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富二代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种社会秩序



  中国的发展在造就国家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成就了相当数量的一个富豪群体。这个事实足以验证,“家”与“国”之间向来有着无限紧密的关联。然而,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富二代”却是以一种血腥和暴力的形象出场的。至少,其在社会公众中博得的印象很少正面。要么是疯狂飙车,沦为斑马线上的杀手;要么闹市载女,言笑晏晏绝尘而去。即便偶有品学兼优、德行良好的青年人,那点本不算弱的精气神,也往往遮蔽在父辈的金钱和权力酿制的浓重阴影中,很难赢得积极、正面的社会评价。

  大概是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开始,“富二代”的公众形象急剧坠落,舆论一派讨伐喊打之声。“富二代”果真是一个情绪、意志、行为都很接近的群体吗?如其不然,何以社会公众会产生“铁板一块”的认知?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社会情绪在左右着公众的评价?

 胡印斌:富二代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种社会秩序

  首先,“富二代”是一种越来越显性化的存在。特别是,其显然未必如一些媒体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思想行为高度一致、社会评价普遍负面的群体。那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个别的恶尽管经过放大后会波及相同的人群,但不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株连。与社会分层中的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富二代”同样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秩序,其间一样五色杂陈、丰富多样。

  其次,像对待农民工一样,社会应该有正视这个群体的勇气和正常的心态。不管是否接受,因为“富二代”本身就占有了比一般社会公众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涌流,不可能只是体现在宏观的经济统计数据里,更闪耀在富人群体鲜活的个体之上。这样的体现注定要考验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对“富二代”本身产生不可遏止的影响。这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经过几代积累之后,人们会越来越以平常心看待这些新富群体。

  当然,随着中国的社会分化日趋明显,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断裂越来越扩大化,很多人在面对骤然乍富的“富二代”时,不能做到心境坦然、心平气和。这也是另外一种现实。但问题是,底层社会的艰难成因十分复杂,至少从目前看,我们很难将其贸然归咎到“富二代”甚至“富一代”头上。公众最愤怒和难以容忍的,从排序上看,还是那些凭借权力寻租并获得巨额财富的官僚。至于真正的以诚实劳动获得财富的富豪,社会公众其实并无怨恨。

  值此社会剧烈转型的时代,很多事件、情绪、意志等等往往交互叠加在一起,进而往往会生发出更多的别样意味。在这个酝酿生发的过程中,公众郁结已久的社会情绪往往经由某些具体的事件爆发。也因此,我们在讨论“富二代”这个问题时,要格外注意隐藏在表象后面的社会图景。唯有双管齐下,方有可能真正走上理性的道路,才能使得“富二代”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秩序而不是一撮负面价值的代言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5486.html

更多阅读

大惊小怪毒药芒果tv 富二代愿不愿接班没必要大惊小怪

近日在新加坡报纸上看到一个头版头条报道说中国95%富二代不愿接班,笔者认为富二代愿不愿接班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是关于这个话题,下面还是予以转载分享:  港台富豪家族争财产精彩度堪比连续剧,作为大中华地区的GDP老

新闻晚报:愿嫁“富二代”无可厚非

  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的婚恋观、关注“富二代”现象,但切忌过度渲染,更不能断章取义。有些社会调查问卷设计得并不规范,你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找人问“你愿嫁给穷人还是有钱人”,其他条件都一样,那我估计大家都会选“有钱人”。 

浩劫怎么妖魔化 “富二代”如何不被妖魔化

 从社会的角度看,存在“富二代”是自然、正常的现象,有文章说,“富二代”只是一个中性词,是被妖魔化之后才变成了贬义词。因为,一个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成家立业,都可能会有自己的后代。然而,“富二代”终归是作为一个特定时代里特定

穷二代富二代3 “穷二代 富二代 官二代”接班问题分析

 官本位能否转化为资本本位,取决于价值观的转化。富二代要想稳定接班,必须充当“人权、产权、安全、公平、宪政”等普适性人类价值观的宣传主力军。   邹啸鸣(高校教师)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一场主题为“富二代的快乐成长与家

陈孜睿:富二代最需要的是人的教育

  “富二代”真正需要的是“人的教育”。要从细节入手,在日常教育中引导他们消弭高人一等的思维,学会与他人、与社会平等相处。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起积极而健全的公民意识,尝试靠自己的双手谋生,掌握“创富”的能力。  一年学费7

声明:《胡印斌:富二代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种社会秩序》为网友梅花开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