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从山中宰相到真的猛士



作为中国企业界教父式的人物,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是如何带领联想走向伟大的呢?成功总是有多种原因,然而其不为时局所迷、不为权势所惑、不为危机所吓,审时度势,知进而退,退而思进,来回往复,终至其大业成矣。

  因责任而伟大

  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家智慧的基石,也是柳传志做公司的第一要著。在责任的前提下作出的抉择往往是通向新胜利的通途和法宝。

  “在我和杨元庆共同的心目中,联想一定要办成一家伟大的国际公司。“伟大”这两个字我是斟酌过的。它应该在这个行业里边有所贡献,在技术发展方面要有所贡献。要承担得起‘伟大’这两个字,自然他有相当大的规模,持续的利润增长,给股东好的回报,给员工本身有很好的平台和很好的物质激励,要对得起整个社会,这才称得起一家伟大的公司。”这是柳传志在今年年初重新回到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位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在他的心中他和他的公司要对得起整个社会,联想的伟大才能实现。“今天的联想离这个目标还很远”柳传志坦言。尽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04年底他的联想上演的“蛇吞象”,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一让中国的企业挺直了脊梁的壮举。而在此之后,他毅然辞去董事长的职位。此意何为?难道是人们常说的功成身退吗?

  中国人习惯将功成身退作为最终的人生归宿。对于柳传志而言,传统仁人志士的品格是具备的,对于个人的权位、财富,他信奉“位高而不恋,权重而不倚,财多而不迷”的古训。然而,让他离开董事长位置的真正原因,却不是他个人的价值信仰。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要想真正成为一个跨国公司,联想必须有一个新的管理层,以保证国内外的联想真正成为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价值体系下驾御的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公司,同时也要给杨元庆一个统御跨国公司的锻炼机会。唯有如此,他的联想才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公司,才能为更多的人负责,才能对得起整个社会。正是这个居高临下的高度责任感,使他离开了董事长的位置。事实证明,柳传志角色的转变使他的联想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山中宰相

  南阳齐梁时期有一个著名的道士—陶弘景,擅长炼丹、精通医术,然而让他出名的却是他对治国之术的精辟见解,此为梁武帝所推崇,朝中每有疑难大事,梁武帝常常派使者前往陶弘景隐居修炼之所询问。因此,陶弘景有“山中宰相”的美称。

  柳传志离开了董事长的位置,他没有“垂帘听政”,也没有对联想全然不管,他在联想控股开展投资业务的同时,也做起了“山中宰相”。不仅如此,对于事关全局的大事他还亲自出马解难。对于这段经历,柳传志的评价是:“今天看来我们的投资业务应该说算是比较成功。不论中国和国际的PE也好,VC也好,都应该认为名列前茅。”与此同时,这个“山中宰相”还对企业管理基础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我把它总结为除了体制、机制以外,就是所谓管理三要素,是不是能够建立一个好的班子,会不会制定正确的战略,能不能有支好的队伍,包括文化和激励等,去执行这个战略。”他认为如果真的把这些弄明白了,“即使是环境极为恶劣,使你突然遇到恶劣环境,打了败仗的时候,你也会站稳跟脚,认真研究。你打了胜仗的时候,也绝不会骄傲,而会去认真的分析,我们这一仗怎么打的,下面继续去发展。”

  有一位企业家曾经说,带领团队前进,就像在茫茫雪地里开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柳传志深谙此中玄机,在长期的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就像一把舞动的剑,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

  就是在这进退、虚实转化的过程中,他的联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计世资讯总经理曲晓东说,从联想收购IBM PC以来,这么多财季一直能够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是在企业收购历史当中一个非常好的记录,应该说平稳地过渡到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我想联想还会比现在更好。柳传志对此评价很低调,“客观地讲这个收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初步’这两个字,很多朋友说,不要说初步,我们对自己从严格要求出发,还是应该说‘初步’比较好。海外业务在联想出来以后没有能够被浪打倒,能站住就很不错了。”他认为,一个中国企业并购了一个外国企业以后,经常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买了以后人家不承认你这个品牌。“并购这几年以后,ThinkPad的品牌基本上站住阵脚了,国际团队也站稳了,而且逐步地扩大以前的局面,形成了新的供应链和IT系统。总体上感觉到,这些为今后的发展也打下了一个基础。”

 柳传志:从山中宰相到真的猛士

  可以这样说,柳传志这一退,为联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个基础。他将个人的进退与公司损益联系在一起,而并非把公司看成自己的一私之物,尽管联想是他的命。收购IBM PC后身份的转换是蓄势待发,正所谓“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在这一点上柳传志为中国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提供了范例——为何民营企业难以长寿?这和企业领导者如何进退不无关联。

  真的猛士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于一个视企业发展如己命的人来说,惨淡的人生就是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极有可能顷刻间灰飞烟灭;淋漓的鲜血就是巨额的亏损与赤字。

  联想,也就是柳传志,在今年年初直面了他的人生,正视了自己淋漓的鲜血。“从业绩、从很多外界表象上来看,联想就是在一个悬崖的边上,很有可能一年后就滑到悬崖底下去。”柳传志说。上海证券报7月10日的一则报道对当时的联想处境给了一个左证。该报称,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最大的亮点在中国。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上榜的中国企业破纪录地达到43家,比去年又增加了9家。去年属于500强的联想集团此次跌出了榜单。其原因是联想集团在截至2009年3月31日结束的财年出现了自公司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亏损。柳传志就是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重新走上联想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上,由山中宰相的角色转换为最高、最直接的掌控者。

  他为何复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作为联想的创始人,联想就是我的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应该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作为联想的创始人,他对联想的发展规划有着独具慧眼的智慧,如何走好进退棋是一个微观与宏观、战略与战术如何完美融合的问题。柳传志不愧是中国教父级企业家,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山中宰相与真的猛士之间进行了完美的转换。在外界看来联想年初的高层变化,是时局所迫。对此,柳传志表示,这是联想曾经的计划,最初实现并购IBM PC部门后,需要留给杨元庆学习管理跨国企业的时间,现在时机相对已经成熟,尽管比最初预想的要早了一些。“董事长的工作,董事们还是非常希望我来担任,毕竟我可能见的风浪多一些,而且能够用更多的精力去替杨元庆分担一下其它方面的工作,使得杨元庆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上。”柳传志坦承,自己早在半年前就开始考虑管理层调整的事宜,且为此“花了很大的心血”。柳传志的进退在某种意义上说真的是一个如钟表般运转的安排——如果有所偏差就是一个时机问题。

  2009年08月07日柳传志复出首交成绩单显示:亏损仅1600万美元,减亏1.27亿美元。联想中国管理团队复制的海外市场特有的双业务模式,初见成效。该财报显示,联想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上升至并购IBMPC部以来的最高点。在中国,联想的市场份额提升了0.3个百分点至28.6%。第一季度联想全球个人电脑销量上升1.1%,而同期全球整体市场销量下降3.3%。对于这样的成绩,柳传志表示,“目前的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恢复,尤其是发达国家的PC市场还是负增长,所以在最近这段时间内请不要对联想预期过高。”

  像联想这样的企业是大中华的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联想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的名片。它如果成功,会大大鼓舞中国企业。但我们一定要谨慎的乐观,毕竟成长为真正的伟大公司需要更大而无穷的智慧。到那时,你也许会发现,柳传志在山中宰相与真的猛士之间的完美转换,只不过是灿烂星河中的一颗而矣。

  国人期待将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6304.html

更多阅读

柳传志:用IT思维做农业

      上榜理由:  “柳农业”是柳传志带给人们的新印象,不到一年,以佳沃集团为代表的联想农业浮现在人们眼前。以全球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土地资源)对接中国需求,是一个新的机会,这一次柳传志希望能讲一个更宏大的故事。  永远战斗,是

柳传志:奔日子的人

     七岁的柳青曾经问过柳传志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是想做大树,还是小草?柳传志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做大树,而且,只做大树。  柳传志也常说人大概分两种,一种是过日子的人,一种是奔日子的人。他希望自己是奔日子的人。“奔日子的人,到

柳传志:联想一年内可以摆脱金融危机和自身危机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6月12日-13日,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在北京举行。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在本次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识别一个企业是否健康,要从管理的运营和基础两个层面来考察。只有具备两个条件,在危机中才可以健康地活下去,并且有机

柳传志:2004年与戴尔一战决定生死

 5月19日,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10香港论坛”上做了题为“联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主题演讲。柳传志回顾了由创立联想到壮大联想的艰苦过程,在2004年与戴尔的激烈竞争给他印象尤为深刻,他称,2004年我

声明:《柳传志:从山中宰相到真的猛士》为网友我叫好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