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作为编剧、演员、导演,还是制片人和投资人,黄百鸣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在电影圈的奋斗历程,已成为香港喜剧电影一个时代的缩影。
继去年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中影、光线、保利博纳等影视公司纷纷提出上市计划。在内地影视公司上市大潮即将掀起之时,有着近10年上市影视公司运营经验的黄百鸣给这些“准上市”公司开出了运营良方。
经典贺岁喜剧的品牌化运营
提起黄百鸣,人们首先想到的即是出现在《家有喜事》、《大富之家》等香港喜剧电影中的一个个搞笑角色。其实,喜剧演员不过是他的兴趣和兼职而已。在影坛叱咤风云30余年的黄百鸣可谓香港影坛的一面旗帜,《最佳拍档》、《英雄本色》、《倩女幽魂》、《家有喜事》、《叶问》等影片都是由其出品。
昨日中午记者见到黄百鸣时,他刚刚从香港飞来北京,从1月初起,他在香港、长沙、西安、北京等城市间飞来飞去,为即将于2月10日上映的新片《花田喜事2010》进行宣传。在这部影片中,他身兼导演、主演、监制等多个角色。17年前,由张国荣、关之琳、毛舜筠等明星参演的93版《花田喜事》曾打败同档期成龙的《重案组》、李连杰的《东方不败2》、刘镇伟的《东成西就》、王晶的《城市猎人》和周星驰的《逃学威龙》等众多大片荣登票房冠军,成为香港贺岁电影的卖座经典之作。《花田喜事2010》则秉承了93版天马行空穿越古今的传统,沿用了古装片中加入现代时尚元素的风格,影片中除了有金融海啸等现代国际问题,更是加入了“网络交友”等热门话题,独创的RAP吵架大法、搞怪版“咏春拳”等情节也将悉数上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尤其每到岁末,汇集了众多明星的各式贺岁喜剧便会如期而至,但是繁荣过后,香港喜剧在21世纪却开始经历低迷时期。近几年的贺岁档,古装片、历史片、功夫片、爱情片激烈角逐之时,惟独缺少了曾为招牌的港式贺岁喜剧。直至去年,这样的局面才得以扭转,同样由黄百鸣和光线影业联合出品的《家有喜事2009》延续了92版和93版的辉煌,以2500万的票房成绩位列2009年香港华语片第一名,其在内地的近5000万元票房的成绩也令香港喜剧扬眉吐气。
说到自己为何“重操旧业”、频频翻新经典同名喜剧,黄百鸣的表情有些沉重。他表示,在香港过年看众多明星主演的贺岁片是一件很喜庆的事,最开始是无线的明星们年底举行晚会大拜年,之后他顺势推出了明星电影大拜年比如《八星报喜》,明星效应加喜剧题材的港式贺岁片由此风靡,直到近几年古装片及功夫片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了港式贺岁片。“前几年过年时我发现,电视台播出的贺岁片竟然还是我和吴君如好多年前合作的几部喜剧片,更让我意外的是,听说收视率还是很高。”黄百鸣仔细回想才发现,将近10年的时间里的确没有一部新的像样的喜剧片,所以他决定来填补这个空白。去年《家有喜事2009》的票房成功,也令他坚定了这个决定。
黄百鸣对《花田喜事2010》的上映信心十足。包括宣发费用,这部电影的成本在5000万元左右,他预期的总体票房在8000万元以上,希望突破亿元线。“我觉得今年香港贺岁档中,我们还是冠军,票房超过3000万元,内地票房希望可以翻番。”
“如果大家喜欢,我会把喜事系列品牌贺岁片继续做下去。”黄百鸣表示,与一部新片相比,经典片已经建立起品牌,在宣传和推广上容易得多。他以几乎同期进入市场的《家有喜事2009》和《叶问》举例,因为有了前两部《家有喜事》,影院排档时很痛快,但对《叶问》则心存怀疑。虽然《叶问》最终获得过亿票房,但通常分量最重的首周票房并不理想。
上市影视公司应拓宽产业链
追溯黄百鸣的从影经历可谓异常丰富。早在学生时代,黄百鸣便对表演艺术情有独钟,有志于进入演艺界。但是作为8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为帮助父母减轻一些家庭负担,黄百鸣高中毕业便踏入社会工作,他当过播音员,也客串过演员,后来到银行上班并成为了银行的部门经理。虽然银行的工作让他生活得很不错,但他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
20世纪70年代,电视走入香港的千家万户,黄百鸣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了银行工作,转而进入了电视台从一名编剧做起。1979年,黄百鸣开始了他的创业道路,他和石天、麦嘉等人创办了奋斗电影公司,翌年因为资金的关系而改组为新艺城电影公司。1980年,新艺城推出的诙谐功夫片《咸鱼翻生》在市场上获得好评,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注入,商人雷觉坤先后为新艺城投资1亿港元用来开拍新片。一时间,新艺城成为“邵氏”和“嘉禾”强劲的竞争对手,香港影坛进入了一段时期的三国时代。此时,黄百鸣已经成为了新艺城的决策者,为了让电影公司更加壮大,他又吸收了徐克及其夫人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等四人加入决策层,配合原来的麦嘉与石天,新艺城著名的七人决策组就此宣告诞生。新艺城电影公司在香港书写了十年的辉煌,留下了像《英雄本色》系列、《阿郎的故事》等经典影片,也走出了周润发、张国荣、吴倩莲等明星和徐克、吴宇森、陈木胜、林岭东、杜琪峰等一大批后来独当一面的电影人物。
提起当年的新艺城,现在的黄百鸣仍难掩兴奋。“除了刷新了一个个票房纪录外,我们还创造了很多香港电影制作中的第一次。”黄百鸣一一列举道,新艺城是第一家拍摄时装片引进外国美术指导的公司,是第一个引进电影特技化装人员的公司,还是最早聘请外国指导飞车特技的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花费100万聘用一名国外电影特技化装人员,这些钱在当时完全可以拍摄一部电影了,也正是这些第一次引入,培养了大批香港本土的电影技术人才。”
然而,新艺城的辉煌仅持续了短短十年,因合伙人麦嘉的退股,1991年新艺城解体。第二年,黄百鸣一人创立了东方电影公司,相继出品《家有喜事》、《白发魔女传》、《夜半歌声》、《半生缘》、《干柴烈火》等影片。近年来,东方电影不断斥资巨款拍摄了《七剑》、《龙虎门》、《导火线》等多部高素质动作电影,2008年出品的《叶问》更是取得过亿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至今,东方电影已制作了超过85部电影于全世界发行,中国东方实业有限公司也于2001年9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目前,东方娱乐控股公司已步入集团化、规范化发展阶段,旗下拥有东方电影出品有限公司、东方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东方电影冲印(国际)有限公司、智理广告及宣传有限公司、东方横店影视后期制作有限公司、浙江东方国际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新青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形成了从电影拍摄、冲印到宣传、发行、策划、推广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模式。虽然近年来东方电影以平均一年三四部的数量来维持电影制作业务,但东方电影冲印公司则是香港业务最繁忙的,每年香港电影有近八成在该厂冲印。自2007年,东方娱乐控股公司除发展电影及宣传项目外,亦开始拥有其投资、证券基金及财务管理和资金借贷投资服务,为集团带来更多元化的服务。
继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后,中影、光线、保利博纳纷纷发布了其上市计划。对于即将掀起的影视公司上市潮,黄百鸣表示目前是影视公司上市的最好时机,因为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拥有近10年上市经验的黄百鸣也给这些影视公司提出了建议,除了要拍摄出观众喜爱的电影外,企业还应引入新的技术,不断拓宽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两地电影要走合拍片道路
2004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大大放宽了与香港合资合拍电影的限制,这让黄百鸣看到了香港电影新生的机会,于是他大踏步地将自己的电影事业转移到内地这块广阔的市场。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一年出品电影200多部,但后来甚至滑落到一年只拍四五十部电影,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失,新的接班人也没有出现,香港电影业遭遇了低谷。正在此时,合拍片的出现给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希望。”黄百鸣的首部合拍片是《七剑》,当时他作为出品人进行投资,内地8000万元的电影票房是香港票房的10倍,从中他也看到了合拍片中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全力进行合拍片的拍摄,与武打演员甄子丹签署了3部影片的合约。之后的《龙虎门》与上影、保利博纳联合出品,《导火线》与中影、光线影业、保利博纳联合出品,《叶问》与时代今典联合出品,《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与光线影业联合出品,黄百鸣已逐渐摸索出一条成功的合拍片发展道路。
合拍片要考虑内地观众的电影口味和需要,黄百鸣说:“合拍片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如市场、发行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检查的尺度,这与香港完全不同。”同时,内地电影的尺度也在逐渐开放,他以《龙虎门》为例,审查官员开始当做时装片审没有通过,经过解释是漫画后他们都能接受。电影《叶问》的剧本当初不仅通过审查,还获内地相关电影部门的推荐。
“香港现在是小市场了,700万人口,戏院越来越小,租金却更贵,内地则刚好相反,现在每天增加1.5张银幕,每年增加几百张银幕,内地的票房一定是一年高过一年的。”黄百鸣表示,香港有优秀的人才,内地有资源,合拍片是一种强强合作,当内地开放更大的市场,那时将有更大的机遇。
去年,黄百鸣辞去东方电影董事局主席一职,创立天马电影制作有限公司重新“下海”。对此他笑言,不做主席,是因为看到香港电影找到一个好市场,给了他很大的鼓舞,让他有勇气返回战场去打仗。“因为合拍片和内地的市场,我觉得从现在开始香港电影可能会走向另一个黄金的高峰。”黄百鸣也明确表示,将继续走合拍片的道路,也只有合拍片可以与美国大片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