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山西省发改委网站于8月10日的最新通报显示,2009-2010年政府重点调控的6500亿元投资项目要向民间开放,山西省政府也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该《意见》意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从煤焦领域向国家、省鼓励的投资领域转型。重点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公路、铁路、桥梁、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和城市公交、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并且,民间资本投资将得到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税费优惠等九方面的政策鼓励。
该《意见》出台的背景,主要是源自2004年的山西“煤炭产权改革”自2009年5月以来升级为一场强力煤炭产业整合改革。这场改革以“国进民退”为主要特征,由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目标是“努力构筑稳定、集约、清洁、安全、多元的煤炭产业体系,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而改革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昔日闻名天下的“山西煤老板”很可能就此成为过往烟云。因此,“煤老板何处去”就成为政府煤炭产权改革所无法回避而且是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频发的矿难”、“污浊的空气”以及“官煤勾结”似乎是山西的代名词。而出于增长“锦标赛”的考虑以及少数政府官员被资本所“俘获”的原因,山西经济陷入了“越挖越穷,越穷越挖”式的资源诅咒。丰裕的煤炭资源不仅没有使山西成为经济强省,反而因为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而缺乏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从而最终陷入低水平的增长陷进。
其直接表现就是“荷兰病”:一方面是资源转移效应导致制造业衰退,出现单要素增长情形下的“去工业化”现象;另一方面则是支出转移效应导致财富外流和服务业的畸形繁荣。
因此,我们非常钦佩山西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甘冒GDP负增长的风险而强势推进煤炭产业整合的勇气。其意义不仅仅限于使山西“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它解读为山西破解资源诅咒难题、走出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强力宣言。而这一宣言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煤老板们这样的民间资本的智慧和力量。
所以,《意见》的出台是一个好的信号。但煤老板能否完成破解资源的诅咒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仍有待观察。
首先,这取决于山西省的决心有多大。煤炭产业整合是上半年山西GDP出现4.4%的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与上半年全国其他省区GDP强劲复苏的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近年来GDP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的分量有所弱化,但如果GDP的低迷趋势持续得不到改观,很难保证山西不会出现改革的倒退或者反复。而历史上,山西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GDP增长压力下出现产业复归的倾向并不鲜见。
其次,还取决于支持民营资本的政策安排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实施。从全国层面来看,对于各种支持民营资本的政策我们并不陌生。例如早在2001年国家计委就颁布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但民营资本事实上的“国民待遇”都很难保障。
而今年上半年的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对于“国进民退”的忧虑正在不断上升。在4万亿的投资拉动中,民营企业受益明显低于大型国有企业。而上半年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8.5%。另外,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58.1%的受访中小企业依然认为投融资渠道问题是最大难题。因此,把民营资本从资源性行业“赶出来”,就必须为其安排妥当的去处。
当然,作为资源大省的山西,要想摆脱资源的诅咒,仅凭民营资本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资源丰裕的地区发生资源诅咒的内在机制主要是因为由于对资源的过渡依赖而缺乏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以及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漠视。因此,以煤炭产业整合为契机,借助民营资本的力量扭转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山西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