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汉,王继是一流的作家,名头不输池莉、方方;九十年代的重庆,王继为报刊撰写报告文学,5000字收费千元,是当时的高价写手。至今有6年未见专著问世,王继谦称:“我已江郎才尽!”其实,王继并未离开读者,他转身做了书商。
两居室中的公司
易中天先生的一本《品三国》热卖数百万册,他收取版税达500万元,但王继盯准了《品三国》背后的推手——出版商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没少赚。
这是重庆师范大学校园内一处略显凌乱的民居,58岁的王继和他的“九月九团队”10个人就委身在这套两居室里。电脑、椅子、成堆的书、宣传画……除此之外,这家公司不见更多家当。王继捧来一大堆畅销书展示,这20本书去年印了几十万册,产值大约600万。“2007年,我砸了20万出书,2008年一年,创造的产值是投资的30倍。”王继说。
比易中天更草根
由于都有在武汉大学求学的经历,早年的王继和易中天是好友。不过王继认为,“尽管走的是面向普罗大众的草根学术路子,但依靠央视平台红起来的易中天仍不够草根。”
“不管洗澡还是上厕所,我翻来覆去嚼肚子里的存货,嚼烂了,琢磨出与时代接轨的金点子,就拿来喂给读者。”王继把关图书创意环节,至于写作、装帧、动画、营销,统统交给他的团队。王继把他肚中的学术包装得很时尚,夸张甚至有些雷人的漫画,潦草甚至略显幼稚的毛笔字体,鲜艳而大胆的色彩……“相比易中天,九月九为你品文化,讲历史,读人生,更不端架子,纯粹草根甚至使出山寨的招数。”
发财只要一桶金
“沙屁股、骚棒、司尿……”去年,一篇夹杂诸多不雅重庆言子的博文走红网络,这样的东西能登大雅之堂么?王继看中了它,买来版权,用通篇的漫画添上简短说明将其编纂成书,并起了个堂而皇之的书名《重庆语文》,推向市场后这本书卖火了,不断加印。
今明后三年,王继打算再做100本书,他将面临三条路——要么一本书一次性印上几十万册,结果卖不出去输得精光;要么豪赌成功,靠一本书赚上千万;要么不瘟不火,每本书小赚一笔,资产稳步提升。策划一本九月九团队的“品三国”豪赌成功,是王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