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小生。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袍带小生。
这是记者对原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局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的第一印象。
小生是京剧中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小生的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比较清秀、英俊。
小生也分成文武两类。文小生里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来以后,既不能带杀气,不能粗野,也不能带稚气。袍带小生的风度,一般说,应该是雍容端庄还要带点儿儒雅稳重。
认识周鹤良是将近一年前的事情了。随着与他接触的增多,这种印象越发地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上世纪50年代初,周鹤良一脚迈入电工行业的大门,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地与电工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从局长职位上退下来后,周鹤良更是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不懈追求。
“发挥余热,尽可能地为社会、为行业多做点事情。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周鹤良淡定从容。
民族自尊心是一定要增强的
周鹤良长期在电工行业工作,具体负责全国电气工业方面的技术、组织管理工作。
他一直追求做个清官,办事公道,为人正派。周鹤良提倡做人的道德标准是:一要实干、二要清廉,这是为官之本。他说,自己对损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行为深恶痛绝并一定要做坚持不懈的斗争。
事实也的确如此。
开启记忆的大门,相信每个行业里的人对“常变遭遇收购变局”都会记忆犹新。当然,常变最后花落西电,也算有了个不错的归宿。不可否认,这样的美好结局与周鹤良当年的推波助澜是密不可分的。
江苏省常州变压器厂(以下简称常变)建于1958年,曾经是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大型变压器的重点骨干企业,在1995年之前其主要产品为110kV、220kV变压器,在行业内一度夺得过市场销售第一的良好业绩。
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减少事故率,1995年,由日本东芝公司控股,建立了常州东芝变压器厂。
常州东芝自1997年投产以来,已经销售500kV变压器490多台,销售收入20多亿元人民币,可日本人还一直声称公司亏损。而事实是,外方已经通过合资获利匪浅。
“那是2003年年底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常变时任厂长陈建国的电话。他情绪很低落,告诉我说市政府已经决定,由日本的TMT&D(常州东芝)公司整体收购常变,并已草签了协议。”周鹤良当时就表了态,“常变效益一直很好,怎么能让一个一直亏损的控股企业收购?”
于是,周鹤良立即将此事向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沈烈初做了汇报。
陆燕荪、沈烈初俩人当即表态,让周鹤良尽快核实此事。
自此,拉开了周鹤良“三下常州”行动的序幕。
周鹤良先找到了陈建国。由于一些所谓的积极分子搞分裂,陈建国当时压力很大。
“当时常变已经形成了‘两派’,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一切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周鹤良形容自己当年就像一个地下工作者一样展开了调查。
核实事实是有很大难度的。
当时陈建国已属被“隔离”人员。因此,对草签协议的具体细节也不是很知情。周鹤良是地道的无锡人,在江苏有很多老相识。这些人脉关系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周鹤良三下常州的心愿。
一来二去。紧锣密鼓。弯道超越。
2004年12月中旬,周鹤良又坐到了陆燕荪的办公室。
“市长携代表团访日的一个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草签协议。厂长不知情,常变将要被卖掉。”周鹤良思路清晰,言简意赅。
这次的情形已今非昔比了。事实明了。
陆燕荪当即决定由沈烈初、周鹤良写信将此事向中央领导汇报并将此事通知了媒体。
2004年12月30日,周鹤良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的名义将一封由沈烈初和他共同签名的信辗转送到了时任副总理曾培炎的手上。并附上了中国工业报《常变遭遇收购变局》文章及中国工程院朱英浩等五位院士给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关于“常变事件”的信。
“请荣融、毅中同志阅示。”
三天后,也就是2005年1月2日,曾培炎做出如此批示。
云开雾散。
接下来就是破冰之旅。时任市长易位,草签协议自动废止。凭着多年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周鹤良提出常变和西电牵手的建议。
周鹤良悬了一年多的心终于落地了。
“一定要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绝不能让一个经营状况良好,赢利好,每年不断出新产品的好端端的一个厂被外国人收购。那我们也太没面子、太好欺负了吧!”忆起当年周鹤良依然是那么荡气回肠,“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要深入到我们每个人骨髓中的东西!每个中国人都要长我们中华民族的志气!”
游弋当下陈说历史
当一个奋斗一生的知识分子进入人生晚境的时候,对自己曲折的人生命运进行总结和反思,既是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也是一种历史责任。有能力陈说历史并深入思索的知识分子是没有理由保持沉默的。然而,这种“陈说”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却是因人而异的。
一如既往地行走在电工行业之路上,这是周鹤良的陈说方式。他说,这也许就是路径依赖吧!
周鹤良对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十分关注。2004年他大胆尝试,在北京举行首届国际电力电子会议,邀请全球知名的电力电子专家、学者来华参会、交流。国际电力电子会议至今已举办6届,参会人数一届比一届多,学术论文水平一届比一届高,通过交流,使国内从事电力电子方面的学者、专家对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为了提升电力电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周鹤良还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2007年科技部正式启动了“863”电力电子技术专项及发改委正在启动的新型电力电子四件产业化专项都与周鹤良等一批专家的努力密不可分。
最初周鹤良经过深入实地调研后,向浙江大学汪槱生院士、钱照明教授请教,并邀请汪院士为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带头人、报告起草的发起人。后来,他又和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沈烈初一起联名16名院士、专家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及产业化》的报告,这个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科技部和发改委领导也迅速提出落实措施意见。
其实,推动我国轻型电动车技术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更是与周鹤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98年,全国共有16家轻型电动车整车企业,年产销量不过5万辆。到2008年,全国轻型电动车年产销量已突破2000万辆,整车及零配件企业超出2000家,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8000万辆。已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形成产业集群。
然而,轻型电动车似乎生不逢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关于“禁”还是“放”的命题,就一直伴随着它发展的始终。
轻型电动车之“禁”“放”之争,实质反映了日益稀缺的城市道路资源之争。当轿车、微型汽车、公共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都要上路时,政府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关系到不同生产厂商及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利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科院电工所及建设部等部委的10多位专家,曾进行为期5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后,写出一份《关于加速发展我国轻型电动车战略和政策问题的建议》《建议》认为,从中国新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要求看,轻型电动车成为昂贵的轿车和拥挤的公交车较理想的替代品和补充品,将对解决中国的沉重交通问题,改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可能成为中国引领新一代能源革命的新支点。
“轻型电动车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的工薪阶层,关系到相当一部分人的短距离的出行的替代交通工具。发展轻型电动车对开辟就业门路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轻型电动车的设计体现了人性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价位合理,工薪阶层和广大老百姓可以承受。应该在法律上鼓励不要限制。”周鹤良始终是发展轻型电动车行业的拥趸者。
周鹤良认为,我国轻型电动车市场的发展方向是电动摩托车可以取代现有的燃油摩托车。燃油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是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特别在城市,汽车排放总体上占市区大气污染物的60%以上。轻型电动车技术成熟,不燃油,行驶时零排放,使用方便快捷,是城乡短途交通的理想的机动化个人交通工具。
周鹤良告诉记者,发展轻型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是电池。从市场情况看,三五年内可以形成电池产业化。目前使用的电池是技术成熟的铅酸电池,现在正在研发锂离子电池并小批量生产。锂离子电池的特点是比能量高、动力性能好、续驶里程可达60~80公里。
怎一个心态了得
周鹤良已经76岁了,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不断研究电工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孜孜探索未知领域及未来新技术。他一直关注电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几年来,他在国家级报刊上相继就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风力发电、特高压输电、高效清洁能源、电力电子技术、电网供配电工程等方面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许多建设性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善于策划和组织是周鹤良一大优势。《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编委会执行主任由周鹤良担任,他协助陆燕荪、陆延昌两位主任(两位老部长)团结和组织近2000名电工界的专家、教授,其中有20多名院士参加,大家辛勤劳动,编写这部全面系统反映电气工程各领域最新成就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性工具书。他不辞辛苦,依然践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常深入企业、学校及行业组织调研和协调,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感到这是他事业上的乐趣。
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这是周鹤良的人生四乐。
“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快乐的钥匙一定要放在自己手里,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不仅能够自得其乐,而且,还能够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感染周围更多的生命。”
周鹤良的人生哲学,应作如是观。
时光的步履无法阻拦。然而,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图名不图利,退休后继续充满激情地工作,这绝非仅仅是心态使然。
电工行业于周鹤良,是一种精神追求,亦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