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常常对“梦之队”充满迷恋,虽然那时还没有“梦之队”这样一个词。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在上小学时,初看《水浒传》,最令我神往的就是五虎上将云集,大败祝家庄这样的情节。及至后来英雄排座次,从头看去,36天罡个个威风,令人艳羡。想想如能与这些人为伍,不虚此生。不过,72地煞里也混杂着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末将,让我不免遗憾。这些人也与林冲、呼延他们一起并称108将,总是觉得有水分的感觉。
长大后,读大学、读研究生,总不免排一排谁是最好的经济系,谁是最好的管理学院。一个长期令我不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学里,也并非每个教授都是超级高手。直到有一天在研究组织的经济学时,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配合”有时比“专业能力”更重要。
经济观念里面讲的“效率”,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效率”,一个是“交易效率”。高手,指的是这些人通常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或“专业能力”,就是他们在固定投入水平下,产出的程度比较大。生产效率来自于“专业化分工”。比如,武松是个职业打手,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舞枪弄棒上面,于是,行动非常“专业”。怒杀蒋门神,没有一招一式的效率低下,招招致命。但武松在另外一个方面却是比较“弱智”,认了个妹子,却中了圈套。也就是说,在斗智方面,他很不专业。所以,好多事,让他一个人办不了,必须要搞个“组合”。
组合,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搭配的。组合的基础是“专业化”,每个成员都要有优势,而且各自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否则就是乌合之众。分工,是专业化的基础。只有分工,才能术业有专攻,才能有比较优势。而后才有组合的优势互补问题。优势互补,专业的说法叫“协调”,英文叫coordination,也可以通俗地叫“配合”。
效率与协调,或者说分工和协调是一对矛盾,有时为了能够有效配合,不得不降低分工水平,以及来自于分工的效率水平。就好比燕青和李逵出去执行任务,如果出于效率上的考虑,就应该再给他们配个专业营养师兼厨子。无疑,这可以增加两个人的工作效率,但这会增加组织运作的成本。于是,吴用就把这个专业化分工给省了,燕青和李逵分别兼任厨子。组织的效率因此提高了,无论是打擂台之后撤退,还是进青楼会相好,行动上都少了一个累赘。
另外,分工细致,高手如云,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高手常常会互相不买账,于是会增加协调成本。吴用作为领导,假如燕青和李逵是执行任务唯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组合人选,但他们两个常常尿不到一个壶里,吴用就要亲自带队行动。必要时发挥领导的作用,对双方的工作任务进行边界界定、协调裁判,甚至调节矛盾,及时补台。这就会大大增加组织的协调成本。
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提示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道理,就是适度的专业化问题。一个组织,专业化分工一定要适度,专业化程度不够,企业的效率水平一定不会达到一种有效的、甚至是极致的状态,但企业的分工过细、专业化程度过高,各个高手之间共享的东西可能就越少,往往就需要更多信息上的沟通机制,需要更多的协调工作和制度安排,需要更恰当的激励和控制体系运作。所以,几年前读到一位台湾企业家关于如何搭配组织的言论,他说一个好的组织当是一个一流高手、几个优秀骨干,以及一群合格人士的有效搭配时,我深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