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进华跟着父亲余阿寿出海贩鱼。深夜,海上突起风浪,船舱进水,他们随时有可能命丧大海。父亲一声不吭地弯下腰,沉着地将积水一勺勺往外舀。瞬时,余进华也忘记了恐惧,蹲下身,用小碗与父亲一道往船外不停地舀水……天亮了,父子俩漂到了一个无名小岛,从急风大浪中死里逃生。
此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余进华13岁。
20多年后,浙江温州市经济开发区,明亮的吉尔达鞋业公司总部大楼内,在浙江财经学院一群好奇的学生的追问下,已近不惑、继承了父亲事业、并且发展到上亿元身家的余进华,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感慨不已。他始终记得,父亲面临生死关头时的那种镇定,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此时的余阿寿是董事长,余进华是总经理。单从外表上看,父子俩很相像,只是父亲更加轻松倜傥,而正当盛年的儿子,却总是严肃的表情。
1993年,29岁的余进华正式从余阿寿手里把工厂接过来。当时员工200人左右,租的厂房800平方米,资产数百万元,他由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富二代”。
公司从一代传入二代,无论是经营手法还是个人作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已经退居二线的余阿寿十分宽容,身为董事长的他并不干涉儿子的决策,只要求儿子,有重大的事情要让他知道。如今,卸下重担的余阿寿每日都去跳两次交谊舞,而且在某次比赛中还获得了华东地区拉丁舞第三名的成绩。已经七旬的他,身体比10多年前退休的时候还要好。
“父亲算是跳出火坑了。”余进华指着桌上铺满的待审批的文件自嘲道:“等有一天这些文件越来越少了,才说明我真正做到成功了。”不像父亲那么潇洒,余进华甚至没有时间锻炼。他的时间分成了三部分,1/3在温州,1/3在国内其它地方,1/3在国外。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继承了富贵的余进华看起来风格并不奢华,偌大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并无任何豪华装备,除了宝贝儿子的照片外,最醒目的是堆在办公室里的高高一摞鞋盒。住的当然是别墅,车也有奔驰和宝马,但除此之外,他几乎没有太多奢侈的花费。他的衣服都是自己买,他得意地告诉笔者,刚买了一条160元的裤子,别人都看不出实际价格。除了应酬,余进华在吃上并不讲究,他在公司食堂有专门的厨师,一天伙食费标准是100元。有时突然到公司,厨师没有准备,他就吩咐下碗面条,或者看看冰箱里有什么菜,随便做个炒饭。
余进华说,命运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这种金钱观念也适用于他15岁的儿子。余进华的儿子在温州一个重点学校念书,一般早上花10块钱打车到学校,下午则自己走40多分钟的路回家。每天的零用钱控制在5块钱左右,回来还要报账。中午和同学们一道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次,儿子因为人太多,不想排队了,就到外面花几十块钱吃了一顿麦当劳,结果遭到了父亲的批评。余进华常常教育儿子,在爷爷余阿寿的年代,浪费粮食绝对是要挨耳光的。
不过,除了在经济上格外让孩子知道俭省外,余进华并没有对儿子做任何定向的培养,他不确定儿子将来是否会接他的班。余进华说,当年父亲选择自己接班,是因为当时民营企业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民营企业发展得越大,选择接班人方式的差异性就越大,不一定非要子承父业。
此时的余进华已经是出色的富人了。当父亲老去,他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