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克什米尔”是制造业。
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有一个老问题没人提及——人民币汇率。但不说不等于不关注,不争论不等于没有腹诽。台面上的和谐气氛掩盖不了谈判桌下的紧张。对华盛顿而言,人民币汇率是一把老枪。通过人为低估本币汇率,谁都知道可以让本国出口业获得额外补贴,赢得低价优势。美国制造商、工会和工人、工人家属都希望政府始终端着这把枪。偶尔放下,也别忘记上上油。
制造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举足轻重,可说是生死攸关。目前,制造业对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仍超过了零售贸易、金融和医疗业,达到了13%。在中国,制造业更占了GDP的34%。
制造业正在拉动中国经济走出泥淖,市场通过制造业活动的反弹性扩张来判断经济复苏前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中国7月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3.3,为连续第五个月保持在50上方。7月份里昂证券中国PMI升至52.8,创12个月来最高水平,为连续第四个月位于50.0上方。而此前八个月该指数均低于50.0(PMI高于50表示制造业处于扩张趋势,低于50则说明制造业出现萎缩)。以上两项衡量中国制造业活动状况的经济指标7月份进一步上升,表明中国制造业活动持续加速,在内需的支撑下,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变得更稳固了。
光看媒体报道和发达经济体市场的那些商店,任何人都会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商。其实,根据最近数据,2007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为20%,中国为12%。不过,正如全球消费者所感受到的,美国制造业正在不断萎缩。这个进程比中国成为制造大国更早,也远远早于本次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美国制造业麻烦更大了,而中国制造业则保持了继续增长。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提前数年实现赶超美国的目标。差距正在缩小。据美国经济预测机构IHS/Global Insight预计,2015年之前中国将在实际工业增加值方面超过美国。两年前,该机构预计中国超过美国至少得等到2020年。
我同意美国制造业萎缩是一个正常经济发展阶段的观点。每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总会经历由农业主导到制造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过程。如果同意经济是一种历史性现象,高峰期过后的制造业收缩就是健康的。它至少意味着制造业的生产力进步开始与规模效应脱钩,较少的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岗位开始替代较多的技术含量相对低的工作。
太平洋对岸的很多人士站在各自立场,必须反对“收缩健康论”。被称为美国“制造业原教旨主义分子”的朋友认为,有必要对抗中国刺激低成本出口的政策,从纺织品到轮胎到钢铁……各个行业全面出击。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会长认为,中国对美国的挑战的重要性取决于美国如何作出回应,比如实施刺激本国制造商扩张业务的税收和投资政策。
当然,不是所有美国制造商都乐见贸易冲突在中美间频繁发生。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早就把生产线或者生产工序环节转移到中国内地,避免贸易争端才有利于其组织跨国生产和销售。
眼下横亘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是中美两国间巨额的贸易差。它取决于美国制造业何时复苏?能复苏到什么程度?但它已经阻碍不了中国制造业在不久的将来当上老大。没有人愿意血战一场,更没有人愿意拱手相让。我以为,先复苏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