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董事长肯尼斯·刘易斯
在这波华尔街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执行长傅尔德(Richard S. Fuld)被称为在历史洪流中轰然倒下的烈士,精心护卫美林证券免于破产的该公司执行长约翰·塞恩(John Thain)是审时度势的忠诚的卫士,而在乱世中挺身而出,毅然买下美林证券的美国银行董事长兼执行长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 Lewis),则被誉为侠胆救“美”的勇士。
经历2008年在华尔街进行的两场规模空前的兼并行动,肯尼斯·刘易斯在美国甚至世界金融业的影响力更是无人能出其右。美国银行在过去三个月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净赚42亿美元,在世界盈利最好的企业中排名第23位。
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曾评选刘易斯为当年百名对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经历2008年在华尔街进行的两场规模空前的兼并行动,相继于1月吃下陷入困境的美国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9月收购风雨飘摇的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后,肯尼斯·刘易斯在美国甚至世界金融业的影响力更是无人能出其右。
美国银行的总部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Charlotte),距离位于纽约的华尔街有640英里之遥。严格来说,美国银行并非一家华尔街金融机构,刘易斯本人在其长达39年的金融生涯中,也从未在华尔街工作过一天。但是现在,他却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捧为“华尔街的国王”,“美国金融业的救星”。
在2001年为刘易斯掌权而腾出位置,让他同时担任美国银行董事长兼执行长的休·麦考尔(Hugh McColl),曾是刘易斯的导师,现在反成了刘易斯的“粉丝”。他喜形于色地说,刘易斯的两场最新的兼并行动,已让美国银行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不过刘易斯本人可不认为他有那么伟大。他说,即使他今年再度入选《时代》杂志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也没空出席该刊的大型颁奖晚会,因为他对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毫无兴趣。刘易斯还打趣说,去年恐怖魔头本拉丹不是也被选为100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吗,他也没有出席晚会。
刘易斯的前任休·麦考尔过去一直以并购银行著称,在他任上并购的银行不下一打。其中最大的并购是1998年时名称还是NationsBank的这家银行,以431亿美元并购BankAmerica,从而更名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而在这一系列并购行动中,刘易斯是并购案的主要执行者,充当“清道夫”的角色,集中精力于削减并购后的分支机构的宠大开支,例如负责公司合并后的员工资遣,公司之间的文化整合等。他推动的银行服务改革颇具创意,例如在每月企业的两个支薪日,为改变午餐时间顾客排长龙存款的现象,他特别增雇临时职员。他也在自动取款机和其他新科技方面投入巨资,提高服务效率。
因此刘易斯执掌美国银行帅印七年来,美国银行的年收入和赢利都已翻番。刘易斯的并购行动更未曾稍歇,而且并购银行的规模更大、风险更大,也更复杂,包括2003年以480亿美元兼并FleetBoston、2005年以354亿美元吞并MBNA、以72亿美元购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股份,去年又兼并LaSalle,今年1月则并购全国金融公司等。此次以多达500亿美元并购美林证券,61岁的刘易斯称之为“一生难逢的机会”,外界则认为是他七年来最大的一次冒险。
不过欧本海默公司分析师莫瑞迪·惠特尼说,美林完全达到了刘易斯并购银行的三大标准:品牌、规模和出色的分支机构,称其冒险为时尚早。
尽管美国银行的资产不如花旗银行,但该行的市值现已超过花旗银行,同时该行已是美国网点最多的银行,在全国的分行和营业所多达6100家,美国人每10元钱有1元存在这家银行中。它也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证银行和房屋贷款提供机构。美国银行的资产目前有1万9000亿美元,但其市值达1540亿美元,为全美银行中最大。由于花旗银行的规模在缩小,美国银行正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并购美林以后,美国银行的投资理财经纪超过2万人,掌管多达2万5000亿美元资产,也是全美规模最庞大的。
有人质疑美国银行并购美林出价过高,但刘易斯说他的出价完全值得,因为并购美林将使美国银行迅速转型为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实际上他今年初在并购全国金融公司时,遇到过同样的质疑,9月并购再次被质疑时,刘易斯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是联邦政府。我们的并购并非要做善事,将来一定会证明这是一笔明智的交易。”
麦考尔则肯定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认为,但我知道刘易斯是不喜欢冒险的人。他做事从来是谋定后动,十拿九稳。”
刘易斯说,9月13日星期五下班前他还在同雷曼兄弟进行有关并购的接触,但第二天一早他接到美林公司执行长赛恩的电话,询问是否有意并购。结果这个长达一小时的电话改变了一切。只花了两秒钟,她就决定买下这家有94年历史的投资银行。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美国银行派出45位律师和会计师,对美林的财务情况进行仔细核算,并于15日开出500亿美元即每股29美元的并购价格,尽管比13日的股市收盘价要高12元,但与去年1月的最高价97.53美元相比,要低得多。《巴伦周刊》引述刘易斯的话说,并购之后,美国银行的年收入将上升6%至9%,盈利则将增长10%。
这笔交易是在美国银行刚刚付清并购美国最大的房屋贷款提供商——全国金融公司的25亿美元的11个星期之后,其闪电收购行动说明,刘易斯相信,他同时处理全国金融和美林证券这两件并购案都不会感到吃力。
但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游西蒙直指这笔交易是一场豪赌。首先,如果刘易斯再等等,然后出手抄底,一定得到更好的价钱;其次,把一个普通的零售银行和一个投资银行整合到一起,未来还会面临很多挑战。他说,在华尔街的多事之秋,要达成这笔交易,一是要有胆量,二是要有资金,缺一不可。美国银行则二者兼备,但未来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对此,刘易斯指出,零售银行最终还是会拥有投资银行的,“我们权衡了一切,我们觉得与其去等待抄底,不如现在就抓住机会。否则可能什么都抓不住。”刘易斯强调,真正的底部可能必须等到2009年上半年美国房屋市场趋于稳定前才会到来,“我们知道在整合过程中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但这对我们来说是轻车熟路。”
刘易斯生于美国乔治亚州乡下小镇迈瑞巅,自小在密西西比河南岸一个穷人家庭长大,当时附近连医院也没有,母亲被送到55英里以外的一家医院把他生下来。父母在他10岁时离异,父亲后来在战争中阵亡。母亲靠做护士一天工作两班,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刘易斯说,他自12岁就开始打工,先后做过档案管理员、钢铁厂工人、加油站跑腿,也挨家挨户卖过明信片,上高中时还卖过鞋子,在乔治亚州立大学金融系的学习也是靠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期间他还干过会计和航空公司售票员。他最终获得斯坦福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学位。他对美国广播公司(NBC)说,“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到我只有自己出去挣钱,才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麦考尔说,刘易斯出身中下层穷人家庭,吃苦耐劳,有韧性,是他后来成功的重要因素。他说,“挨过饿的人会干得更好。在美国银行,许多出身寒微的人都成了银行的骨干。”
刘易斯1969年被北卡州国民银行(North Carolina National Bank)聘用担任信用分析员,此后的39年中,该银行通过不断兼并,不断壮大,刘易斯在银行也按部就班一步步往上爬。刘易斯不仅工作刻苦,而且以雷厉风行著称。1985年他被麦考尔拔擢为佛罗里达一家分行的行长时,在不到24小时内,就从北卡州赶到佛罗里达州上任。多年来他一直是麦考尔命令的执行者,被人称为麦考尔的“分身”,麦考尔说:“他被指派的任务从来没有失败过。”在数十年的兼并中,夏洛特60层高的美国银行大楼被人称为“麦考尔宫”,刘易斯也被称为“小麦考尔”。
作为银行家,刘易斯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一次有人问及他对美国银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让顾客到银行更方便,花费也更少。”2001年他成为美国银行董事长兼执行长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一口气裁减了美国境内和印度的10,000名员工。
在过去浮夸风盛行的美国金融业,刘易斯因不喜夸夸其谈,经常被媒体描写为冷淡和冷静的人。对此他本人很不以为然。他在他的位于夏洛特的公司总部说,“熟悉我的人绝不会觉得我冷淡。”他说,他之所以在与人交谈时比较安静,是因为他希望倾听别人的意见,“我不觉得有必要通过先讲话或占住话语权,就能取胜。恰恰相反,善于倾听正是我的长处。有的人想做还做不来。”
他在比较自己和麦考尔的行事特点时表示,“麦考尔是一个有感召力的领袖。我在作决定时往往比较冷静,他则更情绪化一些。”
刘易斯的现任妻子Donna曾是他的顶头上司的秘书,他们各自在前一段婚姻中各有一个孩子,婚后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
过去三年,刘易斯的年薪都是150万美元,没有加薪,他在2005年的奖金为570万美元,但2006和2007年由于金融业市况转坏,他连续两年主动把自己的奖金全部删削,分文不取。该公司股票两年前最高时为每股55美元,19日收盘价为35.97美元,上涨14%。过去三个月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中,该公司净赚42亿美元,在世界盈利最好的企业中排名第23位。
刘易斯9月19日在华盛顿的一场演讲中指出,未来美国的银行业规模将缩小,现有的8,500家银行,五年以内只有半数能存活,其他银行为了生存,要么合并,要么被收购。他说,“未来银行彻底失败的将是少数,更多的是被撞得头破血流。这是一件好事,适者生存,活下来的将更强,更多元化,对未来的经济循环也能做更好的准备。”他并认为,华尔街多家公司倒闭或陷入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层决策者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他说,美国银行的每一次兼并,都是为被兼并的公司找一条出路。
美国银行的下一步是什么?刘易斯开始把他的眼光放到国外。事实上美国银行在墨西哥、巴西和中国陆续都有投资,会否到国外并购银行?对此刘易斯表示否定。不过正如同他过去的三大并购行动都是在对方央求下闪电般发生的一样,“世事有时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