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车是汽车界的小米 汽车界的“鲶鱼”——李书福



他曾被很多人称为“汽车界泛出的一条鲶鱼”,他的出现曾带动国内轿车四次降价,搅活了中国汽车业闭门造车的“一潭死水”,使百姓的购车梦提前实现。

  他就是人称“造车疯子”、中国民企造车第一人、浙江吉利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李书福。

  然而,在创业的道路上,他却因“民营”身份,为一张“准生证”等了整整十年。回顾走过的道路,坐在记者面前的李书福深有感触: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就不会有“吉利”的今天,而吉利汽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民营经济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没有“准生证”冰箱厂关门

  围绕“准生证”的话题,李书福向记者谈起了他当年的经历:

  1981年,18岁的李书福中学毕业后,向父亲要了120元钱,买了架“海鸥”照相机,在街头巷尾拍照片。一年后,他利用赚到的第一笔钱——2000元做原始资金,开了个小照相馆,这一年竟然赚到了1万多元。

  “1983年前后,家乡浙江一带已经出现创业小高潮。”李书福回忆道,“人们当裁缝、做皮鞋、搞运输……带活了当地的这些行当。”

  受家乡创业氛围的感染,善于动脑子的李书福也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创业机会。他发现当地做首饰的小五金生意很兴隆,但所用铜、金、银等原料短缺,于是他转而专门从废电器中提取贵重金属,很快带动了当地电器废料拆解生意,并由此在台州形成了一个“行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书福发现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电冰箱成了生活中的宠儿。于是他又与人合伙办起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第一年的产值就达到900多万元。

  一时间,李书福在他的家乡——浙江台州,几乎是家喻户晓。

  此时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李书福,又把注意力放到了冰箱重要零部件蒸发器的研究上,并在1986年取得很大的突破。于是,他当年即组建起“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以“贴牌生产”的形式生产电冰箱、冰柜。到1989年,北极花电冰箱厂产值超过几千万元。每天拉货的车子排起了长队。

  如果不是国家实行冰箱定点生产打乱了李书福的阵脚,也许李书福至今还在浙江黄岩某个地方生产电冰箱。

  1989年6月,国家对电冰箱开始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的北极花电冰箱厂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的名单。没有“准生证”,就意味着李书福的冰箱厂必须关门。

  这一年的经历对于当时只有26岁的李书福来说,可谓人生的一道“坎儿”。李书福至今记得当时父亲告诫他:冰箱厂必须关门!厂房设备必须交给政府!因为经商倒卖东西那叫“投机倒把”,靠办企业赚钱那叫“资本家”。国家的政策一旦改变,你可能就要蹲监狱!

  李书福承认,父亲的话对他起了作用,他平生第一次害怕了。于是他无奈地关掉了北极花电冰箱厂的大门,把资产全部上缴当地政府。

  此时像李书福一样命运的不只他一个人,1988年至1991年,是改革的徘徊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被迫变身以“股份合作制”来保护自己,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向这个方向发展。

  关门之后的李书福,想到自己高中才毕业,急需充电,于是南下深圳大学学习。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思考自己以后的道路。

  如今说起这段经历,李书福显得平静了许多:如果当时没有冰箱厂的关门,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吉利汽车。但在当时,这曾是李书福内心最深的痛!

  迂回造车不惜兼并国企

  1992年以后,李书福和整个国家一样迎来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第二个春天。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创业、全民经商氛围开始形成。

  在这之前的一年,李书福回到台州,靠经营建筑装饰材料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资本聚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改租为买,将厂房又“买”了回来,并扩大经营场地,开始了他造汽车的梦想。

  “吉利”要做汽车,但当时的政策是,属于国家命脉的行业要由国家控制,严格国家所有。于是,李书福也就有了为一张“准生证”奔波十年的故事:

  李书福找到当时的黄岩经委领导,说是要搞汽车,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找到省机械厅,答复不仅是“不可能”,还加上一句:“你去北京也没用,国家不同意,工厂不能建,汽车就是生产出来也不能上牌”,一下子把路封死了。

  于是,不甘失败的李书福搞起了迂回战术。他找到了一家濒于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决定合作生产摩托车。

 哪个车是汽车界的小米 汽车界的“鲶鱼”——李书福

  怎么合作?“无非就是花钱向他们一张一张地买合格证。生产一台就给人家几百块钱。”结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中国第一辆踏板摩托车造出来了。产品投放市场后一直供不应求,到了1998年产量最高时达65万台。公司的产值连续几年高达20亿~30亿元。

  此时,借着全民创业的东风,力帆、宗申、隆鑫等一批业界的摩托车厂也在全国各地迅速成长。这时国家机械部才留意到他们,在让李书福兼并台州一家倒闭国企之后,正式批准了吉利摩托车生产权。李书福终于拿到了自己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执照——摩托车“准生证”。

  未取“准生证”先投十几亿

  拿到摩托车“准生证”,李书福没有来得及为自己庆功,一个急转身,马不停蹄奔向了自己的终极目标——造汽车。

  董事会通过造汽车的决议后,李书福首先在内部选拔人才。从员工档案中,他发现有三个人曾是汽车厂的工程师。之后,连李书福在内,这四个人就是吉利汽车最初的核心力量。

  一个台州农民要造汽车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也招来一片怀疑、责难甚至警告之声。

  然而,李书福已经下定了决心。他用摩托车厂的名义买下临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块土地。

  李书福的造车梦是从模仿开始的:1996年,奔驰刚刚发布新车,李书福买了几辆,照着设计。1997年,他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前后桥、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台都买来弄。车身也不用设计了,就照着奔驰做,玻璃钢的,扣在红旗底盘上,做成了奔驰280。第一辆车做出后,李书福兴奋地开出去到街上兜风,自己感觉很风光。

  这时有些好心的领导提醒他:没有生产许可证,你造出来的车是“犯法的”。他为此还受到了省机械厅领导的严肃批评。但李书福不死心,跑到国家机械部,拿着自己设计的汽车照片给人家看。得到的答复却是:你生产这样的汽车,国有企业怎么办?

  1998年,第一台吉利“豪情”轿车完成下线,这台车参考了其他厂家的车型,模仿天津夏利,发动机是丰田的。据说,李书福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却没有多少人来。

  怎么办?造汽车必须要上国家经贸委的生产“目录”,否则吉利汽车不管造得多好,也永远是个“黑孩儿”。轿车的目录肯定就别想了,但是客车目录各地好多企业都有。

  为了生存,李书福动起了客车的脑筋。根据目录公告,“6”字头的是轿车、“7”字头的是客车,客车和轿车之间是相通的。这时李书福听说有一个生产“7”字头客车的德阳汽车厂停产了,但是目录还保留着,就通过朋友去找。这是德阳司法厅下面的企业——德阳监狱。就在监狱里,李书福执著地开始了走汽车生产之路。

  1999年,当时国家计委有关领导视察“吉利”的时候,李书福情真意切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大众在上海的投资累计46亿元,而我只需要26亿元就可以造很好的轿车,几十亿元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资金由民营企业自负。”

  可是,为民营企业造汽车开绿灯,当时还没有这个先例。

  当年9月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依然没有“吉利”的名字,这使李书福黯然神伤。但是,李书福造车已没有退路可言了。从1998年到2001年,在浙江临海和宁波两地,光是买地建厂,在看得见的资产上,李书福已经投入十几个亿。

  尝遍了在国有企业夹缝中生长的艰难与辛酸,李书福自喻就是一棵小草。那时在他的家乡——浙江,到处是高速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全省大中民营企业超过100万个。在李书福看来,这些被誉“小草经济”的企业,总会“生根、发芽、成长”的。

  2001年11月9日,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吉利“豪情”终于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公告,获取轿车的“准生证”。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回忆起吉利当年造车的经历,李书福笑谈“是托了WTO的福”。

  突破壁垒“鲶鱼效应”显现

  对吉利获得“准生证”,当时有评论这样认为:吉利的突破是民营资本准入的突破,行业壁垒松动的突破和意识形态障碍的突破,其实质是对僵化体制的突破。业内人士认为,民营企业敢于巨额投资汽车工业,预示着由国家投资垄断的传统汽车生产格局开始出现裂变,由此产生的竞争将促进汽车工业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拉动国内汽车消费。

  从2001年11月吉利获得“准生证”起,就名正言顺地扛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

  这里有一个曾流传很久的关于鲶鱼的故事:说的是挪威的渔民出海捕捉沙丁鱼,为了防止沙丁鱼到岸时死亡,在运输的容器中放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为避免被吞食,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经济学由此提出“鲶鱼效应”,意思是说,要有博弈,有竞争,企业方能有活力。而李书福就是中国汽车界的“鲶鱼”。

  这条名叫“吉利”的“鲶鱼”一拿到“准生证”就逆流而上,掀起骇人的巨浪,将“一潭死水”的中国车市搅得波涛滚滚。

  李书福造的汽车多,却卖得便宜,款式豪华美观的吉利汽车,每辆售价只4万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由于吉利接连引爆4次降价风潮,突破了4万元价格的瓶颈,许多被人熟悉的品牌车价格纷纷跳水,从而开始了中国低价轿车的市场。

  今年是吉利进入汽车行业的第10个年头。如今,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万辆吉利车在跑。除了拥有自己的汽车研究院,还拥有宁波、临海、路桥、上海四大生产基地、九大工厂,具备年产20万辆整车的能力。跻身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之列,并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款CVVT发动机、解决了BMBS——汽车轮胎爆炸等世界性难题。

  现在的吉利也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汽车,吉利提出了战略转型,提出告别廉价车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我国许多新兴行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像李书福一样的民营经济的“鲶鱼”越来越多。

  如今,翻开我国民营经济成长30年的历史画册,人们会发现:民营企业现已占全国法人企业的70%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个体民营经济已占全国GDP的40%以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5285.html

更多阅读

大冒险家van 大冒险家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大业”

“如果说西方在金融危机中对自己丧失了信心,那么很显然,那种老派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已部分转移至中国。李书福正是这种迅速成长的超级自信的代表,他所领导的汽车制造集团吉利(Geely)已自豪地成为沃尔沃(Volvo)的新主人。”这是英国《金

算盘的口诀 李书福的“沃”算盘(3)

事实上,人们的担忧在终端市场已经有所显现。在吉利收购的过程中,沃尔沃汽车在中国销售的各系产品都出现了频繁的降价状况。  面对如此之多的质疑,对于沃尔沃品牌的未来操作,李书福始终讳莫如深。“这个问题不能回答,因为这个事情是分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真相 李书福与沃尔沃

 文化融合那点事  并购后的企业文化融合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以人为本,真正懂得并善于尊重人,一切差异都将不融自合。李书福的吉利团队在这方面十分具有智慧与艺术  文  欧阳君山  文化融合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以人为本

某时空管理局的打工仔 李书福何以沦为打工仔

  没有人会愿意相信,吉利收购沃尔沃这场被称为划算的买卖竟被解读成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李书福沦为沃尔沃的打工仔。但背后的事实谁又知道呢  文  宋楚佩  吉利与沃尔沃离洞房就差那么一步了。2009年的最后一个礼拜,吉利

李书福:有信心面对收购沃尔沃后的困难

         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近日表示,收购沃尔沃之后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自己对解决困难和问题充满信心。李书福是在杭州参加一个大型新闻活动启动仪式时说这番话的。  “我想这个项目的推动和发展,

声明:《哪个车是汽车界的小米 汽车界的“鲶鱼”——李书福》为网友明月下西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