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不少知名的家族企业,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家族宪法”类的制度安排,以此来规范家族成员和家族企业的发展。而“家族宪法”的落地执行通常是通过家族信托等法律架构和载体来实现的。对中国内地正处于向第二代传承财富的企业家而言,如何借助家族信托,预防未来的内部冲突,有效平衡家族长远利益?
量身定做“捏橡皮泥”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族似乎都有不能对外言说的酸甜苦辣,作为维系家族传承的个性化工具,家族信托应该如何设计?
在家族传承的过程中,家族信托实现的是所有权三个属性的分离,即控制权、受益权与转让权,然后按照家族的目标,再将三个不同的属性进行重新组合。
正如李嘉诚让长子李泽钜接班时,就是通过复杂的信托结构,将家族企业的管理权、治理权、股权全部进行了交接。而有些富豪为了预防败家子,只进行了家族受益权的传承。
“这就是家族信托的魅力之所在,它就像一块橡皮泥,随你捏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弹性空间非常大。”业内专业人士对《董事会》记者指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个利益主体的权利边界,可以由家族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来设计。因此,家族要充分结合传承目标等主观因素,以及家族特征、企业特征、产业特征等客观条件,量身设计。”
家族信托在经过不同参与人的“你捏,我捏,大家捏”之后,就会形成一套适应家族传承的个性化规则,它就如同家族的看门人,是很难复制与更改的。“这就如同开车时设立的自动驾驶原则。在前进的路上,可能需要加油,需要停车,或者需要继续走,它都会帮你自动运作。这样就不会因为人的寿命有限,或者遭遇突发意外或风险,没有办法按照原本的设想去做。”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高级投资顾问林宥任对《董事会》记者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受托人是名义上的所有人,它只是按照合同设定“自动驾驶”而已。只有通过制度安排,而不是依靠某一个人,才能真正实现家族企业家业长青的目标。
刚柔相济“自动驾驶”
虽然有家族信托保驾护航,但家族传承过程中出现意外的也不在少数,一如香港新鸿基地产的郭氏家族。
新鸿基郭氏三兄弟间的家族内斗,追踪溯源,导火索竟是新鸿基的创始人郭得胜在世时设立的家族信托基金 HSBC Trustee(C.I.) Limited。其遗嘱规定,郭氏兄弟只能以职业经理人的方式管理家族事业,原本是想把三兄弟以家族信托受益人的身份绑在一起,让他们兄弟齐心。但是他没有预料到,三兄弟不仅不能拧成一股绳,反而互相拆台。
诚然,家族信托在初始设计时,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境都包括进去,如果没有设置纠偏机制,自此进入 “自动驾驶 ”阶段,突发状况难免酿成不可跨越的鸿沟,冲击家族传承进程。
业内专业人士也对《董事会》记者指出, “在家族传承的过程中,主客观条件是在不断改变的。如果家族信托的条款是无法调整的刚性结构,没有设计弹性机制,那么可能在十到二十年内是一个很好的约束,但是在某个时点后反而会变成桎梏,变成了矛盾与压力的聚集点。此时,家族信托就成为一个不定时炸弹,可能会对家族造成损害。 ”
在诸多突发状况中,有一种情形颇具代表性。当家族信托基本结构已确定,公司却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不得不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时,如果继续盲目遵从死的家族信托,只怕公司难以维系,如果需要由人来决策,那这个权利又应该分配给谁?
“这个很难说,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应当归属于受益人。但这个时候也可能出现一个新的情况,受益人不该变的时候变了,所以它可能既平衡又危险。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赵旭东对《董事会》记者表示。
林宥任也表示,家族信托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如何保护受益人的权益不受到受托人剥夺的问题。 “在国外,如果由于受托人的管理不当,损害了受益人的利益,受益人是有表决权直接撤换受托人的。因为这个财产名义上是受托人的,但它是独立的专户管理,就算受托人破产,都没有办法拿到这笔钱的。当然,如果受益人要随时终止,却是不可行的。 ”
采访中,业内专业人士对《董事会》记者指出,
“信托可以设计投资委员会等治理结构,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决策权和责任;多大规模的投资应该由什么人来决定,这在信托设计中是要体现的。比如,单笔超过 500万元的投资,需要投资委员会决策,要超过一半的人同意、或者一致同意才能通过。而 500万元以下的投资,可能只需由指定的受托人酌情决定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