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人们吃海鲜,不再单单追求一个“鲜”字,更讲究一个出处。整个海鲜市场,已从过去的“菜市场”、“码头”时期,转为“品牌化”运作时代。12月23日,位于瓯海区六虹桥路的寻鲜岛大楼将正式营业。该大楼集加工生产海鲜与形象店为一体,是温州寻鲜岛食品有限公司的总部。大楼的主人是永嘉人李金隆、李金枢、李金杰三兄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永嘉上塘,这个远离大海的县城内,三兄弟却吃准了海鲜。他们以上塘市场为跳板,从最初卖海蜇的小贩,一跃成为温州市首屈一指的“海鲜大王”。 小木船孵出海蜇专业户 楠溪江从上塘镇穿梭而过,它是李金隆、李金枢、李金杰三兄弟海鲜之路的始发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楠溪江畔活跃着一艘小木船。这艘船时常在上塘与乐清、上塘与洞头之间穿梭,拉回一船又一船海鲜,再拿到菜市场卖。 冬天,江面上寒风刺骨;夏天,船舱内闷热难耐。贩卖海鲜的道路,是场酷刑。但船老大以异常顽强的毅力,没日没夜地坚持着。他的海鲜越来越受欢迎,以至于不少村民专门在江畔等他的海鲜。此后很多年,这艘木船成为上塘人心中一个“海鲜名牌”。 上世纪80年代初,这艘小木船每趟来回就能带来两三百元的收入。船老大叫李成宗,是李金隆、李金枢、李金杰三兄弟的父亲。子承父业,三兄弟年纪轻轻,便相继走上经营海鲜的道路。其中,老大李金隆14岁出来,老二李金枢20岁出来,老三李金杰16岁出来。 1984年,初中毕业的李金杰出来做生意时,小木船已经换成机船。那时,沿着楠溪江顺流而下,再折瓯江到乐清要6小时,到洞头则需要13个小时。那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三兄弟一度忘记了睡在床上是何种滋味。 走一趟,平均需要两天。酷热的暑期,很多海鲜难以拥有两天的保质期。渐渐地,不易腐烂、容易储存的海蜇,成为三兄弟的进货首选,贩鱼的小贩成为了海蜇专业户。 从专业户到水产巨头 随着海蜇产业越做越大,上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三兄弟的需求。1994年,三兄弟来到温州市区,利用在上塘积累的原始资本,在西山东路盘下7间门市房,面积将近400平方米。 “做得广不如做得专”,这时,海蜇仍然是三兄弟的主打产品。与上塘时期不同的是,他们的采购网络已伸入全中国。三兄弟从外地将海蜇批发至温州,越来越多的商贩直接到他们这边拿货,生意也从零售为主转为批发为主。在温州扎根后不久,他们的生意便足以影响整个温州的海蜇市场,而如今,他们在浙江、闽北的海蜇市场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市场占有量。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三李金杰在大连市发现,当地农民年收入仅万元左右,却舍得花费六七千元吃海参。这个发现,让他看到了海蜇市场外的一片天空。 “将产品做专后,再做广。”于是,三兄弟开始将触角伸向其他水产品。近几年来,鱼翅、海参、黄鱼等市面销售的几乎所有水产品,三兄弟均有涉及。其中,海参这块蛋糕,他们在温州拥有了较大份额。 巨头名叫寻鲜岛 虽然产业一天天做大,但在三兄弟的心中,当年上塘人围着小木船抢购水产品的影子一直挥之不去。“只有最好的东西,才能吸引最多的顾客”。 以前,上塘人认准的是李家的小木船,如今,由“寻鲜岛”取而代之。 两年前,他们开始着力申请注册“寻鲜岛”商标,随后成立了温州寻鲜岛食品有限公司,集食品加工销售于一体,并一掷3000多万元,在瓯海区六虹桥路买下集加工生产与形象店为一体的近3000平方米大楼,作为公司总部,取名“寻鲜岛”大楼。 对于未来海珍品帝国的版图,兄弟三人如此设计,向最高档的海鲜市场进军:在寻鲜岛海珍品至尊殿可以看到在温州难得一见的野生特大黄鱼、野生辽参、金钩鱼翅及特大针翅等稀有海珍品。 记者手记:三兄弟,一条心 从最初的小木船到机船,再到如今的寻鲜岛大楼,像大多数人那样,李金隆、李金枢、李金杰三兄弟的创业,也是从小舢板到航空母舰的努力。不同的是,很多人是单枪匹马闯天下,而三兄弟打的则是组合拳。 有人担心,三兄弟是不是一条心?兄弟三人对此却毫无顾虑。李金杰说,除了在战略转型上偶尔有所分歧外,三兄弟的创业目标始终一致。 采访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让在场人员感动。当问到谁是寻鲜岛的董事长时,李金杰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他说,都是自家兄弟,关键是把企业做好。在寻鲜岛,三兄弟所占股份都一样。 随着产业一天比一天壮大,三兄弟适时地选择敞开家业大门。今天,寻鲜岛总部上百号员工,相当部分的学历是本科及本科以上。 三兄弟说,只有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进入,这个品牌才能更富战斗力。正如三兄弟所做的那样,在家族企业内,重要的不是头衔、薪水和工作职责描述,而是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