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0日,又一个中国新首富诞生了,他叫施正荣。
这一天,他任董事长的无锡尚德(NY:STP)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下称纽交所)股价冲破30美元,以个人持有6800万股计,纸上富贵约161亿元。无锡尚德IPO(首次公开募股)不到一个月,股价已上涨38%。
数月前,施正荣尚籍籍无名。2005年9月18日晚,他化妆参加了一场职工合唱比赛,当他汗流浃背地唱完《在希望的田野上》后,便下定决心去纽交所上市。3个月后,他成为了中国首富。
无锡尚德这家太阳能电力公司IPO当天,纽交所也非常捧场,总经理JosephFung破例批准,庆祝Party可以在交易大厅举行。纽约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也不得不承认:“好久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了。”
纽交所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心脏,每日的股票交易高达25亿股,可以说,它每天不停地演绎富豪的神话。这一次,机会轮到了施正荣,他成为了第一个入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内地民营企业家。
解码一:融资变局
2001年1月注册,2002年开始运营,2003年年底盈利90万美元,2004年盈利1800万美元,2005年预计盈利5000万美元,2006年预计盈利1亿美元……
这样的三年三级跳的成功故事,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它看上去并不像一个技术英雄,更像一个手握魔杖的数字英雄。这或许便是虚拟经济时代的可爱之处。
其实上市前,无锡尚德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私募。在2005年的上半年,无锡尚德的海外公司已向高盛、英联、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募集了8000万美元,巨大的资金进入让无锡尚德完成了对国内所有股东的股权收购。由此,无锡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
无锡尚德收集其他股东股权,是一个“土鳖派”与“海龟派”之间经营理念的较量。当无锡尚德公司的经营进入正轨,作为企业出资人,无锡的“土鳖派”开始对以施正荣为代表的“海龟派”进行指手画脚,试图参与企业管理,这给施正荣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对于无锡尚德公司,施正荣有一个巨大的目标,那就是“2010年做到1000兆瓦的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但看到眼前这个纷乱的局面,显然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惟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引进更大的资本。当然,更重要的是把尚德公司带入一个更大的国际背景之中,可以说,此招可谓“一箭双雕”或者“一箭多雕”。
最初,施正荣的胆子还不够大,他只想把公司弄到新加坡上市,而后又在香港、纳斯达克等上市目的地中犹豫。后来,华尔街金融家的到访,改变了他的想法,经过数次沟通,他最终决定改道纽约交易所。
解码二:能源背景
相比能言善变的丁磊、貌似憨厚的陈天桥、英俊潇洒的李彦宏,施正荣则显得有些其貌不扬,不那么伟岸,可他身上却弥漫着一股务实、精明又很张扬的自信气质。
在他看来,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也是能源贫国,所以,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太阳能,便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这样能解决中国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
这也是纽交所看中的,在西方国家的眼里,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最迫切的国家难题便是能源与环境。
“纽交所的人想和你谈谈,其实去那里上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无锡尚德上市承销商摩根士丹利的Crawford,对施正荣提议。
“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纽交所董事兼总经理马度毫不掩饰自己对施正荣的信心。很简单,马度看中无锡尚德的并非只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也并非只是施正荣拥有的西方知识背景,而看中的是诱惑无限的中国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在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没有丝毫掩饰对再生能源行业的青睐。
实际上,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难题,更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无锡尚德公司的短短5年的发展史里,每一步都与国际能源形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无锡尚德公司的海外市场而言,每一个能源政策都能影响到公司。
德国的《新能源法》规定,以每千瓦时0.5欧元收购市民太阳能发出的电,但自己用电按每千瓦时0.12欧元的市价,这便意味着,十年内可回收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成本,于是德国人纷纷在屋面上、墙面上装太阳能发电和上网设备。
这条法律给无锡尚德公司带来了不少海外订单,因为尚德的产品比国外产品便宜5%,况且质量也不错。
解码三:个人价值
1988年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D?D马丁?格林教授。1992年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筹建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任执行技术董事。
2000年,跟所有充满理想的“海归”一样,施正荣揣着几十万美元回国创业,决定成立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后来施正荣想起来很是后怕,当时要什么没有什么,风险真的很大。
随后,小天鹅、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共同出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
创业并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厂房很小,跟一般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民营企业没什么两样,况且人员流动很大,甚至连他带回来的一个博士也另投他门。
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施正荣只拿1/4工资。没钱买机器,就想办法改变工艺,想办法买国产的、二手设备。
一次,因为2万元的合同,清洗公司员工冲进他办公室扬言要搬走设备抵债,甚至这样的事情一星期发生好几起,气得施正荣直想打架。他暗暗发誓:“哪怕做死在无锡,也不能给这帮人丢脸。”
当业务好转之后,他不停地进行扩产,每一次扩产都意味着风险,这种经历,让施正荣并不认同“一夜暴富”的这个说法,他甚至觉得这种武断地否认了他个人的因素。
他说:“没有我在澳大利亚14年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