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回忆:如何在中国创立一流研究院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有人说:研究院是盖茨的宝贝。

  微软投资研究院的传统由来已久,这源于盖茨对科技能够改变世界的信仰。微软设立研究院,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是支持长期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而不受产品周期所限,这是一种耐心的表现。

 李开复回忆:如何在中国创立一流研究院

  1991年,当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我的老板里克·雷斯特,受邀组建微软研究院时,这家公司还不是后来为全世界熟知的雷德蒙猛兽,里克的一名好友说他甚至不相信微软5年后仍将存在。两人还打了一个25美分的赌。

  当然,微软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成了全球最富有、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事实证明,尽管研究院声明,它所作的研究不为时间所限,但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却是微软回报率最高的。

  比尔·盖茨的长期左右手之一,微软首席研究及战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历史上有很多次,因为新的趋势诞生并流行,外界就试图宣判微软的死刑,但微软总能够对这些新科技作出反应,并能在长期取胜,是基础研究的实力让我们获得了减震、参与竞争、应对市场各种事件的能力。

  研究院成了微软的另一面金字招牌,成了研究者的梦工厂。这里汇集了全世界最非凡的大脑,有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沃尔夫奖得主等大师级人物,也有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领域的顶尖级专家。

  回到中国,我能否复制一个雷德蒙的奇迹呢?

  1998年夏,我开始着手准备回中国成立研究院。我需要说服一些人跟我一起去开创新天地,可是,什么人会愿意跟我去中国呢?

  我知道,这几乎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

  好几次,听说我要在中国做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很多人会毫不留情地显露出赤裸裸的不屑,在中国随便拉几个人,只不过是微软的小玩具。他们说。

  一些好心人劝我打消回国的念头。别回去了!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哪能找到那么多高水平的博士啊!你得手把手地教他们,到时候你就知道有多累了!身边的人都觉得我疯了,如同堂吉诃德,满怀理想,却注定要失败。

  可越是这样,创造奇迹的渴望就越强烈。我开始不停地往微软总部跑,打听哪些人有回国的意愿。在雷德蒙研究院,40岁以下的研究员中,华人差不多占了10%,在硅谷,这个比例会更高,大概有20%。

  那段时间,我一回家就给他们发邮件

  我将在中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院,那里将成为与雷德蒙研究院、剑桥研究院一样伟大的研究院,是一个适宜进行脑力激荡的地方!如果你愿意,可以带领一些来自中国的博士,开创一项新的事业。我相信,这样的开创性的工作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激情和成就。

  发出邮件后,我开始马不停蹄地约见十多位华裔工程师,跟他们谈在中国开创研究院的计划。

  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一开始,他们的创业激情似乎都被点燃了,兴致高昂地畅谈研究院的前景,可一谈到回国生活和工作,他们就全都开始迟疑了。

  开复,你的想法很好,可是我太太和小孩已经习惯美国了,要让他们改变,我估计不太可能。

  我赚的钱已经够多了,真的不够hungry(饥饿)去做这件事情!

  搬家太麻烦了,现在的生活挺好的。

  让我去,我觉得机会成本太大,再说,大陆还是太脏乱了啊。

  每次被拒绝、被打击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我是对的,并给自己打气只要找到5个一流的资深研究员,我们就一定可以打造出亚洲最好、世界知名的研究院。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一个资深研究员跟我回去,我也可以做一个中国最好的外企研究院。中国学生那么聪明,我们一步一步来总能行的。先做中国第一,再做亚洲第一,两三年做不成,我就做10年。10年后,无论如何都

  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

  最重要的是,这是父亲的遗愿:把尖端科技引入中国,为中国和中国人做点事情!

  所以,在一片否定声中,我继续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微软的软件测试经理陈宏刚以及资深软件工程师凌小宁,他们虽然不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员,但确实是我真正需要的人才。

  陈宏刚当时大约37岁,长得虎头虎脑,留着整整齐齐的刘海,架着一幅黑边眼镜,说起话来激情洋溢、手舞足蹈,还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陈宏刚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后来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当时是微软的软件测试经理。

  而凌小宁的经历很传奇。他生于50年代,1967年跟着红卫兵在全国串联,回到北京,他发现自己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就把所有零花钱都花在科研上,自己做天平,做各种各样的火药。后来,凌小宁被分配到一个轧钢厂工作,每天只是重复一个动作,把沉重的钢条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但他干得很开心,因为这能让他每个月挣到18元。他把所有的工资用来买晶体管,做半导体收音机,也从此迷上了计算机,考入了北大。经过一段求学之路,在40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微软的软件工程师。

  看到凌小宁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逻辑缜密的儒雅学者,一个寡言少语的冷静工程师。尽管大器晚成,但当时他在微软已有十年的经验,受到众多华人的尊敬。

  陈宏刚的性格是一条道走到黑的那种。他听说我已决定去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就径直跑到我的办公室。开复,我就是想回中国看看,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他说,我的强项是沟通和高校的关系。我认识很多教授和系主任,我卖过保险,我积极主动,我可以帮你去联系中国的高校,我也不怕出差和辛苦。面对这一连串的自我推销,我笑了,也为他的义无反顾而感动。

  跟凌小宁见面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我认为他是担任我的开发团队总指挥的较为合适的人选。我问他,会不会考虑回国?他爽快地说,不用考虑了,我已经决定回国了。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人决定留在美国,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丝毫的犹豫。多年以后,他从研究院退休,接受了湖南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计算机学院的教授。

  就这样,我们仨加上新来的秘书陈蕾,开始一起勾勒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美好蓝图。

  李开复简历

  1966 - 1972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黑白棋)

  199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正式辞职,自我创业,将创立一只风投基金,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者。Google公司未说明离职原因。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

  2009年9月李开复博士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7099.html

更多阅读

Google李开复访谈:我的人生很成功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李开复 1961年出生于台湾,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和“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李开复博

李开复创业: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争相捧场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能够得到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等共同投资的会是个什么样的公司?昨日,谷歌前大中国区总裁、刚刚离职的李开复(右)创立的创投平台“创新工场

重走未来路 李开复解惑:不明了自己的兴趣 未来路怎么走?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lac198268:我现在还是一个学生,在中国的某重点大学读书,刚开始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其实这不是我喜欢的专业,因为高考的时候发挥的不是很好,所以到最后没有选择专业的机会。  在大学期间,我的专业成绩并不是很好,但

声明:《李开复回忆:如何在中国创立一流研究院》为网友是人是狗一颗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