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集团季克良:住“贫民窟”的大董事长



 初见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是在他们招待所的午餐上。近200平方米的餐厅里,没包厢、没雅座,数十张八仙大桌分排摊开,各路商贾、宾朋齐聚一堂。席间,一位满头银发的长者,微倾着满盛茅台的酒杯为大家祝酒,言语颇带几分儒气。身边的人告诉我们,这就是茅台人所说的“有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的季老总。

  真正认识季克良还是在他的家里。

  与警卫森严的酒厂厂房和库房相反,他的住处没有防盗网、没有保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想象不到一个拥有近30亿元资产、年销售额20亿元、创利税10亿元的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老总,仍住在八十年代初建的残旧的单元楼里,而且住房面积只有80多个平方米(这样的房子在茅台算得上是“贫民窟”)。卧室、书房不大,客厅也略显拥挤,其用具中,较为特别的是一张脱了漆皮的写字台上的笔记本电脑,一张六十年代季克良向周恩来总理赠送茅台酒的照片。

  1963年,茅台酒的质量出现了波动,引起了周总理关注。季克良夫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当时的轻工部从无锡轻工学院酿酒专业选拔的高材生来到了茅台。到茅台,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对茅台酒,我们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为了这个对国酒的发言权,他从技术员干起,拉过车、背过糟、踩过曲、除过甑,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神经末梢之中。茅台人所说的他有“杏花烟雨风骨”,就是指他这个江南人为保持和提高茅台酒的质量,而长期付出的艰辛努力。

  从1981年季克良任副厂长、总工程师,到1991年任董事长以来,集团先后建了4栋高层电梯住宅楼,连不少职工都建起了小楼,而季克良一直没搬过家。对此,他说:“够住了就行,这不算什么事。”

  他心中的事是当年毛泽东主席说的那句话,“茅台酒何不搞它一万吨!”“搞它一万吨”又是何等的难啊!因为这是在国酒质量只能提高的前提下,是在酒业诸侯群起、全国白酒市场整体下滑之中的产量翻番。这方面季克良集“杏花烟雨”的细腻和“乌蒙磅礴”的魄力,在集团员工的支持、努力下,2000年,茅台酒终于攀上了一万吨大关。

 贵州茅台集团季克良:住“贫民窟”的大董事长

  茅台酒登上万吨大关,集团股份制改造也已完成,茅台股票即将上市。季老总的一桩桩心事也似乎了却,但他仍未搬家。我们不知这位集全国优秀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党的十五大代表等各种荣誉于一身的董事长现在在想什么,但我们知道贵州那地方是欠发达地区,那里尚需这样没有别墅、没有大班台的大董事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9324.html

更多阅读

专访茅台“教父”季克良:为茅台奋斗一辈子

专访茅台“教父”季克良:为茅台奋斗一辈子搜狐财经讯1月7日夜,搜狐财经在北京对贵州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进行了专访。在近两个小时的专访中,季克良以一贯的儒雅沉稳的姿态回顾了他与茅台半个世纪的风雨故事,眷念之情溢于言表。以

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

全省首届“最有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单位”形象展示——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点 睛白杨街道:一个幸福的大家园蒋鑫富那天有个小区正好在商量大事。只见会议桌两边坐着十多个奶奶或大妈,上方有两个年轻人正在讲话和作记

书摘:“活着”的大右派——林希翎

    书摘:“活着”的大右派——林希翎  至今(2004年)还有五个大右派没有拿掉“右派”的帽子,林希翎是唯一活着的一个。  在收集邓拓的专题资料时,有一天从潘家园旧货市场淘到一本“文革”时期由某群众组织编辑内部发行的《邓拓

互联网:优酷的“大剧”视频营销

互联网:优酷的“大剧”视频营销文/本刊记者闫芬 实习记者赵冯聪颖  发自北京伴随着互联网视频的飞速发展,影视剧作网络视频传播平台的日渐成熟,视频网站开始拥有越来越大的受众群。。而以大题材、大手笔、大制作、大投资、大导演、

布兰克梵:最黑暗的日子

 作者:文晖   仅仅半年时间,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就从一个在深渊边缘一手拯救了高盛的大英雄,变成了可能卷铺盖滚蛋的倒霉蛋。  2010年6月3日,劳埃德·布兰克梵造访北京。

声明:《贵州茅台集团季克良:住“贫民窟”的大董事长》为网友侃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