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从小贩到富豪



姓名:张大中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8年3月

  籍贯:北京市

  所属公司: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

  职务:董事长,总经理

  所在行业:家电

  身家:36亿

  刷煤气灶的小贩

  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蹿来蹿去,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

  1980年的中国还没开始执行双休日,每周只休息周日一天。街上的小贩还很少见,也没有任何塞在住宅区里的小广告。在一个国企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当时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个刷煤气灶的小贩衣着挺干净,背着一个"装备"齐全的小包。楼上的一位大妈朝他招招手,"上来吧。"张大中以500块钱启动的第一单生意开工了。

  那时,北京的普通家庭还没用上燃气具,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土夯的煤气灶台,日子一久,烟熏火燎就黑乎乎的,张老板打开背包,拿出抹布,先清理一遍灶台,然后给灶台抹上烧碱,用湿抹布哗哗地洗,再用清水把灶台表面清干净。清干净灶台只是第一步,重要的工序在后头,把清漆和银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好,再均匀地粉刷上去,才是这个活儿的核心所在。年轻小贩张大中在8月的酷暑中干得满头大汗,一天下来,刷完了10家。

  迎着晚霞,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回家的路上,张老板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总共收入8块钱,但是使用的清漆、银粉跟烧碱就值六七块了,还落了一身的累。

  于是,这成了张大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事家政服务业。从自信满满地进入,到疲累而狼狈地退出,张大中只赚得了一块多纯利以及够给自己和大哥家再刷两次煤气灶的烧碱、清漆和银粉,当然,大抹布也算赚的。

  张大中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游手好闲而被迫当小贩的。恰恰相反,他有一份在当时看来挺不错的工作--在北京郊区的一个供销社当电工,那个供销社有3间北屋、20多名员工,卖着国家管制的油盐酱醋,月薪30块。"那种生活是,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工资的工作,简直让人感到绝望。"张大中回忆。

  张大中兄妹7个,排老三。父亲是旧时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生,母亲是一个富商的独生女,"很漂亮、非常有想法"。父亲早年参加过革命,是共产党员,但是身体不好,早在文革前、张大中十几岁时就过世了,妈妈成了整个家庭的支柱。但是文革当中,妈妈上街贴了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最终被定为"反革命罪"。

  至今,张大中仍然保存着自己从档案馆中复印出来的当年"四人帮"给母亲的判决词。跟他母亲一批被判处死刑的有29人,每个人都有当时的检察院的三四行评语。别人的判决词是"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或者"仍很嚣张",而到了他母亲那,却是"反革命气焰极其嚣张,而且嚣张到了极点"。她是一个到死也绝不低头的人。

  张大中无疑遗传了这一倔强的性格。在跟国美谈判时,张大中跟黄光裕说:"你必须比苏宁高8个亿,否则我宁愿30亿元跟苏宁谈,也不跟你谈。"这种固执,对手不理解,身边的人也不理解,但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哪怕后果很糟糕。"

  但对张大中的事业真正起到帮助的,还是这种不安分的基因。

  1979年开始,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但是当时要求平反的人很多,政府的平反时间更多取决于受害人家属的上访激烈程度。张大中的大哥、二哥都是踏实安分的人,大哥当时已经分到外地工作,供养弟弟妹妹们生活。他瞒着大哥,拿着材料到处上访,市委、中央都跑遍了,"在大哥眼里我这是典型的给组织添麻烦,一直到平反的补偿彻底发下来,我才告诉大哥。"张大中回忆道。1980年,落实政策,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个,每人1000元。

  面对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1000块,张大中陷入了沉思--用这笔钱干什么?跟兄妹们一样拿去买电视机、买大衣柜?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能糟践了!尽管他没有想得很具体到底用来干什么,但是一定要拿这笔钱"干点什么"的念头非常清晰。

  这一年,张大中31岁,刚刚插队回城,并在同学的介绍下有了对象,1000块钱被他一分为二,一半用来结婚,剩下的作为"干点什么"的启动资金。

  这一切促成了供销社电工张大中,"变身"为1980年8月的那个刷煤气灶的小贩。"我觉得,做人做生意一定得比别人都多看半步,别人没有想要去做生意时,我已经开始尝试,当看到刷煤气灶不行时,我又能立即画上句号。"26年后,张大中再次给自己的一项生意画上了句号,不同的是,昔日的小贩已经成为身家亿万的老板,需要处理的后续资产也远远比当年那些清漆、银粉、大抹布值钱。

  电器铺的小老板

  看到刷煤气灶不赚钱,小贩张大中并没有停下他"干点事情"的脚步。1982年冬,在自家厨房做出的60台落地灯,成为张大中经商盈利的起点。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张大中的几十台手工落地灯虽然是"三无"产品,还是被居民们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一个供销社来向他采购了几十台。在甘家口的一个商场里,张大中卖出的8个落地灯共纳了2.4元税,而20多年后,因为将大中电器以36亿元的价格卖给国美,他纳税5.6亿元,成为国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纳税人。

  60台落地灯最后一共赚了160块钱。对于一个月工资30块,还要上交老婆26块的张大中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这笔钱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多了几个月工资,而是从根本上坚定了他能够靠自己双手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从插队的农民,到供销社电工、到供销社售货员,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获得公众的认可,卖出去的落地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1982年底,张大中向供销社领导递交了辞职信--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都是一封个性化十足的辞职信--由于这份工作不符合本人理想,我决定辞职,请供销社领导予以批准--供销社的领导和岳父岳母出于好心,都极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但是张大中还是选择了辞职。

 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从小贩到富豪

  落地灯的生意做了没多久,他偶然发现朋友单位积压了一批电子器件,质量、性能又恰好能满足制作音响放大器的需要。机会来了,大中作为一个无线电爱好者的特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做出一个样品送到商店试卖,成功后,立即买回100套元器件投入紧张的加工。没有车间,把自家住房腾出来;没有工作台,饭桌摇身而变;没有工人,找几个熟人帮忙……加工用了一个月,销售也在一个月内完成,资本的第一个循环就这样顺利实现。大中马上用收回的资金又买了200套元器件开始第二轮的生产。

  在忙碌中,大中捕捉到人生的方向,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他是操作工也是营业员,是业务经理也是技术员。从照像制版、腐蚀打孔、焊接组装、检测调试直到包装封箱,七、八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节约开支,大中从旧货商店淘到的8元钱的匈牙利生产的信号发出器,修理后成为最重要的检测工具;为了买到质优价廉的元器件,他骑车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元器件厂,把能够订阅专业性刊物一网打尽……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中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增长着对成本、利润、价格的认知,也积累着关于生产、管理、服务的经验,小作坊成功了。

  1982年4月,张大中成立了"张记电器加工铺",专门生产音响放大器,后来拓展到音箱制造、安装等领域,后来改名为金钟音响厂,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每年能赚辆奥迪的钱。"

  音响制造厂做了几年后,张大中发现,在北京,制造业不如商业,"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我发现做电器原配件赚钱更容易。"他立即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

  1986年,张大中的第一家电器原配件门店在中组部路口的灵镜胡同8号开业了,虽然只有十几平米,但是生意非常红火,他手里攒下了四五万的积蓄。他承认,自己跟一般的小老板没什么两样,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去存款,先存一半在银行,剩下的再想着去增值,"我就是按着最朴素的道理在做生意,从来不拿自己去冒险,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多少。"张大中说。

  "违纪"当上大老板

  张大中从一个小老板向大老板飞跃的标志性事件,应该从他的一次"违纪"算起。

  事实上,张大中的创业经历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紧密相关,他的遭遇集中代表着一代草根企业家的命运。1986年的一天,张大中被通知,去北京市工商局"坐一坐",他心情忐忑地去了--"违纪"了,因为他的"张记电器加工铺"开了两家,那时,任何个体户不允许开分公司,"连锁店"还完全是一种资本主义特质明显的玩意儿。

  如此挨过一年。"到1987年,我看到政策允许开分公司了,你不知道我的心情有多复杂。"张大中深有感触地说。

  小门店1989—1992

  1989年初,营业面积仅有10平米的“大中音响公司”在北京西单开业,进行元器件销售。这是大中电器的第一家门店,实现从单纯的生产加工、向生产贸易综合发展的转变。1989年4月,大中音响公司成立北京第一家专业音响工程部,提供音响工程设计咨询与安装服务,实现技、工、贸三位一体的飞跃。1990年1月,大中音响公司参加北京亚运会工程招标,成为规模最小的中标公司。至1992年12月,大中音响公司拥有员工100名、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联,在大中电器的发展过程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9年初,大中初涉商海,开始小门店生涯。搞销售的初衷,是想利用在生产扩音板过程中掌握的元器件市场行情,把批量购进用于生产的元器件的多余部分售出,从批零差价中获得少量利润。但大中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市场,不仅贸易量大,而且显示出资金周转快的特点,前景广阔。

  就在大中自认为找准方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1989年,却使市场经济陷入暂时的迷惘,也让大中陷入深深的思考:在中华民族的社会深层,蕴藏着巨大的追求富裕、渴望幸福的动力,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让人们追求富裕生活的热情得以充分释放,这是民气所在、民心所向。执政党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使合理的社会要求成为合法的社会存在。

  大中没有动摇办企业的决心,虽然生意惨淡;大中没有停止办企业的脚步,虽然前景并不明朗。机会始终给有准备的人,1990年,大中音响公司参加亚运会工程招标,凭借技、工贸综合发展以及销售、施工、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大中公司一举中标,小门店开始做起大生意。

  1992年,大中音响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这一年,邓小平发表影响深远的南巡讲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

  专卖店1993—1998

  京城首家国际精品体验店-大中亚奥店实景

  让张大中的事业进一步飞跃的,是1993年开张的玉泉路音响城。电子原配件、音响等电器生意,伴随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卡拉OK热财源滚滚而来。但是,张大中再次敏锐地发现,偌大一个北京城,卖音响的店没有一家大到能够把所有的品牌、零配件集中起来销售的,都是十几平米、几十平米的小店。

  他决定搞一把大的,看中了玉泉路一家几万平米的商场,租了下来,成立了一家大中音响城。

  1993年7月,营业面积达4000米、汇集全球著名音响器材的“大中音响器材城”在北京玉泉路开业,堪称中国专业音响器材第一店。但是,这个想法却没有像以前几次那样见效。"玉泉路店起初的想法很好,但是初期的现实很残酷。"后来加入大中电器、跟随张大中多年的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说。刚开始搬过去,由于知名度不高,经营非常惨淡:一天的流水,连给店员开工资、付电费都不够。

  整整有半个月的时间,张大中根本睡不着觉,天天都想该怎么办。这是他经商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挫折。"当时也想过,赔到一定程度,实在赔不起的时候,就回我城里的小零售店。但是觉得真是丢不起人,没脸看当时跟我一样在城里开小店的小老板们。"张大中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

  他还是决定坚持。咬牙挺了半年之后,这个大音响城在京城老百姓中间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知道玉泉路有个最大的音响城,里面所有音响一应俱全,选择余地大。

  这个音响城后来不仅经营音响,也开始代卖家电,直至后来以家电为主,张大中真正走进了家电生意的圈子,并且在北京城里各处复制玉泉路店的模式,成为北京市场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

  1995年,“快乐服务、幸福生活”的企业核心文化正式确立。1996年,大中音响器材城经营项目从音响扩展至家用电器全品类共2万余种商品、营业面积超过10000平米,成为北京规模最大的专业电器销售商。至1998年6月,大中营业额突破1亿元,员工超过500人。

  1992年,大中音响公司已是西四一条街上著名的企业。但如何在这几十家、上百家的电器商中脱颖而出?开大型专卖店的设想开始酝酿。

  1993年,“大中音响器材城“在京西玉泉路开业了。营业面积从百十平米一下扩大到四千平米,员工从几十人猛增到几百人,规模扩大了几十倍,但销售并不理想,一天营业额只有几千元,店内的员工比顾客还多。照这样发展下去,公司将难以维继。

  经过反复论证,大中感觉到随着经济水平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产品的市场会越来越大,专业的电器大卖场一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中音响城制定了“大、全、专、廉”的发展战略,大的经营面积,能集展览、展示、销售、咨询、服务于一体,并为门类扩充做准备;齐全的商品,能满足顾客一站购齐的需求;专业化的销售队伍,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低廉的价格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几年后,玉泉路大中音响城的经营面积扩大到一万多平方米,产品门类从音响器材扩展到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通讯、电脑、音像等两万多种商品,每年举办多次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向消费者介绍最新的家电产品.“玉泉泉水叮咚响,大中音响传四方”、“买电器、不跑空、要满意、到大中”这些当年的广告词让许多消费者记忆犹新。

  1998年6月,大中电器营业额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一个月后,中央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各项工作的主题。

  大型连锁店

  1999年,大中电器作为电器专卖连锁店正式启航。2000年,大中电器开出6家连锁店;2001年,店面总数达到12家,营业额达9亿元,员工超过1200人。

  从小老板到大老板飞跃的关键点,体现在2002年中央电视塔店的选址上。张大中直言,整个大中电器的价值,这个中塔店能够占40%。坐落于玉渊潭公园西门对面的中塔店,是三环上唯一一个有大面积停车场的家电卖场,自2004年以后,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0亿元以上,2007年甚至达到了20亿元。这是大中电器所有门店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家。

  这个店的开张,又完全是张大中个人决策的结果。"中塔地下商场在建的时候我就进去看过,觉得是个很宏伟的工程,建成后,那里被用作批发市场租出去,生意一直冷清。"张大中如此描述这个店最初的情形,谁都不信这里能开火一个电器连锁店,但是张大中不信邪,以很低的租金拿下了中塔店,整改后进行大规模宣传,作为大中的标志性门店推广。经过一年的强力推广后,中塔店开始盈利,不仅迅速成为大中所有门店中最赚钱的店,而且也是全国家电连锁门店中单店销售最高、最赚钱的店。

  2002年,代表大中电器服务精神的“蓝马甲”正式启用,“为您服务我最佳”成为大中电器核心服务理念。至2002年12月,营业额达30亿元,大中电器连续10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委。

  2003年,大中电器开店量增至32家,占据北京电器销售50%市场份额,成为惟一覆盖北京内城、社区及远郊县的电器连锁商。同年,大中电器的第一家外埠店—天津黄河道店开业,标志大中电器走出北京、成为全国性电器连锁销售商。

  2004年,大中电器营业额突破64亿元,门店总量达到68家,遍布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四地,稳居北京地区电器销售之冠。2004年11月,董事长张大中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人事部、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5部委联合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奖章获得者”称号。

  卖掉大中电器,张大中套现36亿

  张大中认为,卖掉大中从外部条件看,是家电连锁进入了整合期,区域性家电连锁的发展前景堪忧,"不能等到企业经营得狼狈了才卖。"他决定退出了,但必须风风光光。他在去年底挑了个最好的时机,把2亿元固定资产的大中电器卖到了36亿元。与之相周旋的是,家电业的大佬们--黄光裕、张近东、陈晓,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但他们都没能从他身上获得多一分的好处。

  这是中国家电零售业有史以来最跌宕起伏的一起收购案。

  “今夜无人入睡”——15日,北京大中电器一位员工在她的MSN留言上如此写道。

  14日晚,国美电器(0493.HK,下称“国美”)公布,以36亿元现金“曲线”收购大中。大中员工的命运突然间发生了逆转。此前,苏宁甚至已派人进驻了大中,30亿元成交的传闻已经满天飞。现在,国美却以高于传闻要价20%的价格“横刀夺爱”,在最后时刻抢得大中。

  大中的创始人张大中,自然是这场争夺战中的最大赢家。他曾经一时“糊涂”,“中”了永乐的“连环套”,却以“收山之作”挽回一世英名——大中终于卖了个好价钱。准确把握“美苏争霸”的局势及自身地位,让张大中终于在步入60岁前,成功套现了36亿元。

  “美苏争霸”

  12日晚,苏宁电器(002024.SZ,下称“苏宁”)挂出终止收购大中公告之时,苏宁的董事长张近东、总裁孙为民均在香港,参加“相信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论坛的活动。

  在论坛介绍中,苏宁称自己已成为中国家电连锁IPO第一股、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事实上,凭借A股市场的火爆,苏宁今年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一举超过了国美。如果苏宁再拿下大中,将在国美的“心脏”北京刺下一“刀”,这显然是国美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尽管苏宁已于今年4月承认与大中接洽并购事宜,国美对大中却一直“没有死心”。国美的高层也保持了与大中的联络。“陈晓(国美总裁)曾深夜造访大中,黄光裕(国美董事长)也会跟张大中打打电话,说说行内的事情。”大中高管此前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今年“十一”之后,大中争夺战达到了高潮。大中在“黄金周”的生意十分火爆,再次凸显了它在北京的龙头地位。1982年创立的大中,比国美还早五年,而且一直在北京精耕细作,这使它在北京的门店成本一直处于优势。比如,大中马甸桥店租金仅仅是一墙之隔的国美鹏润店的三分之一。

  一度搁置数月的谈判,又重新开始。苏宁“十一”后,派人进驻大中了解具体情况。“我们了解得越深入,就越清楚对方的家底,觉得不值这个价钱。”一位苏宁的高管13日告诉记者。无论这是否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味道,但多少也道出了苏宁的务实心态。

  与苏宁进驻了大中还来“压价”不一样的是,国美眼看大中就要落入对手囊中,于是还没等查账,就报出了36亿元的高价——后发制人、一锤定音。“国美为什么要这样急?!”一位苏宁高管如此感叹。

  直至17日,国美才正式进入大中,盘点资产。也许为了设一道“防火墙”,国美这次没有采取收购永乐时所用的“股权+现金”直接收购的方式,而是将36亿元现金贷给商业伙伴、独立第三方“北京战圣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战圣投资”),由战圣投资来收购大中100%股权,同时战圣投资将大中的管理权和独家购股权交给国美。国美在适当的时候,再将大中的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

  显然,国美急了,为了捍卫“老大”的地位,该出手时就出手。而陈晓在16日“国美全面托管大中”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坦言:“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大中变“被动”为“主动”

  作为陈晓的“老战友”,张大中在这场“三角恋”中,将其商业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改变了之前的“痴情”,变得“左右逢源”。

  因为大中曾经吃过亏。2006年4月,面对国美、苏宁的强势,在国内家电连锁业中处于第三、第四位的永乐和大中宣布“结为秦晋”,双方实行全面战略合作,一年内通过换股方式实现合并。不料,三个月后的7月,永乐“卖身”给“老大”国美。

  大中一位高管曾气愤地说,张大中还一直蒙在鼓里,直至“美乐联姻”。而且张大中与原永乐董事长陈晓私交甚笃,大中与永乐的合并意向,是张、陈二人“私订终身”。张大中在与陈晓签下“订婚”协议时,甚至没有聘请会计师和律师。2006年8月,大中正式提出与永乐分手,永乐不从,大中后来诉诸仲裁,并称没收永乐1.5亿元定金。

  “吃一堑,长一智”。张大中开始四处“相亲”,接触对象除了国美、苏宁,还有全球最大的电器零售商百思买,不过后来百思买很早就退出了这场竞逐。

  为了跳出之前与永乐“订婚”协议的束缚,张大中在2007年7月31日成立了“新大中”——北京市大中电器连锁销售有限公司,把“大中”品牌、销售网络等经营性资产全部移入“新大中”,把债权、债务留在“老大中”,摆出“无论仲裁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大中与优秀同行合作”的姿态。

  而且,尽管张大中“退休”的想法,圈内人尽皆知,今年9月,大中还是放出“烟幕弹”:张大中派儿子到某门店上班,让外界猜测大中会否“子承父业”。

  由于变“被动”为“主动”,虽然身陷并购传闻长达两年之久,大中今年“十一”黄金周仍然在北京市场取得不俗业绩。更何况,2006年大中仅以85亿元的销售收入就获得2亿~3亿元的净利润。

  而“美苏”竞相争夺,更让大中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在大中尚未正式过户给国美之时,张大中便获得36亿元现金。

  如今他坐在北京西郊的青清商厦3层办公室里,开始了新的事业。这里曾是大中电器的总指挥部,现在变成了大中投资公司。

  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是由北京著名商业品牌——“大中电器”的创始人张大中先生出资设立的专业投资机构,成立于2006年。公司定位于金融证券投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重点关注北京高新科技产业、城市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在输出资金的同时输出人才与管理,通过整合重生企业,为社会服务、为政府分忧。

  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根据发展需要和业务选择,按照业务系统与支持系统分开、强化监管与服务的原则,构建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公司以业务中心为发展核心,设立财务中心、品牌中心、人力资源总部、监察审计总部和行政总部共六大职能管理部门。公司管理团队具有成功的创业经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管理、投资和技术背景,以及丰富的海内外工作经验。

  超强实力:

  超过40亿元的单项投资能力/超过百亿元的可持续投资能力,造就资本实力超强的本土投资机构

  卓越业绩:

  2007年成功完成大中电器并购案,创国内商业并购标的数额最高纪录

  专业团队:

  企业管理与投资人才的完美结合。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管理、投资、金融、审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901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今日首推 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

直接冲击50后60后70后的消费社会学观原文地址:【今日首推】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投资策略作者:申万研究80后“非主流”亚文化促“视觉系”互联网迭代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应用火爆。80后人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随着家电行业价格门槛的降低和百姓收入的持续改善,家电已经成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家电保有量已突破40亿台,近年来更是每年都保持15%以上的增长。与此同时,家电事故发生率也呈居高不下,家电安全也成为社会热点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向博尔特学习回头

 再没有比博尔特更让人觉得散漫的世界冠军了。在激烈的赛场上,冲刺之前还回头看一眼对手,然后绝尘而去。这种轻佻、这种漫不经心,让人觉得这个天赋超群的家伙,实在是不把比赛当回事。  但我却把博尔特这种行为理解成是一种自我鞭策,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物流业两大症结待解

访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   “去年3月苏宁的目标是2010年实现行业全面领跑并进入香港市场,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刺激内需后苏宁没有冬天

  全球经济下滑已导致海内外诸多零售企业陷入困顿,部分企业甚至破产倒闭(比如美国电子零售商“电子城”)。中国部分本土家电流通业,尤其是规模小、缺少核心竞争力、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周转余地不大的中小企业,正遭受着寒意

声明:《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从小贩到富豪》为网友完全抵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