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声称自己像上帝,你会怎么看?罗伯特·斯莱特说的正是乔治·索罗斯,这个世界上最具争议的投资家。
1987年,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回忆道:“说实话,我从小就有很强烈的救世主的幻想,我知道自己要控制这样的想法,否则就会惹祸上身。”成年后的索罗斯并不否认童年时曾经狂妄的信念,但也他坦率地说,幻想自己是某种神灵,或者是像凯恩斯那样的经济改革家,甚至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强烈的现实感让他意识到这些想法很不正常,有种负罪感,而且还不能轻易地与别人分享。对于这个细节,斯莱特在1996年出版的《索罗斯传》中就此断定“索罗斯认为自己是某个神”。
很多年后,索罗斯努力纠正斯莱特的推断,说他夸大其词了。索罗斯坚持道,他使用“救世主的幻想”这个词时,意思不是说自己具备神的特征,而仅仅是说他感到有责任为别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关于这一点,斯莱特后来在索罗斯的故友那里得到了印证。在他们的印象里,索罗斯从小就喜欢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他长大后,跟他打交道的人都认为,当索罗斯说自己像神的时候,他其实是故意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来表明自己比别人优秀,总之,索罗斯不是真的认为他自己像神——毫无疑问,斯莱特错了,是他当年误解了索罗斯。
为此,斯莱特一直想修订《索罗斯传》,用他的话来说,他试图弄明白索罗斯对“我是神”的说法看法究竟如何?当然,促使他下决心的是索罗斯与日俱增的知名度和他扩大了的政治活动领域。2009年,索罗斯已经79岁高龄了,他的光辉职业生涯接近尾声,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迫切地需要索罗斯和他的见解,特别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沉重打击,人们比以往更需要聆听大师的意见。另一方面,索罗斯开始热衷政治,积极参与到美国政界,如2003年和2004年,索罗斯试图激励自由主义者来阻止乔治·布什再任美国总统。尽管最终没能取得成功,但就他个人而言,确实在为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以上种种,最终构成了斯莱特修订《索罗斯传》的动机和原因。“2009年初,这次危机的确给他(索罗斯)提供一个提醒人们的机会,提醒人们他曾经预测过华尔街会迎来困难时期。索罗斯重新确立了他的领袖地位。”在斯莱特看来,2008年以后的索罗斯比以往更加让人着迷(上一次应该是在由他掀起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与他10多年前调查过的索罗斯大不相同。于是,当人们对索罗斯的了解大多还流于表面时,当人们又迫切地想知道索罗斯的金融策略时,斯莱特自觉有必要更新《索罗斯传》一书,以便更加完整地呈现这个更复杂的、更富争议的、更加频繁地暴露在公众视线中的乔治·索罗斯。
相对于96版的《索罗斯传》,新版增加了很多内容,包括对索罗斯及其亲密伙伴的独家采访,索罗斯对2004年美国大选的舆论影响,以及他对驻伊拉克美军最高指挥官裴卓斯中将的抨击等。不过,人们最关心和感兴趣的还是索罗斯如何在未来不确定的、变幻无常的资本市场无往而不胜。对此,斯莱特指出,投资不像掷骰子,投资远比掷骰子要复杂得多。索罗斯的操作来自于他的独特的能力组合。这些能力是商业智慧、超人胆略、淡泊心态、拥有自信以及敏锐直觉。在对索罗斯投资秘诀的揭示上,斯莱特着重援引了索罗斯《金融炼金术》的诸多内容。该书是索罗斯投资思想集大成之作,也是成全他“哲学家梦想”的试水之举。
和一般投资家不同的是,索罗斯从来不用或者很少用传统规则来看待、操纵金融市场,而是用自创的“反身性”和借鉴的“可错性”、“真理的不可知性”等哲学理论来指导投资。事实上,索罗斯发轫于投资上的哲学成就已广泛地存在他对历史、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论述中。他的野心不只是财富上的,而是包括了对认识社会历史规律、认知方法论上的突破。正如斯莱特所说,关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各种宏大的事情,如宇宙、大脑和人类是如何运行的?索罗斯曾立志将这些问题作为他毕生研究的对象,因为他渴望成为一个哲学家。
所以,当索罗斯被《商业周刊》喻为“市场驱动者”、被《纽约时报》推为“金融界的超级明星”、被《时代》称为“慈善家”、被《亚洲华尔街日报》封为“投机客”的同时,而他却自诩为“金融哲学家”。尽管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失败的哲学家,但他的确是一个成功的投资家。哲学是他的追求,而金融是他的平台,他以传奇的、出色的、令人惊羡甚至害怕的投资业绩证明,他的哲学思想不同凡响、不容小觑。
这就是索罗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毁誉参半的杰出人士(这一点不容置疑)。斯莱特在书中评价道:“索罗斯的生活和职业充满了争议。有些人恶意诋毁他,将他妖魔化,视他为撕咬金融市场的恶狼;而有些人将他神化,爱戴他、尊敬他、崇拜他。”但不管怎样,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他的深邃目光里总是有无价的、永恒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