亿美元价格收购沃尔沃100%股权的协议终达成。
国产汽车企业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拥有沃尔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以及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这桩被李书福戏称为“农村小伙迎娶国际巨星”的亲事迅速成为全球新闻焦点。
而更有意味的是,按照4月14日收盘价计算,李书福在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控股中所占50.4%的权益价值为127.7亿人民币。自2009年初爆出收购沃尔沃传闻以来,这部分权益已暴增了近十倍。
8年收购步伐激进李书福的并购哲学
2010年3月28日,瑞典哥德堡,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郑重地在一份协议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
时光倒退到2002年,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不久的李书福兴奋地对员工们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当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玩笑,而对李书福来说,这是梦想的启幕。
查阅吉利历史会发现,并购已经成为这个企业的家常便饭。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中,吉利经历了9次并购,与通用汽车这家在百年间成功进行了8次收购的企业相比,吉利的收购步伐显得更加激进。李书福在一次次并购中积累经验,蓄势待发。
2002年,李书福一度谋划着要收购英国罗孚汽车,但因缺乏经验,又“不懂规矩”,最终慢了一步,输给了南京汽车公司。4年后,他又盯上了奔驰汽车的时尚车型Smart,但对方根本看不上吉利集团,一上来就提出了让他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
2006年10月,吉利与英国锰铜成立合营公司,共享技术,成为锰铜的第一大股东,在上海生产知名的伦敦黑色面包出租车,实现了“英国品牌中国造”。
2008年,李书福又趁着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拿下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2009年3月,吉利又一次成功实现对澳大利亚变速器生产商DSI的并购,吉利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得以强化。要知道,如果手握自主发动机及变速箱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就不会因为零部件供货商价格的变动,而出现大的利润波动。
2010年2月,吉利并购中誉汽车,不仅意在进军专用车和商用车市场,更关注中誉的自主品牌纳智捷(Luxgen)项目的电子系统。
“I Love You”真情告白感动福特李书福的并购智慧
李书福说,收购沃尔沃,并不是有钱就能办到,也不是没有钱就办不成。言下之意,吉利并不是靠钱打动沃尔沃以及福特的。
有人说,收购之前,吉利对沃尔沃研究了5年。而李书福说,从2002年开始吉利就已经关注沃尔沃了。
虽然不一定起决定作用,但吉利这份执着肯定也是打动沃尔沃和福特的原因之一。工会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具有相当话语权的组织,很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由于低估了工会的作用及影响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失败就是证明。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书福透露,2007年,他曾经去了一趟英国,到汇丰控股公司的总部“找钱”。得到对方的融资支持后,他亲往美国拜访福特公司高层。当时,福特公司深陷财政困境,亏损额高达126亿美元,为此不得不甩掉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但即便如此,它仍然舍不得出售沃尔沃。
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李书福仍不死心。他曾连续两年跑到美国底特律参加车展,目的就是找机会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喝杯咖啡,“聊聊沃尔沃”。对方却告诉李书福,福特的重组自救计划已初见成效,不会考虑卖沃尔沃。“我们福特一年的销售额是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是1000多亿元。”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明显:只有福特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才有资格拥有沃尔沃。
最初,在福特公司高层看来,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计划,完全是“蛇吞象”式的妄想,是自不量力的表现。然而,李书福软磨硬泡的时间长了,福特公司的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黄皮肤、笑眯眯、执著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因此,2008年底,当福特公司决定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书福。
2009年初,李书福接待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福特公司独立董事约翰·桑顿。桑顿拜访吉利集团,只有一个目的:考察有意收购沃尔沃的买家的实力和诚意。结果,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福特公司应该认真考虑吉利集团的收购提议。
在福特总部,李书福的收购提议被讨论了好几个月。但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考虑,董事会内部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为了说服福特公司,李书福通过一家英国公司,找到了全球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富尔德、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著名汽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和著名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谈判团队。“谈判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光是双方准备的资料和谈判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吉利集团谈判团队的成员,由于经常往返于国内和欧洲之间,常常早上醒来时都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处。”一位曾参与谈判的人士说。
工会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行动中经常遇到的“拦路虎”,李书福也碰上了这个难题。一次,在和沃尔沃公司的工会代表谈判时,对方给李书福出了一道难题,问他能不能用3个词来说明为什么吉利是最合适的竞购者。当时,场上的气氛有些尴尬,主持人本打算出来圆场,但李书福摆摆手,决定自己面对这道难题。英文不太好的他回答说:“我想说的3个词就是I love you。我爱你们,我爱沃尔沃这个品牌。运营好沃尔沃品牌以及爱护沃尔沃的员工、保障员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责任和义务!”李书福的这番表白,赢得了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终于在两个竞购者——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中国吉利集团当中作出了选择:吉利集团被列为优先竞购者。
2009年12月,福特对外宣布已和吉利达成框架协议。
两年将沃尔沃扭亏为盈
李书福的并购理念
“有如蛇吞象,消化得了吗?”理念更先进、经验更丰富的欧美人,都对它的连年亏损无可奈何,难道李书福有灵丹妙药吗?
沃尔沃现在的问题多多。2009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只有34万辆,亏损9.34亿美元。现代企业的天职是要盈利,外表憨厚内心精明的李书福也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吉利凭什么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呢?
如今,外界最关心的是,李书福将如何运营沃尔沃这个品牌。
3月28日,李书福在签约仪式上的发言一语中的:“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他说,沃尔沃是一只“应该回归森林的老虎”,要解放这只“老虎”,就需要恢复沃尔沃自身的价值。据悉,沃尔沃目前的管理团队将被保留。
李书福已为沃尔沃制定了一份“复兴计划”——其一,沃尔沃在瑞典和比利时分别有两个汽车组装厂,在瑞典还有一个发动机生产厂,李书福决定把这些主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都留在欧洲。他说:“我们不想要一款在‘第三世界’制造的豪华车形象,而是想要一款欧洲豪华车的形象,尽管它是由中国厂家拥有的。”其二,通过在中国设厂,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大幅削减沃尔沃轿车的生产成本。有消息称,李书福计划在北京或天津建立年产30万辆沃尔沃轿车的新工厂。其三,销量方面,李书福计划在未来4到5年的时间内,把沃尔沃的年销量从现在的40万辆提升至100万辆。其四,技术和产品革新方面,他希望每年都有新产品在瑞典工厂下线。为此,他将保障沃尔沃的开发费用,以便研发出效率更高、排量更小、更环保、重量更轻的发动机……
虽然这一“复兴计划”还未真正迈出脚步,但乐观的李书福已放出豪言:“吉利打算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李书福其人
从做冰箱、摩托车到制造汽车,包括办吉利大学,李书福一直处于不被许可中。但是,他硬是让吉利实现了他的每一步设想。
1984年前后,李书福有一次去一个小鞋厂定做一双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都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那时候,冰箱在北方一些城市还绝对是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家后也开始生产这种冰箱零部件。后来,李书福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一年营业额达到了四五千万元。
这时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但李书福决定冒险。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到了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千万富翁。
1989年6月,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戴着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于是,李书福做了冰箱“逃兵”,怀揣上千万元来到深圳进修学习。
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装修宿舍,李书福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不错。随即返回浙江台州,联合兄弟开始重新创业,上马另一种利润空间很大的产品——新型的建材铝塑板。生产这种装修材料给李书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直到现在,这份产业每年还有上亿元的利润。
1998年,吉利在临海建成了第一个轿车生产基地,当年第一台吉利“豪情”轿车完成下线,这台车参考了其他厂家的车型,模仿天津夏利,发动机是丰田的。
李书福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却没有人来。然而,这并不妨碍吉利豪情一面市,就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当时中国的轿车定价大多在十万元以上,最便宜的天津夏利售价近9万元,而“豪情”的价格仅为5.8万元。
吉利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之一,跻身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之列。
2005年5月12日,在完成对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的控股股东ProperGlory公司68%的股份收购后,吉利集团正式宣布实现香港上市,李书福的财富也随之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