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已经过去半年多,该索赔的索赔,该破产的破产,该判刑的判刑,蒙牛、伊利等中国乳业巨头在受到沉重打击、付出惨痛代价后开始复苏,消费者信心在更加审慎、理性的前提下正在重新建立起来。
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就是乳品生产的行业老大蒙牛以及蒙牛的主要缔造者牛根生一次次成为众矢之的,以致长于在风口浪尖上滑翔冲浪的牛根生受到董事会日益严格的约束和限制,越来越深居简出,也越来越惜言如金了。
董事会的意图很明显:当三鹿引爆了社会公众对整个行业的愤怒、甚至将更多不相干的愤怒情绪也倾泻于这个行业的时候,谁出头谁就是“靶子”,何况作为客观上的行业“领头羊”,作为创业领袖代表人物的牛根生,本来就是个“大靶子”,在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的情况下,淹死老牛事小,淹死蒙牛事大,为了蒙牛,老牛你就委屈一下,能当哑巴就先把自己当成个哑巴歇歇吧!
岂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说话怕引火烧身,“不说话就是理屈词穷、逃避责任!”更有一些紧盯不放、穷追猛打者早就准备好了各种“显微镜”、“放大镜”、“照妖镜”、“哈哈镜”等工具,怎么看蒙牛怎么像“病牛”,怎么照老牛怎么像“妖怪”,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势。
这就引发了几个非回答不可的要害问题,需要大家作出认真的思考与判断。在此,我把这些问题抛出来,作一简要回答以就教于各位朋友。
第一,牛根生是个骗子吗?老牛的卑微身世、创业传奇、捐股义举、经营理念、人生格言等等,各种报道铺天盖地,网上一搜没完没了,还被写成了一些畅销书,因此没必要在这里详述。我想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思考角度和判断方法:即当一个人“出事”或“涉事”的时候,判断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最有效的方式,是冷静观察那些最了解当事人、最具判断力、同时又最值得信赖的人,他们是怎样说、他们是怎样做的。
比如当三鹿奶粉事件波及蒙牛、殃及牛根生的时候,既了解蒙牛和牛根生,做人做事又都堪称楷模的一批企业家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用各种方式支持、帮助蒙牛和老牛渡过难关?
一般来说,坏人做坏事一旦东窗事发,了解真相者正常的反应是“终于遭了报应了”,“这个混蛋早该完蛋”。而这次最了解老牛的企业家们所做出的群体反应,说明他们不但没有把老牛看作“坏人”、“骗子”,而是坚信老牛的人品是靠得住的,坚信老牛是应该帮助、值得帮助的。
第二,蒙牛算得上一家优秀企业吗?如果是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前,这是不言而喻的,甚至会有很多人认为蒙牛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企业的楷模。来自五湖四海,每天成群结队造访蒙牛、成为当地一景的学习考察团就是明证。但是在这场行业灾难中,既然你没能独善其身,行业地位决定了你必然难辞其咎、难免其责、难逃其祸,这个世界对你长期形成的强烈认同、欣赏和信任也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由原来的看你哪儿都好、哪儿都美,一下子变得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看怎么丑陋。
而实际上,蒙牛可能既不像昨天被追捧时所描述的那么“美”,也不像今天被贬斥时所想象的那么“丑”,只不过它昨天的确做到了大部分企业想做而又没有做到的一些事情,今天突然发现它做为榜样还是有缺陷的,因为时代在变,标准在变,人们关注的重心也在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还应该给牛根生和蒙牛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机会吗?还是干脆通过不喝国产牛奶逼死他们,不惜让所有相关的股民、奶农、合作伙伴统统倒霉,不惜把中国的主要市场拱手让给虎视眈眈的跨国公司呢?
说实话,我这半年多来是没有停止喝蒙牛、伊利的牛奶的。当市场低迷、产品滞销时,我真心为花一份钱、买两箱奶感到占了便宜。工作关系,我经常在外面吃饭,明知道有些饭菜做得不如家里干净,甚至可能会经常吃到被化学处理过、被不健康的调味品烹调过的食物,但是我照样吃得很香,照样能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因为跟过去比、跟自己小时候比,已经好得太多、进步太多、可做的选择也多得太多了!
我也知道北京的水质不是最好的,北京的空气污染很厉害,但是我照样喝北京的水、呼吸北京的空气,因为我知道纽约的水沟曾经比北京的还要臭,伦敦的天空一度比北京的还要脏,但是当地人没有逃跑、没有诅咒,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创造,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把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丽、更干净、更健康。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村、我们的国家今天就处在这样一种喜人的巨变之中。
从过去由于天灾人祸饿死数以千万计的人到终于有的吃,从吃得饱到吃得越来越好;从整个经济社会濒临崩溃的边缘到充满活力与创造力,从社会经济运行的不健康到亚健康再到逐渐健康,中国的变化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
如果认真检视促成这种变化的功臣榜,里面无疑也应该有蒙牛、伊利们的身影。这么多年来,牛根生挂在嘴上的“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蒙牛信奉的“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显然不是说说而已,否则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那么多哪怕是“并不完美”的奇迹。
理性评价,这种“并不完美”的性质,应该属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之自我激励的正常结果,根源则在于“梦想大于现实”、“目标高于条件”背景下的求胜心切、求变心切、求功心切。
飞机发明人、美国的莱特兄弟为人类插上翅膀的梦想暂时遭遇挫折时,美国人给他们的不是嘲笑和唾弃,而是欣赏和鼓励;当蒙牛“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追求暂时遭遇挫折,而他们又在憋足了劲调整自我、重振雄风的时候,中国人应该给他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