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资本秘径:亿万财富背后隐藏的故事



  杨澜对得起观众,作为主持人和电视节目制作人,奉献了无数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杨澜更对得起自己,短短十几年,从一个平凡的女大学生跃升为拥有亿万财富和影响力的知名人物。而杨澜在资本市场上的隐秘路径,更使她在公司业绩几乎不增长、股民深度被套的条件下,迅速步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

  近来,替代阳光文化成为杨澜夫妇资本运营平台的阳光媒体投资异常活跃。什么“1650万美元入股国际广播有限公司1/4股权”、什么“收购美国著名娱乐周报《今日娱乐》100%股份”、什么“与联想集团合资组建阳光365”、什么“1亿美元购世界第三大手机游戏商Upstart”……风头远超李嘉诚、默多克!夫妇俩还宣布捐献阳光媒体投资51%的权益,并因此位列胡润慈善榜前茅。只是,夫妇俩多年来的“实际行动”,使这些本当让人肃然起敬的新闻听起来有些“八卦”。

  借壳良记

  1996年,杨澜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成为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辗转了几家电视台之后,虽然没能再现《正大综艺》的辉煌但也不算令人失望。沿这条路走下去,她也许会“名垂”中国电视史。但是,杨澜的改嫁却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杨澜的转变源于她的第二任夫君——已经移民海外的吴征。那时,吴征已经在资本市场获取了足够的经验、人脉,在金钱方面也小有斩获,缺的仅仅是一个机会。而杨澜就是上天赐给他的机会!

  吴征、杨澜的资本之旅始自良记建筑,这是一家连年亏损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1997~1998财年亏损4629万港元,1998~1999财年亏损2371万港元,当时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吴桂行、李玉山、张家龙等共占有28.85%。既然良记已经回天无术,大股东当然会为自己安排“退路”——卖壳,而买下这个壳正好成为杨澜夫妇杀入资本市场的捷径。

  良记的几位旧主也不是善良之辈,走之前还要在这家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再捞一把。1999年12月,良记发售了面值为1122万港元的“可赎回可转换票据”。受让方不到两周,即以6分钱每股的单价将448.8万港元的票据转换为7480万股股票,并仍持有673.2万港元票据。一个月之后,这募来的1000多万港元成为良记领头人吴桂行、李玉山的解职“补偿”(每人600万港元)。

  2000年1月,良记宣布发行30亿普通股和13亿优先股,此时每股仅定价0.02港元(交易前,上市公司已发行股票约有10亿股、而10日均价为0.13港元),总代价为现金8600万港元。杨澜联合高振顺(彼为吴征在亚视工作期间结识的壳买卖高手),一举拿下了这家上市公司74.8%的股权(不包括优先股)。吴、李、张三位原大股东持股被摊到7.2%,杨澜被委任为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据推算杨澜夫妇付出的现金代价不到4000万港元。

  2000年4月19日,良记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文化”、“网络”、“电视”一串光环,配上“杨澜”这个画龙点睛的名字,让香港股民产生无限的幻想,股价一路上扬。2000年6月前10个交易日均价已达0.27港元。三个月前杨澜以2分钱单价获得的股票总值已达4.4亿港元,杨澜从此晋身“亿万富婆”行列并保持“封号”至今。

  点评

  43亿股2分钱的低价股对10亿旧股的稀释程度惊人,原来的大股东或会得到不为人知的“报答”,小股民只有自认倒霉了。杨澜夫妇拿出的不到4000万港元应该是他们尽最大努力可以拼凑的数目。即使是这样,还得让高振顺这个牵线人提供大笔资金,这也说明了吴、杨当时的财力有限。

  杨澜夫妇进入上市公司的路径是值得推敲,但如果好好经营这家上市公司,还是有可能为股民带来丰厚回报的。可惜,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

  良记的“后母”

  杨澜夫妇执掌的这家上市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断增发股票和以股票为代价进行并购。套用一句当代都市流行语:阳光文化不是宣布并购就是在并购的路上。

  2000年6月,阳光文化以2400万港元,并购了一间名为“上海新文化”的广播电视制作公司48%股权(间接),以6000万股支付。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普通股已达49亿股。2000年7月18日,杨澜参股的Global Frequent(简称GF)宣布减持3亿股、单价0.29港元、套现8700万港元。同时,阳光文化向GF定向增发3亿股。这种“曲线增发”纯粹是为操作上的方便:只要不在禁售期,大股东减持只需披露既可,而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手续简便,既可维持控股地位,又能消除市场疑虑。令人吃惊的是四天后的22日,上市公司再次以相同的方式增发了4.44亿股、圈钱1.2亿港元。这样频繁的增发极为鲜见,好在股民的信心还在,股价大体维持在两三毛之间。

  八、九月份,上市公司频繁地发出“股价及交投量不寻常波动,本公司并不知悉该等上升的任何原因”这种公告。一片混乱中,杨澜参股的GF减持了6.72亿股,套现金额约2亿港元。杨澜、高振顺两人各自分得多少现金外人无从知晓。但从杨澜宣布持有GF股权由55%升到87.11%这一点推断,高振顺分得其中的大头,当然,杨澜的所得料也超过当初投入。

  良记易主后第一次公布的半年业绩报告(截至2000年9月30日)显示,营业收入仅为上年同期的一半,营业亏损放大到827%、达到创纪录的6300万港元,已发行股票却从不到10亿股变成了70多亿(包括优先股)。易主后第一个财年(截止到2001年3月31日),媒体相关业务收入不到6000万港元。

  2001年3月,八个月前连续“曲线增发”圈的2亿港元不够用了,再增发恐怕市场不会买账,只好以12亿“可赎回可换股债券”融来1600万美元。8月,股价已跌破1角,杨澜身价缩水大半。9月,阳光文化以6000万港元收购Capital Channel,代价为5亿新股。从公布的资料看,被收购公司的价值极难判断——拥有权益及权利或以其他方式涉及的项目(主要是4万小时的电视纪录片和专辑);12月,以单价1角发售6.73亿新股,圈钱6730万港元;2002年2月,以4500万港元收购一家台湾公司SEC60%权益,以3000万港元现金(刚到手的现金又被掏空了一半)和1亿代价股支付;10月,发售9.4亿新股筹集5640万港元;12月,以3000万港元代价股收购“汗音”(台湾企业,年利润84万港元);但更大的收购则发生在年底,发行15.48亿新股收购“成报”55%权益,交易后阳光文化已发行股本达132亿股。

 杨澜资本秘径:亿万财富背后隐藏的故事

  阳光文化的转型并不顺利,而整合并购澳门旅游卫视、台湾卫星娱乐、片库(4万小时)、渠道(京文娱乐)打造的“跨媒体平台”更非一日之功。2002年4月,吴征与贝塔斯曼秘密谈判了8个月后,达成共建“地跨大中华、横跨多媒体”之现代传媒企业的宏伟计划。由于贝塔斯曼CEO米德霍夫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辞职,3.5亿多美元的合作项目告吹。没有贝塔斯曼这样真正的巨头加盟,阳光文化的跨媒体平台虽然“合纵连横”,还只是一个“弱势媒体联盟”。

  这期间,增发股票成为维持上市公司运营和对外并购的不二法门。三年间,香港股民为“阳光文化”买单6个亿。而传说中的传媒业务只产生了2.47亿港元的销售额(2000年没有,2001、2002年分别为5700万港元和1.9亿港元)。上市公司三年间累计亏了2.33亿港元!

  阳光文化跨媒体传媒的伟大构想概念曾让香港股民热血沸腾。最终,阳光文化已发行股票从不到10亿股蹿到130亿股,股民手里落下的是只值几分钱的“仙股”(以“分”计价的股票)。

  点评

  某著名经济学家曾把管理公司比喻为带孩子:以浙商为代表的私营企业是所有者亲自带,孩子成长得最好;请职业经理人则是由保姆带,好坏就说不准了。按这个思路,上市公司的控制人兼大股东则相当于“后母”。不是亲娘(只有部分权益)但胜于保姆(毕竟是股东)。

  三年时间不算短,杨澜夫妇打理业务的能力有目共睹。其间股票的海量增发和暴跌史,就是股民的血泪史。从这个角度说,杨澜不是良记的好后母!杨澜的“魅力”加吴征的“财技”成了香港小股民的噩梦!

  不可否认,杨澜那段时间也付出过辛劳。但维持上市公司运营和使杨、吴“发达”的毕竟还是股民的付出。真是“借壳真奇妙,股票换钞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9527.html

更多阅读

杨澜访谈录 编导手记:将爱进行到底

导演曲林关于我的漫长剪辑从1月9日的采访至今,李亚鹏王菲的这期访谈,终于在硝烟弥漫的后期制作中显露出胜利的旗帜。中间经历了播出时间的更改,片子期数的调换,以及各种宣传稿子和视频花絮的压力。如今,就在我还没有开始适应的2011年

央视《乡约》:天狮李金元的故事

央视《乡约》播出节目“天狮李金元的故事”,以下是节目内容: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高低贵贱都有取之不尽的财富,那就是爱心,当你付出爱心时,你会感到这个世界因你而变得更加美丽。”   “人们都好说:舍得、舍得。什么叫舍得?舍与得是

杨澜:一路走过来的亿万财富背后的故事

杨澜:人生需要规划  提起杨澜,很多人都说她太幸运了。从著名节目主持人到制片人,从传媒界到商界,她一次次成功实现了她人生的转型。杨澜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并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驾御的。它需要睿智的眼光、独到的操控能力,

唐骏传授成功秘笈:创业要有自己的杀手锏

 他曾放弃在美国创办的公司,以普通程序员身份加入微软,不到十年就晋升为微软中国公司总裁,两年后跳槽到盛大公司担任总裁并推进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四年后以10亿元人民币的“转会费”加入新华都,成为人们眼中的“打工皇帝”。   新华

声明:《杨澜资本秘径:亿万财富背后隐藏的故事》为网友眸似深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