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奇 与诺尔·蒂奇对话



克罗顿维尔,位于美国纽约州奥斯宁城的一个小地方,已经成为培养商业领导者的一个圣地。1956年,通用电气公司将它的管理培训中心设在了这里。杰克·韦尔奇在1981年当上通用电气CEO之后,对克罗顿维尔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一方面在通用电气的各个层级上持续培养领导者,另一方面把它变为直接推动变革的一个强大的引擎。

  1985年,应韦尔奇的邀请,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尔·蒂奇(Noel Tichy)来到克罗顿维尔,担任了两年通用电气培训中心的领导。在这两年间,他目睹、参与、推动了通用电气的变革,很幸运地拥有了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领导力实验室。蒂奇说,关于领导力,他在这两年中学到的,比以前15年都还要多。

  现在,作为著名的领导力大师,蒂奇在密西根大学商学院,在众多的世界500强公司,也在美国的军队、学校和公益组织中,传授他所学到的领导力。蒂奇的领导力思想有两大核心。其一,领导者要做老师,要有“可教的观点”。其二,成功的组织是围绕“良性的教学循环”而建立的教导型组织,而非学习型组织。可教的观点和良性的教学循环,是蒂奇的领导力思想的两大关键词。

  可教的观点指领导者不仅要有观点,而且还要知道如何阐述和沟通。

  良性的教学循环是指领导者不仅在教,也在学,在组织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人都既在教,也在学。教导型组织就建立在良性的教学循环上。

  领导是变革

  刘澜:你怎么定义领导力?我在你的书中读到过两个说法,不知道是不是你的定义。一个是:领导力是认清现实的本来面目并且动员恰当的反应的能力。另一个是:领导力是转变他人的思维方式,激发行动,并以此来成就事物的能力。

  蒂奇:我会从第二种说法开始。我通常教别人的是:领导是通过他人来成就如果没有你的话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物。这并不要求正式的职位,而是问:“我是否成就了某事?”真正的领导者通过他人成就事物,如果没有他,这件事不会发生。这算是成为领导者要满足的基本标准。

  要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我就会进入到我谈过的那些话题:你要有一个可教的观点,你要能够培养领导者,等等。

  刘澜:许多商业思想家把领导和管理区分开来。你呢?

  蒂奇:有种简单的说法:“管理者正确地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我认为领导者需要管理技能,但只拥有管理技能并不必然能够成为优秀领导者。所以,我也区分领导和管理。不过归根到底,我回到这个说法:如果你是个领导者,你在这个世界上成就如果没有你的话就不会发生的事物。

  刘澜:管理者不也通过他人成就事物吗?这也是我们期待管理者做好的工作。

  蒂奇: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在《领导》一书中,区分了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其实是管理,变革型领导才是领导。

  在伯恩斯的基础上,我写了一本叫作《变革型领导》的书,那也是韦尔奇聘请我去克罗顿维尔工作的原因。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那个年代有个简单的假设,就是我们处于一个需要变革型领导的历史时代。我想我们现在又回到了这样的年代,而且永远将是这样的年代。变革型领导从根本上变革组织,把它带到一个不同的层次,而且以后也不会倒退回去。即使变革型领导离开,组织也依然如故。

  变革组织是戏剧性的行动。变革带来恐惧和希望,变革带来改变和抵制。我在书中说变革是三幕剧:第一幕是唤醒组织,迎接改变。第二幕是给出你要实现的愿景。第三幕是根据愿景来重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等你完成第三幕,世界又变了,又要重新来过。

  我的整个框架建立在帮助人们成为变革型领导之上。归根到底,我会回到伯恩斯的说法,管理者是交易型领导。我所说的是变革型领导。

  领导是从上至下

  刘澜:在《领导力引擎》一书的序言中,你说领导力是成功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成就事物的不是流程、文化、技术、科学管理,而是充满活力、胸怀愿景的领导者。如果有人说你过分强调领导力了,你会如何回答?

  蒂奇:过分强调领导力—这怎么可能呢?说真的,你想说的是什么—我过于强调领导力了,而没有给流程、结构、制度以足够的强调?

  刘澜: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郭士纳(Lou Gersterner)在IBM扭转乾坤。他问:只是一个人的功劳?就没有IBM其他人的贡献吗?他是在批判魅力型领导的迷思。他的观点是,你不能把IBM的重新崛起完全归功于郭士纳。

  蒂奇:从我的作品中你可以知道,我信奉的是在各个层级都要有领导者。在最高层要有一个人,是最大的领导者兼老师。我一直提倡的是在组织中把成千上万的人培养为领导者,但是如果最高层没有那样一个领导者,就不可能实现。

  明茨伯格算是发起了一个反领导力的运动。还有柯林斯(Jim Collins),也有一些反领导力的观点。这不符合现实。以韦尔奇为例,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在各个层级培养领导者。克罗顿维尔是要把每个人—那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那些初次担任领导的人—都打造成领导者,在每个层级上都打造许多CEO。这也是雷富礼(A. G. Lafley)在宝洁公司做的事情。

  如果没有在组织顶端的那个领导者,所有这些都无法实现。但是有某个人在组织顶端,并不意味着就是独裁的、单一的领导者。郭士纳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其他人,这就是我的回答。

  刘澜:你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这么说:“从下至上是胡说八道”。

  蒂奇:绝对如此。我这辈子就没有看到过,它不存在。听起来矛盾的是,上层首先要动员下层,才能有从下至上的想法产生。为了从下至上,先要从上至下。

  领导是教学

  刘澜:我想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同意,领导者应该是学习者。你说领导者应该是老师。你大概有三本书谈论这个主题。你能不能简单说一说,为什么?

  蒂奇: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学习可以是自私自利的,不是那么高尚。彼得·圣吉(Peter Senge)曾经在DEC(数字设备公司)打造学习型组织,而DEC最后死掉了。

  学习必须要增强组织的绩效。学习者必须在学了之后,把学变为教,教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好。学习是必要的,但还不够。我所说的教不是单向的命令与控制,而是创造良性的教学循环。

  刘澜:人们大概也会同意领导者应该是老师,或者说,老师应该是领导者的角色之一。你实际上主张的是:老师是领导者的主要角色。对吗?

  蒂奇:越到高层越重要,因为不这么做,你就做不好你的工作。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在通用电气,不是生产飞机发动机或者其他任何产品,而是投资于组织的人力资本。他是最大的老师。每天,他的工作就是帮助组织变得更聪明、更有生机。

  伊梅尔特做过的一件令人叫绝的事情,是不仅在研发上投入数十亿的美元,而且在研发中心建了一个“小克罗顿维尔”,要求所有的业务领导人及其团队,每年去那里四次,跟科学家交流。对我来说,他就是这样一个榜样:搭建一个领导者成为老师的舞台,在组织上下建立良性的教学循环。

  刘澜:你倡导教导型组织,而彼得·圣吉倡导学习型组织。

  蒂奇:所以DEC死掉了,那可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榜样。

  刘澜:但是大家都知道组织学习这个词,而你提倡的组织教导这个词并不广为人知。

  蒂奇:对,那是我每天做的事。在壳牌公司,有7万人在接受他们的领导者的教导,在福特有4万人,还有一家小的高科技公司ATMI,还有惠普。不过90%的公司不这么做。

  刘澜:后来,你也往教导型组织中加入了学习的成分。你在后来的《领导力循环》一书中说,《领导力引擎》忽略了一个要点:老师也要学习。

  蒂奇:正是如此。康柏公司的埃克哈德·法伊弗(Eckhard Pfeiffer)是一个单向的命令与控制型的领导者,因此他从来没有能够从领导力循环中学习。我意识到:哦,我把这一点忽略了。你如果是独裁的老师,最终会失败。在今天这个世界,你需要向组织下层的人们学习。你说得一点没错。

  刘澜:因此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再加上教导型组织,对吗?

  蒂奇:对。我更愿意这么说:学习型组织是成为教导型组织的基础。你进行持续的学习,然后有责任教给别人,教出良性的教学循环。

  领导者的标杆

  刘澜:杰克·韦尔奇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财富》杂志曾经有期封面故事,封面上印着这样的话:“抱歉,杰克,你的那些规则都过时了!”而你说:韦尔奇和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是最值得21世纪铭记和尊敬的两个商业领袖。

  蒂奇:《财富》那篇文章是一派胡言。它所说的新领导方式,实际上就是韦尔奇领导方式。它虚构了一个“强人”形象的韦尔奇,这是无稽之谈。它把旧的命令与控制式领导强加于韦尔奇,而韦尔奇从来不是那样。

  韦尔奇发起了“群策群力”项目,在数以千计的工厂,在各个层级上,吸引数以千计的人们投入其中。他总是在克罗顿维尔教导他人、激励他人。那篇文章是个笑话。

  刘澜:韦尔奇和斯隆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蒂奇: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中创造了历史。斯隆是最典型的经理人,创造了多事业部的组织,在积极的意义上实施有创造力的科学管理。

  但是变革就像是钟摆,在某一点上的解决方案会变成下一个问题。通用汽车最终就变成了官僚的典范,而非管理的典范。韦尔奇继承下来的通用电气也是这样。

  韦尔奇则真正把组织中的人的要素释放出来,尽其所能地革除—尽管从来没有彻底消除—官僚作风,在组织的各个层级释放出领导力。斯隆是其时代的代表,韦尔奇也是其时代的代表。

  领导者的失败

  刘澜:你在书中也提到并赞扬了其他领导者。我对其中一些人有疑问。比如迪克·布朗(Dick Brown),EDS公司前CEO,他后来被解雇了。又比如鲍伯·纳德利(Bob Nardelli),家得宝公司前CEO,也被解雇了。你怎么看这两个人?

  蒂奇:我跟他们都很熟。布朗是个好人。他不是个卓越的经理人,他不注重细节。

  刘澜:你是说,他是个卓越的领导者,但不是个卓越的经理人?

  蒂奇:我认为要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必须也得是个卓越的经理人。布朗拥有一些领导力的要素,但是缺乏必要的基石,因此后来情形失控。

  纳德利的情况有所不同。他是个非常强硬的经理人,像韦尔奇一样。但是韦尔奇有培养人的能力,而纳德利只是手舞铁锤。他没有因此在通用电气栽跟斗,那是因为组织足够强健,能够包容一些非常强硬的领导者,同时又保持弹性。他做家得宝的CEO时想要彻底变革,推进得非常猛烈。我想他脱离了组织中人的那一面,因此我们看到了后来发生的事。

  刘澜:顺便说一下,韦尔奇在自传里写道:当他把最终的决定通知未能接自己的班的那两个候选人时,有一个人气坏了。我猜那是纳德利。

  蒂奇:那是纳德利。这些人我都很熟。麦克纳尼(Jim McNerney)说:如果能够我会很高兴,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我有很多机会。三年后我见到纳德利,他还在生气:为什么不选我?

  刘澜:我有疑问的另外一个人是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他是霍尼韦尔前CEO。但是他离开之后,霍尼韦尔立马表现不佳,他不得不再次出马。这不像是一个卓越领导者的特征,对吗?

  蒂奇:我跟博西迪很熟。他在霍尼韦尔没有建立起足够深的领导力输送管道。他可以在培养领导者上做得更好吗?也许。但是他在那儿只有10年,而建设领导力输送管道需要很多年时间。

  顺便说一下,拉里重新出山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引进另一个通用电气人戴维·科特(David Cote)当CEO。科特是通用电气的领导力输送管道打造的。

  的确,事实是拉里没有在霍尼韦尔培养出CEO接班人。他培养领导者吗?对。他在霍尼韦尔有没有开展许多领导力项目?有。为什么最后他没有内部的继任者?我不清楚。也许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许他犯了一些错误。事实是科特空降而来。

  培养领导者

  刘澜:你刚才说10年都不足以建设领导力管道。

  蒂奇:对。当我跟组织一起工作,建立领导力输送管道的时候,我谈论的是从22岁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员工到成为未来的CEO所要经历的过程:从个人贡献者到初次担任领导职务,到职能领导者,到某一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再到某一业务的负责人。

  刘澜:这大概要20年。

  蒂奇:对。

  刘澜:这对中国公司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中国的经济发展很迅速,在许多情形下赚钱比较容易,因此中国公司不花力气培养领导者。即使经济不景气,如果你告诉它们说培养领导者要20年才能见效,它们只会目瞪口呆。

  蒂奇:我告诉你有趣的例子。我们在帮助迪拜一家组织,它要在未来三年内从几千名员工发展到12万员工。它决定建设领导力输送管道,而不从外部聘请空降兵。这比中国的情况更有挑战性。

  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容易的答案。高层领导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管是否足够快,你总得有个开始。

 蒂奇 与诺尔·蒂奇对话

  刘澜:你提倡CEO要做最大的老师。

  蒂奇:绝对要这样,不然不会成功。

  刘澜:如果CEO不善于教呢?也许他有一些可教的观点,但是具体的传授还是需要技巧。

  蒂奇:那些真心诚心想要通过教别人来培养人的领导者,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技巧。他们会成为世界级的老师吗?不会成为,也没有必要成为。

  韦尔奇的例子

  刘澜: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向韦尔奇学什么》(参见《管理的10大真相》一书)。文章说,中国的CEO在向韦尔奇学错误的东西。他们学“数一数二”,学强制排名,学六西格玛。但是,最应该学的是在组织中培养领导者。你对韦尔奇如何领导通用电气有第一手的观察,得出结论说是他是世界级的老师。你能不能再具体说一说?

  蒂奇:他从第一天就懂得,组织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你有多少领导者,并完全致力于此。我们都是各自环境的产物。韦尔奇成长于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在他成长过程中,他总是在组建团队。在中学时,他是曲棍球队的队长。他的世界观是你靠建立团队来赢得胜利,培养一个团队并在这上面投资。

  他接手的通用电气,是一个巨大的官僚机构。当时,看似矛盾的是,他一方面在精简机构,另一方面投资于培养未来的领导者。有一个例子是,韦尔奇在裁员的同时,又在花4,500万美元在克罗顿维尔建设培训中心。人们问:你怎么解释?韦尔奇的回答是:那是为了明天,为了我们在21世纪的领导者。我们既要不做求生存的事,也要为未来投资。这是经典的韦尔奇。他一方面采取强硬举措,另一方面在克罗顿维尔大笔投入以培养人。结果证明他对了。

  刘澜:你说在你执掌克罗顿维尔的时候,韦尔奇每隔两个星期来讲课,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可令人印象深刻。

  蒂奇:据我所知,只有百事公司前CEO罗杰·恩里科(Roger Enrico)更胜一筹。他投入的时间更多,主持的项目的时间段更长。我把《财富》杂志关于恩里科的报道给韦尔奇看,对他开玩笑说:你认为你是,实际上罗杰才是真正的奥运会选手。他收下文章,在通用电气内部分发,说:你说得对,我们应该开展更多的教导。

  刘澜:这些年来,你跟许多领导者合作过,很近地观察过他们。你仍然认为韦尔奇是其中最杰出的吗?

  蒂奇:绝对如此。另外有一些也很不错—诺基亚的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罗杰·恩里科,百胜集团的戴维·诺瓦克(David Novak),麦克纳尼,还有惠普的马克·赫德(Mark Hurd)也将证明自己是其中一员。但是,他们中没有人像斯隆一样—斯隆在那个时代设定了标准。

  显然,韦尔奇也设定了标准。他管理着世界上最复杂的公司之一,影响了众多不同的行业,培养了比其他人都多的领导者。有一些培养出来的人没有取得成功,比如纳德利,他在克莱斯勒公司又得到一次机会。科特在执掌霍尼韦尔,史蒂夫·本纳特(Steve Bennett)从Intuit公司退下不久,麦克纳尼在执掌波音......大概有25到30个通用电气的前经理人在执掌大公司。没有人有这样的记录。以前没有出现过,现在出现了,那是因为韦尔奇以领导力为重心。

  刘澜:这也许是其他公司不培养领导者的一个论据:我们可以从通用电气或者百事挖人。

  蒂奇:我想韦尔奇会这么回答:这是金字塔的形状。我会训练尽可能多的运动员,但是只能送三个人去参加奥运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停止建设输送管道。如果我想要赢得奥运比赛,我必须有更多、更好的运动员,即使有些人最后会去别的地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7100.html

更多阅读

认识郑曼青之廿一郑曼青与史密斯师徒对话 郑曼青太极拳

郑曼青与史密斯师徒对话史密斯先生,美国人,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术家之一。先后曾着有十本有关各种武术的书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随郑曼青大师学习太极拳,自此以后勤练此拳并教授此拳至今。他认为太极拳带给他一个谦和的自我及健康的体

穿越年保玉则——诺尔盖草原 诺尔盖草原天气

我们从黄河九曲十八弯不甘心地撤退之后,一路向诺尔盖狂奔,虽然都是大马路,路况也很不错,不过司机说还有4个小时的车程,看来路途还是很遥远的。天渐渐黑了下来,但心里一直好惦记着那些留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色友们是否拍到了黄河的日落。在

声明:《蒂奇 与诺尔·蒂奇对话》为网友做隻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