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周岁生日之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陶礼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讲述了邮储银行三年来的发展历程:做好低端客户群,坚持服务大众之路。
一年培育出150万个客户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成立的全国性全功能的商业银行,但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没有股份制,其单一股东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陶礼明说,邮储银行从一开始就注意发展基础客户,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为他们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在储蓄、汇款等普通服务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的银行不愿做的小事,他们却坚持做。做这些业务虽然利润不高,人均利润率比其他各银行都低,但也不亏钱。
“我们追求的是:‘赢利,并且可持续’”。在为基础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方面,陶礼明说,他们花了一年多点时间,用将近1000亿元的贷款额度培育出了150万个客户。
做好普通客户也会有收入
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应该说是邮储银行的差异化定位。
陶礼明说,银行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邮储银行选择了一条与其他银行相对不同的、大众化的道路,但其他银行已经有的、成熟的模式我们该吸收的也都吸收、运用和发展。
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特点决定了邮储银行运行的初期就依赖原来的邮政网点和原有客户群,从较低端客户做起。这是一个特别的客户群,是邮储银行的基础,也是邮储银行进入商业银行领域的资本。
陶礼明说,邮储银行不是靠做少数大客户起步的,必须踏踏实实地从做基础客户开始。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再逐步往上走就感到更踏实。在这个理念下,邮储银行建立了自己庞大的网络,有一大群普通客户作为基础。
陶礼明承认,做基础客户大多数的信贷员都很辛苦,一个信贷员管1000多万元的贷款余额,贷款额度基本上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最多10万元,平均算来,一笔贷款也就6万到8万元。但贷款成本和资金利差算下来,每人一年可为银行带来几十万元的营业收入。
在碰撞中融合两种企业文化
邮储银行虽然出身于邮政,但从行业属性来讲,毕竟从事的是银行业务。
陶礼明说,邮政的文化与银行的文化不一样。邮政行业主要搞实物运递,这样的行业特点形成了邮政文化的基础。但银行则是一种基于规避风险,审慎的、安全第一的文化特征。
三年中,他们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把事情一点点做起来,而原来邮政企业的部分职工,也逐渐地转为做金融业务的职工或管理人员,并且越来越专业。
就邮储银行员工的专业素质而言,陶礼明认为邮储银行成立三年来的发展,使队伍得到了锻炼,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成绩。
陶礼明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很多国家的邮政部门都办理金融服务,但以后就逐步减少。目前,能够坚持做下去、而且做得比较好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算是成功的。
陶礼明说,邮储银行的业务员们在工作中尊重农民,走近农民,让老百姓信任他们,使愿意接受他们服务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工作作风让邮储银行在农村争取到了更多的客户。
陶礼明说,其他银行运行时间长,人才多,分工也非常细致,每人只能接触一项工作。邮储银行则可能会把好几项工作都交给一个人去承担,这样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就是比较全面的锻炼——熟悉的领域越多,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
陶礼明确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开始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职工的心气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