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研究80后
3月11日下午,当笔者再次来到秭归县泄滩乡返乡创业青年汪海青的养鸡场时,远远地就望见汪海青在自己的养鸡场里忙活着,鸡场内群鸡起舞,场面壮观。跟前不久笔者去的时候相比,汪海青的养鸡场显得更规范、更气派。
今年25岁的汪海青家住秭归县泄滩乡黄家山村五组,先后在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十多家企业打工八年。去年4月,汪海青毅然返回家乡泄滩乡,在家门口办起了一个近2000只规模的养鸡场。
汪海青将自己的养鸡场建在一座“一面坡”的山顶上,四周都环绕着大山,一条蜿蜒盘旋的组级公路从山外一直通到他的养鸡场。养鸡场实行的是全封闭式圈养,东西两边是两横排各四间土房子,可供鸡避雨保暖,南北两面砌着院墙,中间是宽敞的晒坝,用尼龙网分成三个区域,分鸡苗、山鸡、土鸡三类养殖,天上罩着整张尼龙网,可防天敌。
说起决定返乡创业时的困惑和挫折,汪海青如数家珍,娓娓向笔者道来。回乡之前,汪海青也曾有过犹豫,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担心:一是担心自己不懂养鸡技术,害怕在养殖过程中遭遇大规模的鸡瘟等传染性疾病。二是担心销售市场行情不好,鸡养多了销不出去怎么办?三是担心创业政策上不允许,毕竟养鸡是有一定环境污染的。四是担心场地和资金问题。自家附近农户较多,场地有限,乡亲们会同意吗?再说这几年自己兄弟三人虽然都在外打工,也挣了不少的钱,但是因为父亲患有痛风等疾病,母亲也是体弱多病,常年吃药不断直至去年10月去世,家里经济并不宽裕,哪有资金投入到办养鸡场上呢?五是担心老父亲不同意,因为大规模地养鸡毕竟要担很大的风险,搞不好全家人都得跟着栽进去。
回乡后,汪海青首先找到黄家山村支部书记王宗美和周围众位父老乡亲,表明了自己想在家门口创业的决心,希望得到家乡父老的支持,又找到当地政府、工会、团委等组织以及扶贫、国土、环保等部门咨询回乡创业政策,主要是寻求政策上和创业环境上的支持。面对这位雄心勃勃决心干一番事业的优秀青年,当地政府各部门和村、组干部以及当地村民都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扶助之手。
很快,在亲朋好友的帮助和作担下,汪海青贷款2万多元终于将养鸡场顺利地办起来了。在创业初期,汪海青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挫折,比如,鸡犯病了在当地买不到治鸡病的药,无法及时准确地对鸡作出诊断,附近也无专业人员给予支持,不会配料、配量,消毒防疫措施不清楚,孵化技术、种蛋的选择、雏鸡的保温与饲养管理等等,这些东西他都是两眼摸黑,全然不懂,因此他喂养的第一批50只山鸡、第二批200多只土鸡全死了。
然而,汪海青不愧是一位勤学肯钻、踏实肯干的优秀青年。为了把鸡养好、把鸡场办好,他想了很多办法,也加大了科技养鸡的投资力度。他先后赴武汉、宜昌及周边乡镇广泛考察养鸡场和销售市场,对科学养鸡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考虑到自己地处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山大人稀,信息闭塞,他专门买回了一台彩电和一套天线锅,每天坚持收看央视《农广天地》、《致富经》以及其他地方电视台办的农业致富节目,还购回《鸡病的治疗与预防》、《土鸡的饲养与管理》、《禽蛋的孵化与雏鸡的饲养》等学习资料和一台旧手提电脑,通过悉心地学习书本知识和查阅网络资料,不断提高了自己科学养鸡的本领,特别是他钻研出来的采用松针粉和腐叶土配合饲养法,更是让他喂养的三峡土鸡实现了好长快长的目标,为他的养鸡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到去年底时,汪海青喂养的三峡土鸡出栏150只,创造纯收入5000多元,此外还出售鸡苗700多只,创造纯收入3000多元,这两项相加当年即实现创收近万元。据汪海青的不少客户反映,他喂养的三峡土鸡不仅生性活跃、羽毛鲜亮、疾病免疫力强,而且肉质香嫩、产蛋率比较高。因此,汪海青喂养的三峡土鸡的销售市场行情比较好,信誉度比较高。
今年,汪海青计划再新发展5000只三峡土鸡,将鸡场的养殖规模扩大到7000只以上,并采取场内圈养和林中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实现创收10万元以上,同时在三峡地区同行业内创出一定名气。
临别之际,汪海青对笔者说:“在外打工八年,但是始终想着要回家创业,在家门口做一件事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企业效益也不好,我就回家办起了一个养鸡场,当时的养殖规模是2000多只,当年实现近1万元的收入。风雨过后是彩虹。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刚开始不懂这个行业,没接触过,不懂技术,就找技术资料自学、通过广播电视学习、请教相关技术人员,在大家的支持下办起了这个养鸡场,当年实现收益。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发展5000只鸡,实现在家门口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