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冬天,29岁的秦升益打算来京创业。父亲对他的这一选择极其不理解:假如失败了,怎么办?
此前的1990年他就获得国家发明奖,被所在的济南铸造锻压研究所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奖励了三室一厅的一套住房。“很多人工作到五六十岁,都不见得有这样的待遇”。
但秦升益执拗地说:大不了再回家种地。“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也没什么损失”。
此前参观联想等中关村企业的经历,让秦升益萌生了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全国、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的意愿。1993年,仁创集团前身北京市长城铸造新技术开发公司成立。
中国人习惯说,盖棺定论。大概是指要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其实很难。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秦升益却没有急于用公司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当初决策的正确性。
这家成立17年的企业,注册资金仍仅为5300万人民币。1997年秦升益成为仁创的控制人,控制其87%的股权,而剩下13%的股权由7位自然人持有,拥有70多种自主研发产品、30多项专利。据本报获得的资料,2008年仁创对外宣称其销售收入为1.8亿元人民币,利润率不足15%.
“做事不过三要素,目标、路径以及节奏。”秦升益称,“作为企业的领导人,我必须把握好这个节奏。”
但2009年仁创决定进入大规模扩张阶段,资金、人才、生产等各个环节的需求都将急速扩张。回避与VC、PE进行股权投资合作的秦升益,即使不被“老员工理解”,仁创亦尝试走一条独有的扩张方式。
跳跃式的沙产业链
用沙子制造各种产品、开采能源,甚至治水,仁创所有的生意,都围绕“沙产业”跳跃式展开:从工艺品、瓷砖,到用于机械精密铸造材料、石油油井支撑剂、水井,从中南海、水立方到大庆油田。
秦升益最近开始琢磨怎么把仁创的新产品“云创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因为这是最近人们“最关心的事情”——近期的北方大旱,蓄水防旱更为紧急。
仁创2009年就打算做这个。秦升益希望生产一种沙子,气体可以通过却可以阻隔水,“假如把这个沙子铺在由仁创的透水砖砌成的井里,雨水通过透水砖渗入井里,水就可以存在这口井里,不易挥发”。农田浇灌可以直接从这里取水。
与修水库相比,这种田间地头的地下水库不仅成本低、没有安全隐患,还可以形成自我循环,避免农药污染下游水源。相对于钢筋水泥造的水窖,则又接通了地气,使水不会腐败变臭。
从1984年开始接触沙子,秦升益与仁创就在沙产业中攻城略地。在仁创的展示厅里,有沙子做的工艺品,有沙子做的各式各样的地板砖,还有水透不过去但是油可以透过去的沙子,还有各种普通人想都想不到的东西——但都是沙子的应用。
事实上,仁创目前的核心产品为三种:生泰砂、覆膜砂、孚盛砂,主要应用领域为机械铸造业、石油开采业、生态建材业。
1985年秦升益提出要用风机石英砂代替锆英砂做精密仪器制造的填充料。当时他获得的是一片嘲笑声,因为前者的膨胀率是锆英砂的3倍,一加热就会变形,怎么能在外面浇贴水铸型呢?经过了900天6000余次的试验,他用内蒙古沙漠上的风积石英砂代替从澳大利大进口的锆英砂,研发出了这种精密仪器铸造中使用的成形料。当时进口一吨锆英砂需要7000万元,而内蒙古的石英砂售价仅为10元。
两年之后,面对这样一个产品,秦升益上门推销的首个企业,石家庄水泵厂当场就提出:要以3500元一吨的价格订购5吨。
石英砂刚刚打开精密仪器原材料市场,2000年秦升益却在公司高层会议上,突然提出了投资开发石油产业油井建设材料的想法。当时的仁创已经有了两家分公司,正处于扩大覆膜砂市场的好时候,且覆膜砂产品每年都保持着40%-50%的销售增长。几乎所有的公司高层领导都认为,仁创应该把精力集中在覆膜砂技术的改进上。“涉足一个新的领域,这种投资非常巨大”。
尽管孤独,秦升益却不回头。
“我当时的想法是,汽车发展了,烧得油就多,自然就带来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加,而它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那就有可能造成石油紧缺。”秦升益说,“如果能把我研究沙子的经验,运用到开采石油上,不是很有价值么?”
现实也印证着秦升益最初抉择的正确性。以透油不透水的孚盛砂为主料的油哆哆(一种透油阻水支撑剂)这两年成为仁创的利润牛,“大庆油田说正月十五前就要1000吨的货。”秦升益告诉记者,为此仁创大年初四就全部复工。
油哆哆市场刚打开不久,秦升益的关注力又跳跃到另外一个市场:用沙子做可以透水的建筑材料。“能源固然稀缺,但现在我们更缺的是水资源。”用透水不透油的材料做成建筑材料的面板,让水可以渗透下去,然后通过雨水收集性就可以实现循环利用了。
近20年的创业,仁创涉足的领域颇为多元化,总是习惯在一个新产品、新市场开发出来不久,就转向另一个领域。技术出身的秦升益对创新充满了狂热的爱好,而事实上,他的荣誉和所得都源自其在技术上的创新,“目前为止,仁创几乎所有的创意都是以我为主的。”
但这和许多强调“专注/Focus”的创业理念并不一致。
对此,秦升益又有自己的理解。
“我对公司所有人都说,如果要赚钱你明天就办离职手续。”秦升益称。他认为,仁创通过提供服务赚取合理回报,只是为了能持续、更大规模地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他引述《易经》之言,认为“自强不息地创新是手段,厚德载物以致仁是目的”。
“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一批人去做”,所以秦升益对市场上的侵权行为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侵犯我的知识产权”。
不断寻求新技术的市场应用于仁创而言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据中国铸造协会相关人士称,仁创三大主力产品之一的覆膜砂只是铸造业中很小的一部分,市场不是很大。其中已经有上百家企业,重庆长江造型材料有限公司等都是仁创的重要竞争对手。而孚盛砂和生泰砂也还刚刚起步。
“我们的强项在于技术的推陈出新。”秦升益介绍,仁创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销售额的8%-10%投入科研,除了已经推向市场的产品之外,仁创还储备有至少30项的新兴技术,“观察市场需求进行修改或者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产品”。
市场化:营销更在营销之外
创业至今,仁创没有做过一个产品广告,其市场推广策略,主要是通过市政工程的示范效应进行。但更大规模的产能提升,是当下挑战之一。
走进仁创,一个颇有特点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仁创的图片历历在目。这在目前销售额只有1亿多的民营企业颇为少见。
秦升益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对透油不透水的孚盛砂的研制,这源于在2005年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当时胡锦涛总书记观看了仁创“生泰砂基偷税站”的展品、透水演示模型,并说“一定要把这种砖推向国际市场”。
“2005年,我对胡锦涛总书记说,要用沙子去替我们国家从外国换石油。我不能让别人说我是敷衍领导,说大话。”尽管不是所有的因素,但秦升益认为这次接见是孚盛砂诞生的直接动力。
此后秦升益以及仁创的透水砖,“开始有更多人关注”。
事实上,仁创集团成立至今,也没有做任何的广告宣传,但产品的需求和订单却应接不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市政工程、重大工程如奥运,以及基建项目。
比如孚盛砂,目前已经在大庆油田等17家公司1000多口油井中使用,平均增油15%以上,有的甚至能增到300%.
“西方采油是将陶土烧制成陶粒,再通过压裂工艺把地缝撑开,再把油水采出来”,秦升益介绍道,“仁创是用沙子替代陶土,节省能源,并且做到只透油不透水,让油出来,而水不出来。”据其介绍,中国油井中水含量非常大,有的高达90%.
从2004再次执掌公司全面运作以来,秦升益说仁创每年的销售额增长都维持在50%以上,而2008年更是达到了120%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们内部预定的增长是150%,若方法、措施得当,实现300%的增长也是有可能的。”
“市政工程是我们最好的展示舞台,用了这种砖走路鞋都不湿,还有弹性,产品的好处就很容易被很多人意识到,营销就好做了。”以仁创目前市场容量最大的透水砖为例,秦升益解释道。
仁创的产品此前“国内很多部门都有使用”。这其中包括中南海、科技部、中央统战部等办公区以及中华世纪坛、合肥翡翠广场、哈尔滨国际展览中心,还有包括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10个奥运会工程。不仅使用面积达到了10万平方米以上,而且很多人“都看得到好处”。
奥运会前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还被专门带到水立方参观由仁创生产的透水砖。一张罗格说“太神奇了”的照片如今就陈列在仁创的展览厅里。由此带来的效应是:各地政府扩大内需的工程,优先采购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譬如,据说海淀区政府要求其采购计划中涉及脱水砖的,一律采购仁创的产品。而据了解,仅海淀区政府今年就有100亿规模的政府采购计划。仁创由此能产生多大的新增销售量,秦升益称无法给出具体的预测,因为2009年刚刚开始。
重大项目的示范性效用是非常直接的,选择这种营销方式,也有现实原因,因为仁创的核心产品,无论是覆膜砂还是孚盛砂,都是针对特定企业销售的窄众产品。
生泰砂做的透水砖虽然老百姓也很喜欢,“很多人上门咨询”。但是仁创目前没有对这个市场扩大销售的计划。“新东西被市场接受总有一个过程,产品也需要有完善的过程。”秦升益认为产品只有“试用5年都没有问题”,才可以放心去推。透水砖产品“如果10年前做肯定不行”,因为大家还没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况且对于透水砖之类的产品而言,只有整个雨水收集系统都成型,家庭使用才能发挥生态、环保的作用。
另一重原因则可能是产能受限。仁创目前有北京密云、安徽合肥、内蒙古奈曼旗、湖北十堰和吉林长春一汽5大生产基地,其中的北京密云基地“更多的是一个中试基地”(仁创的产品产业链分成“创意-实验-中试-产业化”四个环节,中试是大规模生产之前的小规模试产)。
用于石油开采的孚盛砂产品,据了解仁创目前“仍立足满足国内市场”。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仁创股东声称其目前具备6万吨的年生产能力,目前包括大庆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等17家油田的1000多口油井都在实际应用。而据其市场人士透露,目前要加班加点才能满足市政工程对透水砖的需求。
回避引资冒险
秦升益对引入VC或PE投资极为戒备,并认为整体上市太冒险;他更希望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资,将市场做大。
公司出名了自然也就被各种投资基金包围着,但秦升益对于资本充满了戒备。
“借助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有一部分人却把这当作了圈钱游戏。”在他看来,“做实业的人怎么能玩过这些搞资本的人?如果要玩过他们,又怎么可能把公司做好?”
最早意识到这点,是仁创此前的一位副总对他说:我跟着您来仁创,不为了上市、不为了套现一把,我来干吗?
据仁创集团高级副总裁秦升元(秦升益三弟)介绍,目前仁创集团的股权结构中,秦升益占87%,秦升元占5%,秦申二(秦升益二弟)占3%.目前,二弟秦申二负责仁创的生产,秦升元则负责财务。
“企业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我和所有人都是合作者,而不是雇佣以及被雇佣的关系。”秦升益认为。
他认为,即使上市,也只能是仁创集团中的某一块业务,如果整体上市就被当作是冒险。正是基于此,尽管有很多基金想要投资仁创,但“绕
来绕去都是要上市“,一概被他拒绝。尽管先前仁创有意出让10%的股权。
“没搞懂的事情,不会轻易去尝试。”秦升益说。
玩不起,他选择了躲。
从1992年成立到现在,仁创的发展资金都是靠自我滚动实现的,“我们的现金流相当好。”秦升益不肯透露销售账期以及回款速度等财务细节,只是说,任何企业只要不是盲目扩张,维持健康发展的现金流是没有问题的。
但仁创计划从2009年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今年年内就要扩大产能,首先要在银川等地建立生产基地,而计划是把生产基地推广到每个省。钱从哪里来?
“我们会采用仁创技术入股,在每个省寻找合作伙伴建合资公司的模式。”秦升益说,仁创出品牌、出技术,合作伙伴负担出资以及市场开拓、管理工作。
这种模式,在秦升益看来至少是可行的。1992年当时的长城铸造厂就以技术转让方式在全国组建了首批9家覆膜砂专业化生产厂,由此开拓了国内覆膜沙这一全新行业。截止到2008年,仁创自主产业化销售覆膜砂累计近100万吨,而技术转让厂家销售累计高达500万吨,累计销售额达到了100亿元人民币。
秦升益的梦想是,未来可以把其成长为“小树”的专利交给合作伙伴。“仁创不会把还处于实验室的产品推广到市场上,我们会完成初步的市场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再寻求合作。”秦升益说,这是为了降低投资者的风险,“那个时候市场需求基本也看得到了”。
管理:无为而治的背后
在“无为而治”、“乱中创造高效”的管理哲学背后,秦升益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虽然其追随多年的老员工们都不能认可,但大规模扩张之前,秦希望从新员工“洗脑”。
金融危机对于仁创而言的另一大好处,是招募人才相对容易。
“以前民企招博士可不好招”,但今年,迄今仁创已经招收了50名研究生、10名博士生还有3名博士后,根据计划,其还将招收9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主要用于充实研究力量,而本科生则希望能补充生产环节的管理力量。
“这是为仁创今年的扩大生产,以及未来的产业化需求储备人才力量”。
与以往不同,秦升益提出要亲自给今年新入职的员工做培训。“说白了就是洗脑。”这些年困扰他的,就是即使很多老员工都不能理解、不能认可他对公司管理的一套理论:管事理人。
“我认为人是不可管也是不能管的,能管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因此仁创考察的惟一标准是是否把事情做好了。但怎么能让每个人都能自觉自愿地把事情做好呢?
2003年秦升益一下子把公司的4位副总全部解聘,“从此再也不找空降兵”。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他从北大读完EMBA回来时,愕然发现仁创的增长由原来的40%多下降到了负的17%.
但他也承认,“矛盾由来已久”。起因是“公司所有的账都要秦升益批准才能奏效”,而四位副总一而再再而三提意见都未能被秦升益采纳。此后他们就消极对待,“既然如此,看着秦总干就好了”。对秦升益每每朝令夕改的做法,他们也深表不满。
对此秦升益有自己的解释。此前他也曾放权,比如1万元以下的账可以自行处理。结果“10万元的账,他们会分10次报销”。而他说没采纳他们提出的意见,是因为对方“没给出可行性分析”,况且“采不采纳是我的权力,但提意见则是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义务”。秦升益也并不认为朝令夕改有什么不对,“早上发布的东西,下午结合外部环境发现是错的,错的东西难道不改还要继续执行么?”
此后仁创也不再设部门副总,而是设了研发、生产、营销、内勤、外勤5个秘书。“在相应岗位上贴身培养,更能理解我的作风、思维方式”。秦升益认为设立秘书职位的另一个好处是:可大可小。“如果有能力可以临时授权去负责相应事务,没能力的话就做上传下达的工作。”
仁创现在的研发中心经理,就是由秘书一路提拔上去的。但在仁创,对研发中心经理并没有明确的“权力”界定。“这件事情你有100%的把握去做,那就有权力全权负责”;如果没有十足把握,即使动用1分钱的权力也没有。
这件事情困扰了秦升益很久,“我始终觉得西方管理中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策略是错的”,但是他又说不出哪里错。为此还花2年时间读了EMBA.
仁创对员工的考核是,是否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措施去达到这个目标,以及这些措施中有多少创新性。“如果有,目标没完成也就没完成,但大多能超额完成。”
比如年度增长目标,一般而言都是秦升益心里有个数,然后各个业务部门分解,最后他拍板决定。“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是拍脑门出来的。”秦升益认为什么数据模型都是骗人的,尽管这个目标也是参考了公司以往的业绩、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等数据。“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很武断的,它提供的只是一个思考的起点。”以前仁创内部也曾实行过目标制,每个负责人都要签承诺书,但是“效果不理想”,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没有达标寻找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
秦升益对很多老员工都无法理解这样操作其中的内涵,颇感委屈,尽管手握公司87%的股权,“但我这12年来一次都没分过红,我的收入也不见得比此前的副总多”。但他认为股权激励的方式并无助于改变现状,“人都是现实的”,公司不会上市,哪怕上市到时候股价如何也无法确定,“倒不如现金奖励”,表现好,当天他就开条让人去财务领钱。
秦升益称,其在20多岁就通读黑格尔《大逻辑》、《小逻辑》,喜欢系统性更强的《大学》、《中庸》和《易经》,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汲取理念和原则。据其身边人介绍,秦酷爱穿中式服装。
“很多人对我说,观察仁创的日常运作,就觉得乱。”但秦升益却反驳,“你们只看到了表象,乱这种秩序背后产生的是高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