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年,卓越网执行副总裁。1997年他参与创办席殊好书俱乐部,并出任该俱乐部会员刊物《好书》第一任主编;1998年6月他受《中国图书商报》之邀,创办《书评周刊》;2000年加盟卓越。
陈年是谁?在这个企业明星不断涌现的年代,陈年的面孔并不为大多数人熟知,顶多在当年的“美女CEO王树彤出走卓越”的新闻中,他扮演过陪衬的角色。他的平民化长相和普通的衣着,让人很难将他与“企业精英”联系起来。
陈年做过什么?《新周刊》杂志在写他的文章中是这样概括的:曾经因为主编席殊俱乐部《好书》和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而被人们誉为“文化旗帜”,又通过把通俗和畅销放大到极致的战略带领卓越网发展成为中国头号电子商务网。
所以在爱书者的眼里他原本并不陌生,在已经习惯了从卓越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和碟的人眼里,陈年也很有些叫人去了解的愿望——这个在卓越网背后站了四年的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凭什么做到这些:让一部过时的老片子《大话西游》一天狂销5000套,让白领小资们为了珍藏版《史努比的故事》而疯狂,让“每周到卓越网上去买新书”成为许多管理精英的一种习惯。
为什么用“私人化陈年和组织化陈年”来概括他?原本,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两面吗?只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场合,只会将其中的一面表现出来,或者是个人化的率真性情,或者是组织化的冠冕堂皇。而记者面前的陈年和绝大多数时候的陈年,会同时展现出这两种特性。也许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他显得有点“人格分裂”。
从文人下海到“骑虎难下”
记者:在卓越网之前,你一直在从事媒体工作,可以说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而你现在的身份是企业经营者,这算不算“文人下海”?
陈年:其实刚开始还是把卓越网当作一个媒体来对待的。创业初期,我的确是像做报纸一样在经营卓越网,网站的首页就相当于报纸的头版,有报眼、有抢眼的大标题,然后也有专题、有许多细分的版面。
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做报纸的时候,我不太会关心经营;但是卓越网作为一个逐渐有规模的企业,对于成本、利润、管理的要求渐渐凸显出来。痛苦或者说变化的磨难也在于此:你需要变成一个商业化的人。
从2000年开始,卓越网所有经营方面的事情都是我在负责。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这一点:整个企业已经把责任放在你的肩膀上,你如果不去正视它,就可能变成灾难。
我当初的确是因为和王树彤的私人友情才加入卓越网,最初的心态就是来帮朋友忙,我计划呆满一年就离开的。没想到有那么多的责任一下子压在了我的肩上,半年以后,形势让我越来越骑虎难下了。
记者:为什么会有“骑虎难下”的感受?
陈年:做媒体时候的我其实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对这个世界实施一些带有个人色彩的影响力,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对媒体工作有激情的人最初的出发点。就像朋友说的:“陈年只希望个人‘爽’一下,怎么爽就怎么来。”比如写文章时,痛快地下一个个人化的结论,通过文化传播获得社会上的价值认同,达到个人的满足和成就感。
来到卓越后,最初也是很有个人色彩,比如我们为《东邪西毒》写出那么煽情的广告词,以至于打动了那么多顾客,心甘情愿掏钱买东西。这时候满足的还是做媒体的愿望。到2000年底,卓越网从电子商务网站中脱颖而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开始感到自己骑虎难下了,这么多人的命运,这个网站的品牌,这个企业的精巧运作都与你相关,责任全是你的。
记者:也就是说,你必须去面对,从一个个人主义者或者说自由人到组织人的转变?
陈年:是这样的。如果是2000年的时候我坐在这里与你交谈,我可能会胡说八道,讲很多关于卓越网的故事和笑话。但是今天不会了,因为我变了,今天我是一个组织的代表。
也许你表面上看见的我还是一个“率性的陈年”,实际上,你又怎么判断我不是在代表组织说话,而仅仅是因为组织需要我做出这样一个率性的姿态给你看呢?
“跑步机上兴奋的狗”
问:这样的转变过程需要你将本我的一面逐渐收藏起来,更多地展现出组织人的特性。你个人如何看待你所经历的这种改变?
陈年:很多人都是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外,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佛学很讲究修行,也许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吧?
记者:那你现在是在什么境界?
陈年:我很多次用到这样一个比喻:准确地讲,企业的经营者就像一个拴在跑步机上的狗,跑步机不停,它就要不停地跑,而且它也会很兴奋。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它会遗忘很多别的东西,以为生活或许就是跑步机上的生活。如果停下来,一开始它可能不习惯,也许经过一个小时或者一天的哆嗦之后,它会反思道:原来自己在跑步机上跑了那么久,而且漫无目的……不知道是得还是失。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常常能体验到的那种“更上一层楼”的欣喜。
记者:我了解到,在1997年之前,你的生活状态非常自由,准确地说,那时侯的你是一个“边缘人”或者“文青”的角色。你怎么可以改变那么大?
陈年:也许在我的本性里面就有很多向往虚荣的东西,原本我就向往在跑步机上不停地跑的生活。一只狗在跑步机上跑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在围观,这会把那只狗搞得更加兴奋。
也许每一个人的本性中都有这样的一面,只是过去你给自己化定的范围隐藏了这一面。当你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游戏,然后这个游戏在不停地挖掘出你隐藏的东西,你被这种挖掘所激动,最后还觉得挺高兴的。人性里面可能就向往这种社会价值的肯定。
希望卓越网能像《精品》
记者:卓越网今天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成为了很多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说明你四年多的苦心经营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年:其实算不上“苦心经营”。做卓越网和我的兴趣相关,在整个过程中,工作都还比较有乐趣。
记者:前面你提到在不得不面对企业责任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在做卓越网的过程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陈年:最大的痛苦是曾经大家都对自身感到迷惑。互联网低谷时期,我们就像箱子里的老鼠,跑来跑去,还要不停地被人赶,要找到出路。那时候,几乎天天有人问,被外界问,被上司问,被公司的员工问,而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最痛苦的。那时候感到过很大的压力和痛苦,喘不过气来。渐进的责任感把我淹没掉了。
怎么过来的?今天可以正经八百地说,我们坚持不懈等等。实际上局面得以改变的原因在于,林总(卓越网总裁林水星)来了之后,我们站在务实的角度上,对企业做了一个分析,决定不把卓越网当作一个互联网企业,我们就把它当作一个传统的企业来做。卓越网长得丑点又有什么关系?能活就行了。我们不再那么浮华了,不再那么顾面子了。
记者:理想中想把卓越网做成什么样?
陈年:把它打造成一个十亿元的经营平台。
记者:感性一点的描述呢?
陈年:希望它在大众心目中享有一定分量的影响力,希望它不是一个仅仅因为口口相传,因为大家品位相同,碰在一块儿相互赞赏的一个小的作品,而的确是中国的大众文化传播链条中一个很强的力量。就像邹韬奋的《三联生活周刊》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影响一代人,很多从农村闯荡上海的人因为它变成了革命者;就像《精品购物指南》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影响北京城里的一代人,把他们变成了白领和小资。
陈年八卦
记者:工作之余做什么?
陈年:打球、看书、在家看电影。来卓越工作后,并没有特别减少读书和看碟的时间,尤其是看碟的时间,当然没有过去那么疯了。
记者:喜欢看什么书和碟?
陈年:我自己喜欢的书和碟与卓越网上经营的产品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我更多地喜欢重读一些旧书,很少读新出的书。卓越网上有很多新书,老实说,去年卓越网的书我一本都没认真读过。今年,网上有好几本书本身就是我推荐的。
记者:管理类的书看得多不多?
陈年:管理类的书我也看了一些,但是坦白地说,我觉得管理书的价值不大。没有哪个企业领导者遇到危机的时候会去从管理书中寻找答案。
记者:也就是说你不爱看管理书?
陈年:这样说的话又显得我特别骄傲……
记者:听说你家里有很多的藏书,都是些什么书?
陈年:大多数是学术类、文学类的,还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传记,当然也有专门一格,是管理类的。
记者:不爱看为什么还要摆?
陈年:必须有那么一格,这样显得陈年也偶尔学习管理。有人去参观,我还可以经常教育他多读管理书。
记者:为什么呀?
陈年:因为他平时什么书都不读,读点管理书,至少还可以急功近利地获得一些知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