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光电张绍祺的创业故事:未来手机镜头之王



  2005年,张绍祺忍不住“下海”了。

  这个新加坡人曾在通用汽车、NEC任职,又担任过宏碁亚洲、非洲地区主管,2000年“跳槽”到智基创投担任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事实上,他还是智基创投的LP。

  在智基创投的四年中,他人在新加坡,投资半径不过南亚,在印度投资过5家公司,新加坡亦有两家落单,覆盖软件代工、芯片设计等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已经在投资链上做过LP和投资合伙人两个角色还不够的张绍祺,跑到了最前端去创业。

  这一年,张绍祺网罗了数名对半导体及光学“颇有感觉”的伙伴,创立了一家公司——乙太光电,并出任公司CEO。

  而它的主要产品,就是诺基亚E71的自动对焦镜头。

  缩短供应链的机会

 乙太光电张绍祺的创业故事:未来手机镜头之王

  用一句话概括乙太光电出现的意义,即,从技术上及供应链上缩短镜头安装至手机上所需的时间。

  这是张绍祺还是投资人时发现的机会。

  2003年,半导体产业中影像感应器(image sensor)开始起飞,与其相匹配的镜头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镜头需要高精度,耐高温,体积小,一旦产量跟上,将迅速应用于一切消费电子产品,包括手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等等。

  张绍祺回忆,第一家将镜头应用于手机上的厂商——摩托罗拉曾向张绍祺提起手机镜头依靠的两大产业太不匹配:半导体产业太先进,镜头产业太传统。

  首先是镜头产业技术,工艺落后,供应速度远落后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增长速度。消费性电子影像产品开始跑量的时候,一次性需要“400-500万个镜头”,折算为上千万量级的镜片,而在当时,“最大公司的产能才100万。”

  其次,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镜头体积较大,无法匹配类似手机这类较小规模的镜头。

  最致命的是,整个镜头技术和半导体技术两者是不连贯的,导致整个产业链拖沓而复杂。一般镜头做好之后交给封装厂,封装厂向做影像处理的晶圆厂商购买晶圆,再做切割,然后再将镜头安装上去,整个供应链中多家公司需要互相沟通。

  “对创投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做短整个供应链,理顺双方(镜头和半导体)匹配的流程,这样新的供应链出现了。”张绍祺回忆。

  这种速度,他做了一个形象的对比,在以前的技术下,客户下一个单,“一年前就需要开始准备了”,而现在,“三天就可以出样。”

  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不过,正当张绍祺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大家觉得宏碁出来的这个人大概是疯了。”

  因为2005年市场的主流是塑胶材质的镜头。玻璃材质镜头的生产速度非常缓慢。而产量有提速空间的玻璃材质镜头,当时也是“一颗一颗人工磨出来”。在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光学元件厂商凤凰光学,当时几万人都在磨玻璃镜片。

  而张绍祺想实现玻璃镜头的量产,被认为“没搞清楚状况”,“就好比我们要去穿喇叭裤,结果潮流根本不是这样。大家都等着看笑话。”

  艰难的量产

  2006年,模造玻璃镜头生产力提速在实验室里试验成功,但一上量,产品合格率就大为下降。意法半导体这样的公司,虽然看到乙太光电的技术是他们所要的方向,但这家小公司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上量,还心存疑虑。于是他们选择逐步放量,一开始下的订单只有几百颗,逐步上千、再上万,最后至数百万。

  乙太光电在上几百颗没问题,但上千的时候合格率就很差。“很多诀窍抓不到。”差的时候,一个月送样3000颗,到了月底只能送1000颗好的。

  不少人觉得没了希望,没办法再继续做下去了。曾经在宏碁制造任职的员工在此次僵局中也离开了。这些人的制造技术曾被张绍祺寄予厚望。

  张绍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反省当初人才的运用。宏碁虽然做电脑,但关键的零部件是标准的,拿回来组装在一起,并不需要多高的制造技术。

  但乙太光电生产的镜头本身是一项关键性高技术的产品,在宏碁管理制造的人,未必是能在乙太光电将量做到几百万颗的人才。

  另外,张绍祺找过在著名光学镜头公司研发方面的专家,但由于这是全新的技术,加之其过去的理念、习惯也未能与乙太光电融合,最后还是没能做起来。

  唯一能给张绍祺安慰的是,在实验室里这项技术已经成型,关键在于将10颗中成功的那2颗的制造流程加以复制,这需要制造人才。

  最后,张绍祺通过董事长王宁国帮忙找到一支国际级的制造团队,调整整套技术管理制度,从每天出1万颗镜头的水准上升至15万颗。

  而突破这个量产技术的瓶颈,就耗去了乙太光电一年的时光。张绍祺形容2006年都在“挣扎”,其唯一的减压方式就是每日晨跑3000米。

  直到2006年底这支真正合适的制造团队上马,张绍祺的焦虑才得到缓解,此后产量步步上升。

  乙太光电以下降30%成本的实力和稳定的产能,获得了第一个客户——意法半导体的信任。意法半导体的客户是诺基亚,此项技术此后又逐步为东芝、索尼、松下所知,它们陆续成为乙太光电的客户。

  在此过程中,曾有某日本知名光学镜头企业,警告乙太光电的客户“这样的小公司不值得信任”,“很容易倒掉。”

  但事实摧毁了这样的谣言。

  在2007到2008两年间,意法半导体给了乙太光电重要的第一单。从一个月几千颗的试探开始,然后往上提,最高一个月达360万颗。

  “诺基亚这个单子一共跑了两年,至少给了3000万的生意。”

  守住25亿美元市场

  如果你问张绍祺,乙太光电目前所处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有这样一些列数字,手机2008年一年出货10亿部。根据SinoPac的数据,2009年出货量可能下降6%(张绍祺预计下降10%),但2010年将反弹至2008年的水平。

  在这个市场中,根据张绍祺了解的情况,2010年诺基亚将采用乙太光电所代表的新技术的产品出货量将达到50%,按照诺基亚目前全球40%的份额,意味着乙太光电的这张饼将达到全球10亿部手机20%的市场份额。2008年,按照乙太光电的出货量计算,已占到5%的份额。

  2009年,乙太光电将有8种不同规格的镜头,价格不等,按照中间值计算,整个市场就接近25亿美元。

  当然,虎视眈眈这个市场的,还包括来自日本、台湾地区、中国大陆、芬兰等地的厂家,如日本豪雅、凤凰光学、舜宇光学、大立光学、芬兰Hapetagon公司等等。

  其中一些公司以传统技术为主,也有一部分已进入新领域。目前旧的技术在市场上占到80%-90%的份额。

  做小镜头技术的如乙太光电和芬兰Heptagon两家只占到很小部分份额。

  据了解,芬兰Heptagon的产能已经达到600万一个月,乙太光电为700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树脂材料为主。乙太有树脂也有玻璃。日本豪雅在专注做玻璃,但其镜片较大。乙太光电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做小型消费电子。

  假设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世界第二大镜片制造商豪雅也进入小镜头市场,乙太光电的境地将如何?

  张绍祺并不否认这种可能。他分析,目前整体市场受到冲击,豪雅首先会保护好原有业务,新技术研发不太可能在目前成为其优先考虑的事情,另外即使做,它也必须绕过乙太光电的专利。

  整个供应链的提速,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随后配以标准的实验室、标准的流程、标准的部件。这些Know-How,无法在顷刻之间完成,需要时间来一点一滴积累,“并非现有,这就是门槛”。

  快,亦有问题

  门槛归门槛,光从数量上说,乙太光电2008年比2007年发展要快3倍。虽然技术的瓶颈得以突破,管理的阵痛马上到来。

  就在接受本报采访不久前,有一批镜头出货之后,客户反映镜头有质量问题。乙太光电表示要加强检验。但是没过多久,客户又发现问题重复出现。

  经过检查,发现员工将第一批产品退回之后,将缺陷转了个角度,“放到看不见的位置”。“这是一个大纰漏。”张绍祺到现在想起来,还显得难以接受如此的做法。

  世界的一流厂商,形成了一套供应制度,每年对供应商打分,类似如此的纰漏,这个扣分会很严重。“如果对我们的评价变成二流供应商,厂商就会将你排在优秀供应商之后,迫不得已才会找你。”

  何况,整个制造的流程和机器都是客户知晓并且批准,乙太光电的责任是根据当初议定的流程来做,但现实问题是,有少数员工没有照做。即使找专人培训,过一端时间之后,又有不照做的情形出现。比如装好元件需要吹一下再做检查测试,这一步也会被略去。

  “发展太快,很多人做事的方式跟不上。”张绍祺说。公司业务发展特别快,员工的表现为两种,一些人选择“多做一些”,另一些人不但没有多做,还经常指责别人的错误。前者在职位和报酬上成长很快,但这些结果没有成为“正向激励”。张绍祺坚持的是,在奖励上一定要区分,坚持保护好优秀员工。

  在2008年,按照往常做法,公司的利润将会提取15%-20%分配给部门,在部门中最好的奖金和基础奖金相差3倍,在今年,张绍祺要想做到相差6倍,这样的强烈的刺激下,“公司才会进步。”

  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设立KPI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每一季度都要设定目标。这个指标的好处是,各个部门绩效目标的实现互有牵连,比如采购部需要财务部付款和结账方面的支持,需要互相帮助,如果一个部门要提高其绩效,除了努力之外,还要协作其他部门,形成良性互动。

  “一个好的制度是慢慢发展出来的。每次出乱子,我们就动脑筋,怎么改,改的时候告诉大家原因,这样企业文化也培养出来。”

  但在目前,张绍祺也有没有解决的困扰。其中最大的困扰是新劳动法。从控制成本出发,乙太光电不会让研发人员加班。但创意类的工作并非在8小时内就能完成,有时工作时间需要弹性。

  新劳动法让这些研发人员成为上下班打卡的上班族,但其研发效率并不高,最终会影响生产力,张绍祺正在考虑将研发移到国外进行。

  晶圆级镜头:一个杀手锏?

  剖析乙太光电的利润,其实与生产力有关。其策略为,技术含量高的自己做,技术含量低的外包。比如塑胶镜头,与其他厂商并无分别,就采用外包。有些产品,如玻璃镜头、晶圆级镜头,因为其他对手在单位生产力上有巨大差异,所以自己来做。

  乙太光电公司成立三年后,2008年其总收入为3000万美金,利润450万,其利润率为15%,如果刨去研发费用,这部分利润将更高。

  生产速度即利润。未来其策略就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做晶圆级镜头是其下一步杀手锏。

  张绍祺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这样一种技术:原本一块硅片上的影像处理器,一个一个切下来,然后镜头一个一个放上去,生产力就是一次一颗。接下来晶圆级别,一个镜头对应一个处理器,对应好以后,再切割,这样速度会提高。

  “这个技术发展是新的里程碑。”乙太光电已进入样品阶段,明后年进行量产,整个工厂的生产线流程都会扩大、改造。

  但最终接受这些镜头的产品有没有增加呢?

  事实上,所有涉及到影像处理的电子产品都可以使用,这种技术想象力可以无限放大。

  比如,在房间里安装多个镜头,人在房间里动,镜头便会感应得到。根据多少人,温度进行相应改变。有人拿书出来,灯就相应亮了。这类产品日本松下已经开始研究使用。

  近在眼前,2010年付诸实施的,产品就包括放映机。“放映机会变得很小,像手机那么大。”因为技术使便携性的提高,促进消费性电子市场会变大很多。

  另外还有,在汽车里安装镜头,可以判断司机是否打瞌睡,一旦发现,感应器通过接连着的警报发出警告。还可观察或者旁边的车是不是太靠近,随之影像出现在中间屏幕上。这两者将在2009年开始投产。

  10亿美元级公司的平台

  在纵向技术领域不断升级的同时,张绍祺思考的是横向要将平台做大。

  因为投资人的经历,他的产业视野比其他人更广。目前乙太光电所做的工作是从物理上将供应链缩短了。下一步,是产品应用范围扩大还是精度上再提升?

  “机械精度改进困难度很高,很快到天花板了。现在做军用导弹用的机器跟我们一样。精度能不能提升不在于加工机,而是软件,或者是用处理器来提升。”

  他指的方向是,未来从镜头中收到的影像即使有缺陷,也可以经过处理而满足各种应用需求。这个镜头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物理镜头,“它是smart镜头(智能镜头),这个生意会更大。”

  但这个生意如何放大?

  在张绍祺苏州办公桌旁摆放着一台显微镜,张绍祺通常用40倍的度数来检查送来的样品。从对光学一点基础也没有到现在,他已经能听懂客户反映的问题,就好像“听着症状,就知道什么病。”

  他“听懂”之后,还要与大家讨论问题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张绍祺认为“一个人懂是危险的,未来还是要将公司慢慢地交出去”,另一方面,如果有更多人懂,这个平台就会变大。

  这个零起步的公司,因为无上下游产业链,赤手空拳从设备、测试、磨具等无一不做,这些领域在张绍祺眼里,在未来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公司,加上其颇为看好的影像处理产业,都会成为新的分支和产品线。

  这个平台将是产生10亿美元级公司的平台。

  这个想象空间让张绍祺充满创业热情。

  虽然做过4年投资人,他认为创业更为有趣。

  以前做投资,常常冒出“无能为力”的感觉。其投资的公司,“等到察觉,通常就是太迟了。”有个别公司虽然已经告知其问题,但执行力太差,“你的意见公司高层不见得接受,看到公司越做越差,帮不上忙也很难受。”

  轮到自己创业,张绍祺喜欢每天掌握生产细节,与客户不断讨论需求的生活。

  “其实投资者很难抓细节,所以投资好的团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张绍祺总结。

  这些经历让其更自觉地成为让投资人省心的创业者,他坦言现在投资人也并不太介入乙太光电的管理。这些投资人包括鼎晖、智基创投、集富亚洲、启明投资四家机构,三年中共投入4500万美元。

  因为晶圆级镜头的投产需要,乙太光电准备上市来筹集资金。如果不意外,2009年晶圆级镜头将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在2010年真正起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9107.html

更多阅读

张向东 3G门户张向东的创业故事

系列专题:3G营销观察    3G门户的张向东,30岁,吸金过亿?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可是,张向东却正在书写着这个不可思议的神话。这个貌不惊人,皮肤有点黝黑的男人,笑起来甚至还有点腼腆。他是怎么成功的?白手起家一路冲杀,靠的是真才实干还

建业胡葆森老婆 建业集团胡葆森的创业故事

  大多数人都不是一出生就富有的,在历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露脸的富豪们,绝大多数是穷出身和苦出身。其中一些人在成功后,在保持着对于金钱敏感嗅觉的同时,继续保持着对待金钱的良好心态。   胡葆森的创业故事:胡葆森是河南少数

张果喜的创业故事:从普通农民到亿万富翁

199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用张果喜的名字命名。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张果喜演绎了从一个普通农民到时代弄潮儿的人生传奇。    1973年,江西省余江县邓埠镇农具修造社行将倒闭时,年仅19岁的农村学徒工张果喜大喊一声:“

残疾人自主创业 残疾人如何创业,吴明平的创业故事

残疾人如何创业,吴明平的创业故事: 今年36岁的吴明平,在经历了多次创业的失败后,最终认准了办山兔场这条路。只一年多时间,他的山兔场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还为十几名当地农民提供了季节工的机会。 谈起十多年走过的坎坷历程,吴明平感

北陆药业王代雪的创业故事:普通工人没有背景也能创业

首批2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一时间吸引了不少眼球,这其中有6家公司都来自北京,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已经身价过亿的老总们从开创公司到企业上市都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从本周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北京创业板公司老总们的创业故事,他们之

声明:《乙太光电张绍祺的创业故事:未来手机镜头之王》为网友涐就绝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