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也带来了浮躁、严重的功利倾向。挺过这次危机,我们要更加客观、务实,对于过去的做法进行一种深刻的思考。”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浙江的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正在经历艰难的日子。面对困境,浙商该如何挺过去?近日,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接受了《浙商》记者的专访。
“民营企业曾经被人遗忘,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都在关心民营企业,这是好事。”徐冠巨开门见山地说,浙江民营企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最近以来,许多民企“感冒”了,有的民企病得还很严重。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聚焦浙江的民营企业,从国务院总理到副总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地政府无一不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在这个时候,一句问候、一个调研、一场座谈,对浙江的民营企业都是无形的鼓舞。”
20%企业面临淘汰
“当下浙江民营企业所出现的状况是很多综合因素的一种叠加,是一个时期问题的集中反应。”徐冠巨分析道。作为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席,徐冠巨6月份到杭州、温州、绍兴、嘉兴等6个地市作了调研,发现当地部分企业处于歇业与半歇业状态,继续运营的企业也面临很多困难。
徐冠巨告诉《浙商》,“我把浙江的民营企业分成三类。一类是一直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一直在持续地创业创新、探索发展的企业;一类是对宏观经济变化比较敏感,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非常关注,对行业也比较有研究,应变能力较强的企业,这类企业从2004年的宏观调控以来,采取了守势,积极转变增长方式;而第三类企业,经历了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以来的经济压力后,感觉老路走不下去,棘手的问题出来,渐渐开始觉醒的企业。这类企业有的原来没有过度扩张,现在还能扛住;有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前两类的企业基本上是属于品牌企业,有定价权的企业,相对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徐冠巨在调研后发现,只有少数的企业是属于前两类的,而大多数企业处在第三类之中。
徐冠巨估计,第三类企业保守的估计在20%以上。这类企业有一部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按照自然规律是要被淘汰的。原来浙江的基本情况是每注销2家企业,同时诞生3家企业。不过现在的情况是死得多,生得少。而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的企业还没统计在内。今年第二季度的情况一定更加严峻。
徐冠巨分析,浙江企业的外贸依存度很高,爆发这次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危机主要来自几方面的因素。首先,对于出口产品以轻工、纺织和普通机电等为主的浙江外贸企业而言,汇率的调整成为了刺伤他们的第一把“刀”,而出口退税的取消成为了第二把锋利的“刀”;其次,原材料成本上升了10%-15%、劳动力成本20%大幅度的上涨,使得劳动力密集型的浙江企业苦上加苦;再次,由于利率的上调和银行商业化运作手段的变化,保守估计,各企业的财务成本上涨45%-50%。
而规模以上企业的日子好过的时候,销售利润率也就在5%。要消化如此高企的成本,即使是有品牌、有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也因为企业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难以转嫁全部的成本上升,一般的中小企业就更困难了。
企业不妨主动“瘦身”
“最近的调研给了我很多启发。”徐冠巨深有感触。
徐冠巨认为,面对当前的困难,作为企业本身,首先不能够有消极的情绪,要认清客观现实,在客观地认识了现实之后,可以考虑采取一些“瘦身”的方式进行经营上的调整,比如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缩小一些产业范围,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割舍一些产业。
“在现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我建议企业在各项费用开支上尽量节省,学会过紧日子。”徐冠巨特别指出。
再次,业主要与员工共渡难关。“现在物价飞涨,员工希望增加收入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但是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提倡员工与企业主一起共渡难关。不然员工非要涨工资,但企业撑不下去了,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就是要加强学习。企业主要学会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走势,陈旧的做法要改变。有的老板不敢接单子,怕汇率风险;其实央行对汇率都是有预警的,企业主要学会利用汇率风险锁定手段。企业主要学会判断经济形势分析,原来没有这个操作习惯,现在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