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汉元
性别:男
出生地:四川眉山
教育:硕士(四川大学)
主要公司:通威集团
公司总部:四川成都
第一次上市:没有
主要行业:鱼饲料,鱼养殖
资产:3.6亿美元(2001年3.2亿美元)
2002年中国首富排行榜第9名
-陈凝
说起饲料大王,80%的人脱口而出的会是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然而另一个有着四川饲料大王之称的人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个人也姓刘,他就是靠鱼饲料起家的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两户都无背景的刘家虽然起步创业的时间大致同,厂房也仅是一墙之隔。然而刘氏兄弟早已声名远播,而刘汉元的知名度却不怎么样,这或许和刘汉元“偏执”的性格有关,因为,他认为“只有产品销量好,我个人做不做宣传也无关紧要”。就是这样一个“偏执狂”,创造出了30亿的财富。
放弃稳定工作,赢得第一桶金
巴甫洛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性格有着先天性和后天性。而刘汉元的性格或许先天就有着不安分的因素。1964年,刘汉元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很淘气的他,总是让父母头疼,不知道这个天高地厚的孩子将来会成什么样。1980年,16岁的刘汉元从四川水产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当地的水电局做了一名技术员。父母心头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心想这个顽皮的孩子总算是有了一个安定的工作,以后再也不用为他担心了。可做了没多久技术员的刘汉元渐渐对这一工作失去了兴趣,天生不安分的他对当时的水产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1年,当时整个中国水产品的产量,大概只有300多万吨的总产量,四川是中国最少的省份之一,四川当时人均不到3公斤,每年人均只有半斤鱼。国内当时还主要在池塘里进行养殖,刘汉元开始了新的思索:“我学的专业是淡水养殖,要怎么利用新技术,使产量成倍地提高,进行一些高密度的生产。”当时在德国和日本,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有的基本上可以达到1立方米每年500公斤到1吨的产量,日本在几个湖泊搞网箱养鱼,曾做到每平方米二三百公斤的单产。那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不可以搞网箱养鱼来提高产量呢?有了这个想法,刘汉元觉得可以试试。1984年,年仅20岁的刘汉元从父母手中拿来了全家仅剩的500元钱,开始试验流水金属网箱养鱼。在小河中,他建起了一个64平方米的金属网箱,投入了185公斤鱼苗,同年秋天,他的网箱产鱼达1390公斤,折合亩产1.5万公斤,创造了四川历史上单位面积养鱼的最高纪录,并且盈利1950元。这一笔钱就是刘汉元在茫茫商海中淘到的第一桶金。
滚雪球似发展,创建水产帝国
刘汉元凭着自己发明的养鱼技术不仅为自己积累了财富,同时也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一个巨大的金属网箱养鱼市场逐渐强大了起来。然而,这个时候,刘汉元并没有选择成为一个养鱼大户,他瞄准了所有养鱼户都离不开的鱼饲料。当时,在市场上几乎不存在什么商品饲料,更谈不上全价的高效的、优质的配合饲料。刘汉元看准这一机会,在第一年尝试了用搅肉机来生产专为鱼准备的软饲料,但是浪费很大。第二年刘汉元改变策略,花几千块钱买了一套简易机组,生产出了配合饲料。第三年,更是花几万块钱整装了一个饲料机组,后来就这样滚雪球似的发展,一个生产饲料的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生了。1986年,刘汉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自筹资金在家乡眉山县永寿镇建起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工厂,取名“科力”,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意。值得一提的是,从来没有正式学过机械、电工、建筑设计和施工的22岁的水产技术员刘汉元,居然边自学边动手,完全是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建起了这座年产量为5000吨的饲料工厂,这件事至今仍然令刘汉元引以为豪。他说:“没有不会做的事,只有不肯学的事。如果生活逼着你不得不学,等你干过来,你也就变成了内行。”
工厂投产当年,市场上就出现供不应求的旺销景象,远近养鱼户蜂拥而至,刘汉元生产的“科力”牌鱼饲料成为抢手货,镇上常常车水马龙阻塞交通,还有人为了买到饲料竟然在工厂门口排了7天7夜的队。如果说市场是河流的话,企业和产品就是船,刘汉元的小船扬起了风帆,开始了他走向市场经济的首航。
初尝败绩后,建立一流品牌
随着事业的红火,刘汉元觉得自己应有更大的发展。1992年春天,刘汉元走出家乡小镇,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在县城里建起一座现代化饲料工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喻“通力合作,威力无穷”之意。厂区占地20余亩,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鱼饲料,工厂从破土动工到完工剪彩,一共只用了短短半年多时间。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开工那天,远近的养鱼户和父老乡亲都来了,人们拥挤着参观,他们亲眼看到一袋袋鱼饲料好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下生产线,流进大卡车和拖拉机车厢里。有个老人从早数到晚,他惊喜地告诉别人,“那一天饲料装了足足100多辆汽车和拖拉机”。1994年,当刘汉元把总部迁往成都时,通威已经是年营业额4亿元的企业。然而,1995年,从无败绩的刘汉元却遇到了失败,而这也是刘汉元创业以来的唯一一次失败。当时捏着数亿资金的刘汉元,产生了多元化发展的念头,他斥巨资控股前东德一家it企业,却由于对市场把握不足最终失败。初尝败绩的刘元汉懂得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他意识到,要想去跨国经营,必须在国内把主业做到最好。刘元汉开始反思自己,并且对企业做了一次清理,把企业已经沉淀下来的文化和未来的经营生产过程当中精髓的东西保存了下来并发扬光大。并在梳理的过程当中,认识到诚、信、正、一,这四个字的内涵对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加剧,不说你有产品,你就能卖出去,还要关键看你的产品,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性能,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样的质量。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品牌是越来越少,然后规模生产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流的品牌才能保存,二流三流都会淘汰出局,而通威就是要做到一流品牌。
低调做事,“偏执”性格取得成功
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脑袋发烧自杀的,在通威的扩张过程中,刘汉元契合了政府要让农民脱贫致富的思想。刘汉元曾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过此种论述:“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和农民一同致富;谁和农民抢饭碗,谁没有饭碗。所以谁做的事情是为农民的饭碗里添肉加油,谁就会获得成功。”一心想造福于农民的刘汉元不仅把自己做好,也把这个企业做好了。通威股份在国内已经连续七八年处于水产市场的最大份额,基本上占到了6%—8%,未来五年的时间这个份额将提升到占国内20%到30%,达到三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刘汉元经常说到自己是小跑步前进,不像有的企业是盲目去求大求强,在通威内部始终强调一种平常心,心态不要浮躁,一定要把事情扎扎实实做好,通威的目标就变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体现和回报。刘汉元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坚决反对那种一定要去干什么,一定要多少年干成什么事情,一定要进入500强的这种浮躁的心态,这会使企业偏离很多正常的操作方式和运行轨道”。带有“偏执”性格的刘元汉不管别人怎么说,始终坚持着把自己做好。低调地做事,扎实地做人,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平凡,使得通威一步步变强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