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回眸中国的这段企业史,人们也许会依稀中仿佛看见了杨元庆在遥远的美国孤独的身影。
历史真的是惊人的相似。2001年初,因互联网泡沫破裂而引发的全球IT产业的不景气已经日渐显现时,刚刚从柳传志手中接任CEO的杨元庆和他年轻的管理团队却依然自信地对市场增长作出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并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向技术和服务转型的三年期战略规划。根据这份规划,联想的营业额年增长率将达到40%,利润的年增长率将达到50%。到2003财年,整个联想集团的营业额将达到600亿元。最终打造一个“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最终,这个雄心勃勃的多元化计划以失败告终。那一次,柳传志以杨元庆刚刚接手CEO职务、对角色转变还在适应、大环境不好等理由为其主动开脱,这一次,柳传志保持了沉默。
2002年4月,本刊的封面报道《杨元庆的磨难》中,对杨元庆的这场转型战略的前因后果和深刻教训都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报道,如今我们反复比照、研究这两段历史,我们发现,除了英语流利了,杨元庆的性格、骨子里的东西8年来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他依然坚定自信、注重细节、永不言败。正是这种性格,在联想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造就了联想今天的地位和成就;但也正是这种性格,让联想两次遭受重挫,而这一次的危险可能要远比8年前严重。
杨元庆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这种自信既是他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也源自于他带领联想将PC业务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市场地位做到全国第一,多年来不断创造新的销售纪录,超强的“完成达标纪录的能力”。也正是这种自信,让杨元庆在面对董事会全体董事集体反对时,力持己见,最终说服他们批准了收购IBM PC的决议。而当自信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他也就往往会犯下因盲目乐观、托大而导致判断失误、目标制定过高、不切实际的毛病。8年前的向技术和服务转型的3年期战略规划是这样,2007年年中迫不及待地宣布对IBM PC的并购取得了成功也同样是出于过度自信而急于想证明自己的心态。事实上,对并购成功与否,国际通行的一个判断年限至少也要四年,而联想那时刚刚收购IBM PC才两年多;花费重金取得奥运会TOP赞助商的身份,大举开展奥运营销,弃IBM品牌而改用联想自己的品牌,也无不是渗透着杨元庆寄希望于“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打造联想全球品牌”的思想。这种急躁冒进的心态势必又层层传导,影响到下面的执行,导致战略的执行和落实发生扭曲和变形。
在去年7月由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愈演愈烈的时候,当记者问到如何过冬时,杨元庆甚至都没有认为PC行业已经进入了冬天:“如果是冬天的话,联想应该最有条件顺利地度过这个冬天厖根据我过去的经验,IT行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上都是GDP的两倍!”杨元庆自信地认为,未来全球PC的市场份额和盈利会向戴尔、惠普、联想、宏碁四大品牌集中。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联想已经逐渐被甩离了第一阵营。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Suppli发布的报告,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前三大PC厂商惠普、戴尔、宏碁的出货量与2007年同比分别增长了13.5%、10.7%和78.8%;作为第四大厂商的联想仅仅增长了7.3%,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与第三名宏碁的差距越来越大。
杨元庆又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各种有关杨元庆的报道中,都曾经流传着许多他注重细节的故事。比如他亲自修改新闻稿,跑到厕所里抓偷偷吸烟的违纪员工等。这种对细节的关注逐渐培养起联想严明、务实、追求完美的作风,却也将杨元庆局限在带兵打战、冲锋陷阵的战场一线指挥员的角色而难以自拔。从2000年联想分拆以来,杨元庆虽然名义上从执行战略的角色转变为制定战略的角色。但在他的骨子里,始终也没有很好地区分开这两种角色的差异与分工,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将手伸得过长。如今,身为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长,他却仍然经常过问非常具体的经营活动,他甚至还在欧洲蹲点了两个多月试验联想的交易型业务。在他蹲点期间,他负责的德国交易型业务据说取得了成倍的增长。但是显然这种增长在他离开之后并没有持续下去,也没有推广到整个欧洲,否则联想的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区就不会仍然徘徊在亏损的边缘。这些工作都使得他这个董事长与CEO阿梅里奥的关系显得极为微妙。实际上在如今的联想内部,这对组合倒更像是联合CEO的关系。怪不得《福布斯》亚洲版将2008年度商业人物的称号同时授予了两人。如果公司的最高层分工不明、互相掣肘,公司的战略又怎么能得到清晰顺畅地贯彻呢。
永不言败也是杨元庆个性中熠熠闪光的一面。在《杨元庆的磨难》一文中我们曾经描述杨元庆的这种个性:“杨元庆极强的目标推进能力和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一向为人所熟知,有了制度就坚决执行,有了目标就一定要达到,没有制度和目标就要想办法去制定,然后全力推进,正是这一点成就了联想今天在PC上的霸业。但是这套过于刚性的行为方式能否适应一个正在向技术和服务转型的企业,很多人心存疑虑。”而在今天,这套过于刚性的行为方式显然更加不能适应一个全球化经营的企业。柳传志也曾经形容杨元庆的性格是,如果前面有一堵墙挡道,杨元庆是绝对不会绕道的,他宁可将墙打穿也要冲过去。但有的时候,承认失败、学会放弃,改走之字形路线,才是最终到达终点的正确选择。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即使是像联想这样优秀的中国企业,在目前阶段也仍然缺乏掌控全球资源的能力,他仍然要如履薄冰、小心再小心,容不得一点点盲目的乐观和自大。
若干年后,回眸中国的这段企业史,人们也许会依稀中仿佛看见了杨元庆在遥远的美国孤独的身影。为了尽快地融入国际化的进程,杨元庆毅然将联想总部迁到了美国,并带着全家在那里生活。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驱,杨元庆必然要背负沉重的压力,在很多时候,由于国人出于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望,这种急迫的心情也会转化为失望、愤怒乃至嘲讽,这种经历和遭遇,以选秀状元身份远赴NBA打球的姚明有着最深切的体会,虽然一个是打球,一个是经营企业,但道理是相通的。
“下面是我想从你那里得到的信息:一,你是不是真有这份心思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去攀登更高的山峰?二,你自己反思一下,如果向这个目标前进,你到底还缺什么?”1994年,柳传志在写给杨元庆的一封信中这样问他。现在,杨元庆再次面对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