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坪,曾天才正在街头卖玉米棒。别人卖2.5元,他卖1.5元,生意好时一天挣60元
“糯包谷,一块五一个。买糯包谷,一块五一个。”昨天中午,杨家坪农贸市场车站一带,文质彬彬的曾天才拖着一个全封闭保温铁桶,扯着嗓子沿街叫卖。从大学房地产专业毕业的小曾卖了3年房子,现在却不得不走上街头,卖起了包谷。
瞒着父母上街卖包谷
“为儿子取名‘天才’,就是希望他以后可以出人头地,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父亲老曾
昨天上午,因为送货的来得比以往都迟了些,小曾出门时,已经中午12点了,“可惜错过了中午的好时间。”他拖着铁桶,来到平时卖包谷的车站,在嘈杂的大马路边上,小曾略显稚嫩的叫卖声,不时被淹没。
2005年,小曾从重庆科技学院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那时候正是房地产火红的时期,小曾很顺利找到一份置业顾问的工作,此后一直在长寿某房地产公司上班。顺利时,一个月拿5000多元工资不在话下。
父亲老曾一直望子成龙,给儿子取名“天才”。所以,“出来卖包谷的事,我一直瞒着父母。”小曾低头沉默了两秒钟。
远在四川打工的小曾父母,现在只知道儿子在重庆“做销售”工作,其他的事,小曾都瞒着。
当小贩养活一家三口
“天才是个很有担当的人,为了我们这个家庭很费心。虽然他现在一时处在低谷,但以后一定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来。”———妻子秋梅
天空飘着小雨,记者陪小曾站在街头,身上生出些许凉意。车站边来往的人虽多,但多数步履匆匆,近半个小时,只有一名阿姨停下脚步问价。“想要哪根?阿姨,这个吧,又大又糯。”见客上门,小曾很细心地帮阿姨在桶里挑选包谷。
记得第一天出门卖包谷时,小曾不懂吆喝,又不会推销,8个多小时下来,只卖了10多个。那天晚上,小曾推回家的70多个包谷,除了送给邻居朋友,还被做成了炒玉米粒、玉米稀饭、玉米粑粑。
“幸好,一直有妻子在身边支持我。”2007年,小曾和女友秋梅结婚,现在已有一个1岁的孩子。秋梅为了照顾孩子,一直没上班,小曾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如今,小曾卖包谷也卖出了经验:因行人步履匆忙,首先要懂得吆喝,才能引人注意。卖的时候,还要懂得嘴甜推销,“说明自己的包谷比别人的好在哪里,比如,我就是用价格取胜。”生意好的时候,小曾一天能卖出100多个包谷,净收入60多元。
说话间,在杨家坪步行街上班的宋小姐经过,之前在小曾手上买过一次包谷,以后每次路过,她都会停下买一两个。“我觉得他人看着老实,包谷又装得挺干净,而且味道也不错。”听说小曾以前是卖房子的大学生,宋小姐有些吃惊,“置业顾问卖包谷?是不是大材小用哦?”
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大学毕业卖包谷,我并不觉得是一件难堪的事情,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我想学一门技术,以后自己创业。”———曾天才
其实,从去年初开始,小曾就感觉到房子难卖了,最难的时候一个月只卖了一套。以前每个月平均两三千元收入,后来直线下降到七八百元,这怎能负担一家三口的生活?
小曾想到了自己创业,开过网店,摆过地摊,但都以亏本告终。今年春节前,一个朋友在南坪车站看到一户卖包谷的生意兴隆,回来和小曾一商量,两人又上街考察,决定上街卖包谷。
为了和那些提着水桶在街上卖便宜包谷的分别开来,小曾特地买了可全封闭的保温铁桶。别人卖两块五的包谷,小曾打价格差只卖一块五,虽然利润低点,但时间一长,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这样长期卖包谷,也不是办法。”小曾说,现在这个小买卖也不是自己的长远之计,今年年初,已经报名学习政府推出的创业培训课程,如果一切顺利,3月份就可以上课了。
小曾说,如果经济回暖,还是想回去卖房子,“毕竟那才是自己的专业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