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与商人的角色冲突,羁绊了张继升前进的脚步
2008年的情人节,对三联集团董事长张继升来说,是一个黯然神伤的日子。
数年前,张继升经过千辛万苦重组了郑百文,并把它改为三联商社,从而使自己在资本市场声名鹊起。但2月14日这一天,在资本大鳄黄光裕的凶悍伏击下,张继升却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让三联商社的控股权眼睁睁地从手掌心滑落。
遥想五六年之前,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内“三张”并驰(三联的张继升、苏宁的张近东、国美的张裕民),而张继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今天,这个排序完全倒了过来——一直潜伏的黄光裕浮出水面,取代了其妹夫张裕民,在全国进行了迅猛的扩张,并在近年开动并购战车,连续吞并了永乐、大中等“地方诸侯”,大有一统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天下之势;张近东稍逊风骚,却也南征北战,成为紧追国美电器之后的全国性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而当年的老大哥,却一直偏安一隅,错失良机,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于小弟们,甚至落得今天被收购的境地。
有人用“书生意气”来概括张继升的性格和行为。那么,“书生意气”四个字,是如何让张继升从寒酸清贫、到意气风发、再到坐拥愁城的?
书生下海
张继升是一个典型的书生。
爱读书、爱思考问题,是张继升最大的特点,出生于1950年的他,在山东的农村长大,并当过5年的民办教师。卑微不坠青云志,1978年恢复高考时,他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而3年后他又迈进了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的大门。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似乎成为书生张继升最好的归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张继升和他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张继升对中国的诸多经济现象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对价值规律、劳动力市场化、住房制度化、交通经济、能源经济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写出了诸如《价值规律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国究竟应该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等研究文章。大有“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激情豪迈。对此,他至今仍引以为傲:“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当时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即使今天来看也并不过时。”
英才苦被明主弃。张继升自认为非常有见地的这些文章,却在当时或为人不屑一顾,或被束之高阁,或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招来非议,这让怀揣报国之志的张继升徒增郁闷之气。
不信东风唤不回!张继升觉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一气之下,他纵身“下海”——1985年,他以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的身份,接手了负债460万元的济南无线电三厂。
书生也会打算盘,张继升把无线电三厂的有效资产剥离出来,并联合在山东各地游说来的260万元的农民投资,自己则以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本作为投资,三方按照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三联,取工、农、科研三方联合体之意。
此举,让张继升充分凸显了自己的书生价值。
意气风发
当年运筹帷幄,今日决胜千里。此后三联十几年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除了在家电连锁零售业内威震一方外,张继升于1992年进军旅游业,对青岛附近的田横岛进行开发;1996年,许多人尚未接触网络之时,张继升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百灵信息网,1998年他的宽带网开始商业化运营;1997年进军房地产领域,陆续开发了阳光舜城、凤凰城、彩石花苑等楼盘;2000年收购了郑百文,实现了借壳上市,让他在资本市场名声大震。……经过15年的时间,三联已经成为员工3万人,净资产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涉足房地产、商贸、电子信息、旅游、投资银行、传媒等多个产业领域。
书生自然有高瞻远瞩的本领。张继升曾感言:“三联从成立起,我们便以一种超前的姿态参与竞争,它的每一次成功跨越,都是‘领先半步,进入无竞争领域’的结果。”
外表儒雅、操一口浓重山东口音的张继升,却声称自己不太信奉儒家那些东西,反而对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颇有感触。他这样评价自己的管理风格:“我管的事不太多,只管大事和小事,但不管中间的事!”除了收购郑百文这种颇费脑细胞的大事之外,他还分管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厕所的卫生问题,比如发现里面没有卫生纸了之类,他就要找负责人员的麻烦。
虽然经营企业20余载,但对于教师出身的这位张继升来说,“为人师表”四个字恐怕早已浸入骨髓深处。所以每次参加重大活动,他都习惯换一身新衣裳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但混迹商海日久,张继升的困扰也开始丛生。在笔者2004年对其的一次采访中,他对如何给自己定位这个问题充满感慨:“我现在什么都不是了!企业家没当好,学者也没做好!”一个多小时的访谈,的确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学者性格的张继升和商人性格的张继升,总在不自禁地来回交替更换!如问起当年弃仕从商的经历,他谈兴陡起,在袅袅的香烟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但一说到三联面临的诸多麻烦,他警惕丛生,用词含糊而节俭,语气坚硬而不容置疑。又比如谈到侵占农民土地问题,他颇富同情心地大声斥责那些当权者:“你们凭什么掠夺别人的东西!”但对同样有“掠夺”之嫌的郑百文股票回购一事,他又是一脸不屑:“你理都不要理它!他们就是为了炒作,你越理他们不越来劲吗?”
书生与商人的角色冲突,开始羁绊张继升前进的脚步
坐拥愁城
书生的广博兴趣,让张继升的心灵期待着每天不一样的精彩。传说鼎盛时期的三联集团,曾涉足了170个产业。2000年下半年,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曾忠告张继升:“三联的每一个板块看起来都很不错,但综合起来,要想把所有板块都做好,难度太大。”学者韩强也觉得,张继升太过冒进,是属于一种书生似的意气用事。
但张继升不以为然。书生的固执己见,让他错失了家电零售连锁业2001年至2005年发展的黄金时期。
根据资料显示,2000年时,三联家电的销售收入约53亿人民币,超过苏宁的40亿元和国美的30亿元。但自恃“中国家电第一店”的张继升,却常常把这样一句“名言”挂在嘴边:“山东的经济总量足以养活三联这条鱼了。”而在2001年一次记者采访时,更是断言家电零售业是一个没落的行业。他对此已经意兴阑珊。
而此时,对手正在这个他断言的“没落行业”迅猛扩张。以苏宁为例,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平均20天开一家店,2003年平均7天开一家店,2004年平均5天开一家店,到2005年,苏宁基本完成了全国连锁体系的扩张。国美更是在2005年一口气开了200多家门店。张继升的“占山为王”成了后来的“画地为牢”。
而张继升寄以厚望的田横岛旅游开发,以及庞大的造城计划,不但没有让他重振旗鼓,反而让他陷入了一团乱麻中:从1992年起,他便开始投入巨资对青岛附近的田横岛进行旅游开发,但到现在,虽然投入了数亿元的资金,但还远远不够,变成了一个无底洞;三联商社(14.15,0.00,0.00%,吧)上市之后正好遇上熊市至今没有通过资本市场融到过一分钱;2004年,国家对土地的整肃风暴就落到了三联集团头上,规划面积11.75平方公里的超级大盘“凤凰城”因而陷入停顿;而阳光舜城等建成的项目,很多是为各级政府机关建的住宅,虽然价格低廉,但直到现在,三联集团也没有完全拿到房款,这让三联集团的资金链条进一步紧崩
张继升有一个自己的网站,叫“交叉小径的花园”。他在此述说了自己的彷徨:“虽然成了企业家,现实中,自己仍然游走于企业家和学者两条交叉小径之间。”他的思归之心日盛,表示将来如果有了更好的继任者,将激流勇退,到大学去教教书,做学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已近花甲之年的张继升,你到底归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