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结束的首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上,美国方面提出的议题之一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本轮经济危机来袭时,中国经济大步前进中伴生的诸多问题无处藏身。
多年来偏重于投资和出口经济增长模式遭遇挑战。今年中国经济能否“保八”?增长模式如何调整?中国经济中又存在哪些需要警惕的地方?
“今年中国经济有望‘保八’。”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近日接受CBN专访时,调整了其年初的消极预测,但同时提醒中国宏观经济有可能严重失衡。
警惕新一轮银行不良贷款
CBN:你近日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无法带领全球摆脱经济衰退”,促使你作出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罗奇:全球经济的领导力关键在于“引擎”是否能够牵引“车厢”一起前进。它(“引擎”)不应该是商品制造基地,而应该是那些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国。中国目前主要是前者,而非后者。
同时,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财政刺激占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8%,这本身就足以使全球经济今年第二季度实现小幅增长。但对全球经济来说,由政策驱动的刺激并不是一剂可持续的良方,特别是投资资金来源于创纪录但令人不安的银行借贷。
CBN:中国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两季度合计,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您是否看好中国政府年初设定的GDP增长8%左右的目标,“保八”能否实现?如何评价目前中国政府的调控政策?哪些方面尚待调整?
罗奇:目前中国政府有望实现“保八”的目标。中国经济的增速比我几个月前预测的要快。从一方面说,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表现,但同时,我担忧的是目前经济增长的规模是建立在经济增长质量严重“妥协”的基础上的。中国目前对其最不平衡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过度刺激,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长在2010年放缓——对这一领域的刺激来源于创纪录的银行贷款,这一趋势兴许会为新一轮的银行不良贷款埋下种子。中国的经济刺激战略会加剧业已严重的宏观失衡问题,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值得思考。
调整增长模式为时未晚
CBN: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正在力促内需、调整增长模式,但过程很艰难,该怎么调整?
罗奇:调整宏观经济的模式和战略,从来就不是个简单活儿。但趁着目前尚且为时不晚,中国必须进行这一艰巨的调整。
3年多前,当“十一五”规划颁布的时候,中国政府强调积极扩大内需,以平衡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但这一战略的贯彻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达到了我所估计的创纪录低点——35%。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障、个人养老金和医疗保健——仍然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只有通过建立保障体系,中国才能减少过度的“预防性”储蓄,并促进更广泛和深层次的消费,后者也是内需战略的关键。
汇率问题:中国必须顶住压力
CBN:有经济学家称,当年摧毁日本经济的力量正在逼近中国,比如美国拼命游说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的出口行业遭到沉重打击;靠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而民间投资却没有有效启动;实体经济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大量制造业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境外热钱不断流入……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中国有什么需要警惕的地方?
罗奇:中国不是日本。尽管仍然需要留意类似“日元升值”的危险,即上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强势日元政策,但同时,中国有自己的道路。
具体说来,中国必须坚守过去30年中创造其发展奇迹的改革开放路线,并据此制定并保持其货币政策。这可能包括最终的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的政策。只有中国自己才能决定调整的步伐和行动的时间框架。
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必须“扛住”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政治压力,这些问题包括对自身经济的再平衡有意义的发展战略和框架性政策。当人民币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货币后,人民币将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美经济关系或发生重大变化
CBN:怎么看待此次S&ED的成果?
罗奇:会议对两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同时对两国重塑其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领域的地位也很重要。
通过采取外交部门与经济部门“双轨”的对话机制,现在中美的对话更强有力。例如,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的一致,说明这一机制对于未来两国的合作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未来的关键将是贯彻落实——确保每一个公开议程上的项目都被逐一落实。
CBN:未来中美两国的战略与经济合作前景如何?
罗奇:双方都认识到了两国经济之间深层的互补性和依存性。
但是,这一关系的安排不是静态的。事实上,在未来数年中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中国大力推动个人消费,这将减少储蓄余额,由此,作为美国重要债权国的中国,输往美国的资本就将减少。同时,危机后的美国消费者(减少消费)可能在未来几年内给中国的出口驱动型经济模式带来严重和持续的压力。由于两国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双边关系很可能受到新形势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