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征,外表给人的感觉优雅、谦和,而内在却蕴涵着超凡的气质------“集尊贵和智慧于一体,优雅与光芒并存”。新天籁的“舒适优雅”是现代家居生活的写照,而马雪征的“优雅”则是一种善于取舍、敢于进退、精于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态度。
本刊记者刘欣然发自北京
马雪征这个优雅的智慧女人,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令人惊讶地结合在了一起,积极进取和淡泊随性,高贵而不显得高高在上,自信而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柔和而不掩内在光芒。
“我这个人没有包袱”
马雪征说自己:“我觉得我这个人没包袱,有成绩的时候没有包袱,没成绩的时候就更没有包袱了。”
1990年,36岁的马雪征做了个重大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中科院副局长位置,加盟当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联想。
1990年之前的马雪征一直在中科院工作,是中科院两个处的处长,负责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合作项目,给小平、耀邦同志做过翻译,接触的都是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使、科技部长一类的大人物。
与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拘谨不同,马雪征性格自信而洒脱。
1976年马雪征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做对外合作项目,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给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做翻译。
插队4年、工农兵大学生、1973-197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习3年,这些因素的组合让这份工作对马雪征来说并不容易。
马雪征每天从李约瑟那里要来第二天的演讲内容,把所有不认识的技术单词都查阅、记录,以便次日上台翻译。这些准备还不够,马雪征在台上仍然会出错,还会遇到不懂的单词。
可是她也不紧张。时隔多年马雪征回忆,当年她面对包括中科院院长方毅等要人时,也会偶尔直接问台下的专家们“这词是什么意思”,得到回答之后说声谢谢,继续翻译。
20岁出头的马雪征主动组织了一些项目。比如她和另外几名同事独立组织了一个青藏高原的地质考察项目,先后进藏5次,历时3年,从南到北穿越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完成了地质考察。
这样的性格,这样的行动力,使马雪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处长,然后是最年轻的主任,年仅30岁时,她就享受到了别人五六十岁才能享受的专家级的薪水待遇。如果不是离开去了联想,马雪征将会是中科院最年轻的副局长。
少年得志的马雪征并没有学会圆滑融通,她记得曾经听说中科院里的一些议论:千万不能让马雪征当局长,否则局里有一半人要走掉。
自信的马雪征的反应不是决定要刻意掩藏自己的锋芒,朝中国社会标准意义上的中庸圆通成熟方向发展,而是认为:环境有问题。
此后,马雪征在联想经历了“人生最宝贵的17年”。
之所以决定加盟联想,是源于马雪征脑子里的一幅画面。
1988年联想在香港开业,马雪征陪周光召院长作为剪彩嘉宾到了香港,此行让马雪征震撼------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窝在破旧的厂区里办公,从实际上是货梯的电梯上楼时,“是跟一帮光着膀子、搭着条毛巾的运货工人一起上去的”。
进了办公室,马雪征听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柳传志给周光召汇报公司的远景规划,如何通过香港走向世界。柳传志高谈阔论,宏图构想,“如同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军一般。”
一年多以后“没包袱”的马雪征决定放下如锦的仕途,去联想。她坦言:“90年代初下海,看不清楚方向,压力很大。”
优雅与锋芒并存
同样“压力很大”的还有柳传志。马雪征是一个马上就要被提为副局长的人,为什么来自己这个小公司?柳传志觉得有问题。
联想为此专门召开了总裁会议,讨论这后面的“弦外之音”,虽然得到全票通过,柳传志还是让马雪征去做生产一线的工人、销售柜台上的售货员,毫无怨言的马雪征6个月成为香港联想总经理吕谭平的总裁助理。
1994年,马雪征操刀完成了联想的香港上市。1996年,马雪征帮助柳传志止住香港联想业绩下滑,并于次年完成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的整合重组。自那时起,马雪征成为联想高级副总裁,并与杨元庆、郭为两位“新人”一起作为执行董事进入董事会,奠定了联想未来的权力格局:马负责联想的财务部、司库部、企业传讯部、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的运作管理。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之后,马雪征正式出任联想集团CFO,主管香港分部、策略投资和投资者关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