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鲍鱼养殖史上,赵洪恩都将是一个丰碑式的人物。他悉心研究鲍鱼养殖技术,参与制定了皱纹盘鲍国家标准、建立了国家级皱纹盘鲍原种基地,开发的“RHD”新工艺技术,每年至少创造20亿元经济效益,为我国鲍鱼年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著有35万字的《鲍的增养殖》一书。共取得36项科研成果,其中6项为国内首创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3项,被誉为“鲍鱼大王”。
赵洪恩现在的身份,是大连水产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取来真经创奇迹
二十多年前,我国鲍鱼养殖业还远没有现在这般繁荣。1983年3月,作为业务骨干,赵洪恩被选送到日本进修的时候,中国全国的鲍鱼产量只有23吨。在日本这个当时的养鲍大国,年产量4000多吨的数字深深地刺激到了赵洪恩的神经。作为中国海洋研究人员,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日本的一年时间里,赵洪恩将每分钟都充分运用,仔细学习研究养殖技术。等到回国的时候,赵洪恩竟然带回了七个大箱子的专业书籍,全是关于渔业尤其是鲍鱼养殖研究的。
回国后,赵洪恩研发的海带苗和人工培养扇贝苗初战告捷。1984年1月,他被任命为大连市水产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赵洪恩不间断地进行小规模的鲍鱼人工育苗试验。在当时,号称“鲍鱼王国”的日本在世界上研究鲍鱼人工养殖最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他们的单位水体出苗量一般只有2000头左右。赵洪恩认为,中国的鲍鱼养殖应该寻求大规模、高密度的育苗工艺才会有鲍鱼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每平方米至少育出5000头苗!”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实践甚至提出过的,以至于周围很多人都认为赵洪恩的想法是异想天开。
但赵洪恩意志坚决。他成立科研攻关项目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他就自己编教材,搞培训,自己设计施工方案,制定工艺流程和规范。没有资金,他就东奔西走四处游说,终于争取到了上级支持的80万元贷款。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忙碌,共采苗9批,出幼鲍2.7亿头,大规模、高密度鲍鱼人工育苗开发研究成功了。
1986年10月6日,大连市水产局邀请国内20多位水产专家对成果进行技术鉴定。经专家实测:单位水体出苗量7750头,超出日本最高纪录三倍多。鉴定书上写着:“此项成果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日本水产养殖界的专家对此不肯轻信,专门组成考察团来到大连。赵洪恩在日本研修时的老师伊藤进博士也来了,在水产所的育苗室,这位来自“鲍鱼王国”的养鲍技术权威手持千分尺、放大镜,左量右测,最后对赵洪恩重复说了一句话:“真是奇迹,真是奇迹!”
化解难题显身手
陆地工厂化养鲍取得成功后,这一科研成果迅速就在全国一些地方形成了产业。一时间,鲍鱼成为新的财富载体,只要养上它,就意味财源滚滚。
但从1993年开始,各地养鲍厂的鲍鱼苗开始大面积死亡。最多时,鲍鱼苗死亡率达90%。巨额亏损使一些养殖场走到了崩溃倒闭的边缘。这种局面让赵洪恩寝食不安,经过反复研究,赵洪恩找到了鲍鱼苗死亡的病因,简单地说就是近亲结婚造成生物的性态发生了变异。
赵洪恩思考:鲍鱼杂交能否体现出品质的优势呢?最终,他从日本带回的17个鲍鱼品种中,筛选出一种品质优良的无病害鲍鱼作为亲本,与本地的皱纹盘鲍进行杂交。经过反复试验,杂交后代的遗传优势终于全面表现出来。为了提高苗种抵抗能力,赵洪恩应用RHD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的新工艺取得了重大进展,鲍鱼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生长速度提高了3倍,单位面积产量也高出了3倍。在中国鲍鱼养殖产业最为低谷的时候,赵洪恩的科研成果无异于一剂最有效的强心剂。
把大连鲍鱼运到南方去过冬,是水产研究所在鲍鱼规模化养殖方面的又一个新突破。在大连人工养殖鲍鱼,每年都要付出昂贵的“过冬费”,赵洪恩想到,此时海南、福建两省的水温十分适合鲍鱼过冬。从2000年冬天开始,他和同事向海南省的琼海运送了1万多头鲍鱼苗,经过两年的试验,鲍鱼不仅生长速度快,且死亡率低。2004年开始,“北鲍南养”成为大连一项大规模开展的养殖模式。
“大王”本色是清贫
赵洪恩的学生遍及中国的鲍鱼养殖机构及企业,很多学生现在都是身家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富翁。一生致力于渔业尤其是鲍鱼养殖研究的赵洪恩跟他们相比,则显得清贫许多。无论到哪里,只要有企业养殖中遇到问题,或是请教技术难题,赵洪恩都会倾力相助,把自己的技术、经验全力传授给他们,而对于专利使用费用问题,赵洪恩从来都没有跟任何企业提过。其实,按照赵洪恩在鲍鱼养殖领域的权威,他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水产领域内最有财力的富翁之一,但他不是,也从来没有希望自己是。
赵洪恩看重的不是钱,而是他从事水产研究以来得到的荣誉。这些荣誉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每一份荣誉证书和奖章,赵洪恩都精心保存着。而其中在赵洪恩心中分量最重的,有两个。一是2005年,赵洪恩教授获市政府颁发的首届“科技功勋奖”,这个奖项,当年只颁发给了钱令希、王逢寿和赵洪恩三位在各自领域内做出杰出科研成就的科学家,在赵洪恩看来,“这是人民对我的肯定”。另一个是2007年,研究所和赵洪恩教授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每一位中国科研人员的最高理想。至于各种荣誉为赵洪恩带来的很多奖金,都被他用做生产科研费用来购买实验设备或作为员工福利发放给员工。
赵洪恩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忧国忧民忧集体,为国为民为集体。“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同样想给国家干点儿事业,宁可风险自己担着,成果大家共享。我唯一的追求就是给我一方天地,让我施展抱负,把知识还给人民。”从事水产研究五十多年,尤其在最近二十多年对鲍鱼的重点研究中,赵洪恩倾尽了心血,曾经7次病倒在工作现场。而病情稍微得到控制,他又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工作中。对此,赵洪恩淡然一笑:“生命短短几十秋,能够以己之力为社会做些事情,活着的意义足矣。”
赵洪恩如今已经72岁高龄,多年的体力透支,让这位老人多种疾病缠身。但即便如此,他仍在思索着能为大连壮大海洋经济再改换一些优良品种,再为旅游和养殖的有效结合提些想法。
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情怀,也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