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豪的父亲是浙江嘉兴有名的富豪。1982年,当他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创办企业,随后整个家族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商业洪流之中。但是幼年时的陈豪,并不因此比大多数人幸福。他们一家同样挤在又小又破的房子里,他甚至几个月都见不上父亲一面。常常是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父亲还没回来,当他早晨睁开眼的时候,父亲又已经走了。那时候老师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稚嫩的陈豪歪歪扭扭地写下——“我想见我爸”。
他见证了父辈从零开始的艰辛,同时在他身上也天然流淌着家族商业的血脉。
在华东理工大学求学的时候,陈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实践。大四学生会在毕业前甩卖旧书,到最后来不及卖掉的旧书只能论斤卖给废品站。陈豪琢磨着能否就此开一个二手书市场——从废品站按斤“回购”,然后分门别类半价卖出。
短短半年,从摆地摊到租赁校园内的门面开店,陈豪的小生意越做越大。因为有了门面,他开始卖化妆品、鞋子、文曲星、电话卡……只要是学生需要的东西,他都卖。虽然“只赚了点小钱”,他却从中嗅到了大商机。
2003年,手机开始在校园内普及。陈豪发现同是20元的短信套餐,浙江移动推出的促销手机卡可以发1000条短信,而上海地区的卡却只能发400条短信。如果面向因囊中羞涩而喜欢发短信的学生,这就是商机。
陈豪和同伴以每张50元的价格大量购进浙江移动手机卡。在上海,这些卡可以卖到每张150元的高价。他们不仅据此打入上海其他高校,还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有需求的高校发货。“高峰时一个礼拜卖出8000张卡,总共卖出了不下十万张。”仅这一个项目,就为陈豪他们带来了近千万元的收入。而此时,陈豪才大三,创业“没要家里一分钱”。
2005年大学毕业,陈豪本该顺理成章地进入家族企业。但对他来说,创业显然比单纯地守业更为有趣。
他给自己买了辆帕萨特,然后转身一变成为投资人,陆续投资了手机开发增值业务、团购网项目、文化传播和广告等项目,收益颇丰。有一次,陈豪发现华东理工大学里有一项高分子材料的科研成果,可以变废塑料为宝,生成再生塑料。他马上想到这一替代产品的前景广阔,更重要的是他父辈的企业就是从事塑料制造的。经过一番考察,陈豪决定为父亲的企业投一笔钱,引入这个创新项目。
从这时候开始,陈豪意识到,他的年轻,他的激情,他旺盛的精力乃至于他对新鲜事物、新型商业模式的敏锐感知,可以为父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做出多大的贡献。他的创业,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守业。
2007年,已经管理着6家公司的陈豪遇见了另一个机会。通过朋友引荐,他认识了一位投资界的前辈,“去他家里,他在那里吃面,我就在旁边滔滔不绝地说我自己做过的事情。面吃到一半,那位资深人士放下碗说,你做过的其实就是风险投资,但你要完成从企业家到资本家的转变。”前辈的帮助加上自身的创业经验,使得陈豪很快被一家英国的天使基金看中,成为其3000万美元资金的管理合伙人,正式开始投资人的生涯。
陈豪非常清楚,专业人士和海外基金看好的不仅是他本身,还有他背后的资源。但面对举步维艰的中国制造业,难道这不正是家族财富由制造业转向资本运营的一个绝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