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的张志强是四川人,中等身材,面庞黝黑消瘦;妻子苏应兰47岁,福建人,慈眉善目,说话慢悠悠的。夫妇俩在武汉拥有一个食品厂、一家超市。
“老板对我们真是好,吃的和我们一样,干活也一样,我们都很尊敬他们。老板对学生很好,有的学生条件不好,差了几毛钱,老板娘都不要了,自己花钱垫上。”一位姓杨的女店员告诉记者。
1975年,张志强进入武汉春和健身体育用品厂,在厂里结识了苏应兰,“我和她有缘分,没有她,我不可能坚持到现在……”白手起家学“扳沙”1993年,夫妻俩所在的单位很不景气,他们打算做点什么贴补家用。由于手头没有钱,就想到只要一两百元本钱的“扳沙”行当。扳沙即炒豆沙,将红豆和绿豆炒成糊状(在武汉方言里,“扳沙”又被称作是“做很辛苦的事情”)。
苏应兰说:“我们从没做过这行,就买汉口滋美食品厂的豆沙包来尝,去请教面点师傅,慢慢摸索出来的,那时每天不停地研究怎样扳沙,等到适合大众的口味时我们用了20多斤豆子。”
张志强说:“扳沙很辛苦,全是手工劳动。当时就是用一口锅、一个炉子、一根扁担、一副水桶做起来的。”
每天凌晨3点,张志强夫妇就要爬起来,做豆沙。白天,张志强还要在厂里工作。“起得那么早,是因为我们当时住的是筒子楼,一家有点动静,全楼都能听见。怕影响邻居,我们一早上起来就生炉子。当时生炉子都是用煤,我们没钱,就到处捡柴火烧。”
大约做了一年,扳沙落伍了,本地的或是广州的机器化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张志强不得不转行。
被朋友骗光了积蓄
“扳沙”不能做了,“生活还得继续向前走氨,在以后的四年间,张志强夫妇就卖冰棍,送啤酒、汽水、牛奶。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当时张志强和妻子开了家小食品店。一天,张志强中学时的朋友想入伙,重情谊的张志强二话没说,让那个朋友来管理财务,因为他觉得那个朋友有文化,能管理好。
“当时太信任他了,没想到他将我几年的积蓄挥霍得干干净净,不但没赚钱,反而亏损,账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他反而说我经营有问题。”说到这里,张志强陷入了沉思。妻子苏应兰说:“因为那件事,张志强重病两年,差点就不行了。这件事是他心里的一道伤疤。”
“那件事给我上了一课,从此我就学起了财务和法律相关知识。这对今后办的企业都有好处。”张志强说。
深切了解“血汗钱”的意义
张志强慢慢地从阴影中走出来,又开始苦心经营小店。“1999年大年初一的早上,下了很大的雪。店里没有员工送货,我就起早送货。订户是当时城建学院的宿舍楼,路程有一个多小时。送货回来手和耳朵全都被冻出一道道口子,血从伤口中渗出。当时1瓶奶能挣1角8分钱,把订户的奶送完,我才能回到家里和老婆孩子团聚,对我来说,新的一年、新的世纪才算开始。”张志强激动地说。
夏天,外面40度的高温,张志强还是往外面跑,“天气越热我越高兴,这样能挣到钱啊,虽然脸上常常晒出水泡。从这里面,我深切地了解到‘血汗钱’的意义”。
纯朴标书赢得超市“争夺战”
夫妇俩苦心经营,有了一点积蓄,1999年底,张志强经朋友介绍接手了利民食品厂,经过努力,食品厂有了固定销路,现在厂里生产面包、蛋糕等食品。
2003年8月底,张志强经过投标在武汉理工大学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超市。“中标的那天,我们兴奋得一夜没合眼,我们没有什么背景,就是他标书写得好。”苏应兰说。
张志强笑着说,“我在标书的开头就把自己的家底全部说了出来,‘我是一个下岗工人,没有多强的经济实力,如今我同妻子办了一个食品厂,厂里也都是再就业的下岗工人,我并不想在学校赚多少钱,只想安排更多的下岗工人工作,为老师和同学们更好地服务’,投标书很纯朴,却打动了理工大学后勤集团,我得到了这个机会”。
采访的最后,张志强说:“我一直对社会有感激之心,没有社会的帮助,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