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坚韧不拔的精神,勤劳致富



  白手起家,务实勤勉,娃哈哈曾经的掌门人宗庆后的创业经历,是老一代浙商的缩影。而今,他与达能关于“娃哈哈”品牌的纷争,也正是众多合资浙商企业所面临的新困扰的一个缩影。

  现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饮料大佬”的宗庆后,遇到的问题比他之前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更为棘手。他同达能的纠纷已渐趋白热化,2007年6月7日,面对达能的起诉,宗庆后突然辞去了其在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董事长职务。

  这一被媒体喻为“掷地有声”的回应正是宗庆后个性的显露。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来到杭州,入校办厂做推销员。此后的将近10年里,他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郁郁不得志。

  1987年,宗庆后承包校办企业经销部的时候,已42岁。他像一个工作狂,风里雨里骑着三轮车去送货,最小的一笔生意仅赚了一块钱。

  在与小学生们做小生意的时候,宗庆后发现,小孩子零食吃多了以后,食欲大为下降,很令家长头痛。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儿童营养液”的主意。1988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推出后,在全国迅速窜红。几年后,宗庆后杀入纯净水市场,获得了更大的胜利。仅用10多年时间,宗庆后就把一个靠借款10多万元创业的校办工厂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近百亿的企业,创造了当代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宗庆后:坚韧不拔的精神,勤劳致富

  在任何一个场合看到宗庆后,他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这是他的个性使然,也是娃哈哈带给他的自信,毕竟,在中国,经受得住20年市场冲刷而不败的企业家不多,始终处在市场风口浪尖而屹立不倒者更是凤毛麟角。宗庆后认为,自己最突出的个性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会被吓倒”!

  据宗庆后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他的管理非常强势,而且事必躬亲。每天早上,宗庆后坐在办公桌前,总有一大堆文件等他批复。有一个说法是:在中国称得上企业家的人群里,宗庆后可能是最勤奋的一个。一年365天,他有200天时间都在市场一线考察。2002年8月,为新建分厂考察选址,宗庆后创下了12天跑遍大半个中国的纪录。

  在经营上,宗庆后也有自己的一套策略。从总体上讲,宗庆后最突出的风格是务实,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企业家。在娃哈哈的成长历程中,几乎每一次重大决策都准确无误。但是,他并不保守,相反,他善于在创新中寻求差异性,对市场定位具有很强的感悟力。同时,他对“品牌”的认识也是许多中国企业家所远远达不到的。在宗庆后看来,“没有效益的品牌便没有任何价值”。盈利是企业家的天职,所有的品牌打造及营销设计都是建立在“盈利是可见的”这一前提下的。所以,他对那些“先有品牌后有效益”的策略很不赞同。

  面对自己创造的一切,宗庆后的观点是:“娃哈哈不能松懈,不能后退,要一直向前、向前,非但如此,娃哈哈还要挺立潮头,勇当先锋。”他就是这么坚韧,希望他的这一性格能让他在这次与达能的纷争中为自己赢得尊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6854.html

更多阅读

宗庆后:我只不过是一个开明的“独裁者”

在宗庆后看来,中国的企业不搞集权行不通,他认为企业管理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是手段,集中才是目的。他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开明的“独裁者”。他表示:“我其实也很民主,不同意见我也会接受,不存在面子问题。”   相信

经营性公墓的发展历程 宗庆后的经营历程

  宗庆后祖父是张作霖手下的财政部长,父亲在国民党政府当过职员。1949年后,宗庆后家庭非常贫困,兄妹5人,父亲找不到工作,只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的工资度日。初中毕业后,宗庆后到舟山马目农场挖盐,晒盐,挑盐。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回到

宗庆后:一双布鞋,一双凉鞋

  在宗庆后看来,中国的企业不搞集权行不通,他认为企业管理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是手段,集中才是目的。他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开明的“独裁者”。他表示:“我其实也很民主,不同意见我也会接受,不存在面子问题。”  

宗庆后:危机下,娃哈哈生存之道

采访宗庆后时,已是本次人大会议即将结束的前一天,被媒体狂轰滥炸了8天的宗庆后,略显疲惫,但他并没有对记者的采访显露出丝毫的不耐烦。一起下楼走到茶厅时,记者发现宗庆后穿着一双老头儿鞋,当问他平时是否也喜欢这样舒服而随意的穿着时,宗

宗庆后创业故事 娃哈哈“拚命三郎”宗庆后的创业传奇

宗庆后的人生是从下放农村开始的,农村的那段经历重重地烙在了他的性格里,难以磨灭 说起二十年如一日地辛苦工 作,宗庆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惯了。 宗庆后的人生是从下放农村开始的。初中毕业,16岁的宗庆后开始了漫长的农场生活。他

声明:《宗庆后:坚韧不拔的精神,勤劳致富》为网友演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