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岱妮,台湾人,16岁独自一人在加拿大读完高中,18岁去纽约读大学,曾在纽约的FIT大学和Parsons设计学院攻读广告和行销传播专业,其间参加匹兹堡大学一个环游世界的项目,毕业后,在纽约当代艺术馆(MoMA)担当高级市场顾问,从事艺术行销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品牌方面的经验。2000年来到中国,现任New Leaders的执行总监,是该机构在中国区的负责人。
记者印象:外表柔弱,实则极有主张。
初见吴岱妮是在一次非常有趣的、关于双赢沟通的团队培训上,她是那种美丽的女人,在人群之中,你会很容易一眼找到她,她是那次培训的培训师,但事实上,培训只能算是她的副业,她现在主要的角色应该是经营。
我喜欢做规划
“没有规划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但也只有先懂得规划,才能慢慢一路行来。”在吴岱妮看来,规划是一个无声胜有声的东西,职业规划更是如此。从始至终,她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追求——真实、自由、精彩。正因如此,她可以从犯错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她可以在工作与生活的混搭状态中找到乐趣,她可以大胆规划五年后的职场路。
外表柔弱的吴岱妮实际上是个很有主见的女性,她善于规划人生,如果没有这些规划,她可能还会是留在台湾、或是就在加拿大或是纽约,过着另外一种生活。
16岁时,她就为自己的未来描绘起了蓝图,因为不太喜欢台湾的教育,就决心离开台湾去加拿大完成高中的学习。她先是通过在加拿大的朋友了解到加拿大有个省的政府每年要到世界各地征试那些他们认为比较优秀的高中生,然后可以以比较简单的方式入学,她就去参加了这个考试。起初父母十分反对她去国外,因为这意味着她将一个人离开,而家里没有什么亲戚在那里,父母很担心她。
为了达成目标,她就很努力地从各方面证明自己可以独立了。要出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语言的问题,怎么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与人交流,她花了许多时间去学英文。高中课程很紧,竞争又很激烈,她又要参加乐队,晚上又要上英文课。
考试通过之后,她就找了一个代办公司,等着父母签字。父母看真的留不住她,就同意了,她把东西收拾一下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初到加拿大,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她说:“我的经历与大部分的小留学生不一样,因为他们大部分是按照父母的规划出去的,不是很了解父母的心意在哪里,也很不喜欢改变,我不一样,我都是一个人要去的,所以很努力地适应环境。”她没有念语言学校,而是直接进入了加拿大的中学。她去的第二年,父母看她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就把弟弟也送过来读书。
说起自己的自信和有主张的性格,吴岱妮很感谢自己的父母,她说:“从小父母给了我很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让我去思考自己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十六岁时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生活,父母其实也不放心。但他们愿意相信我,也是给我一个信心。所以不管我到什么国家做什么样的事,家对我都是很大的支柱。”
环游世界后的选择
这次采访是在午后,在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进行的,但我注意到在她把我带到那里时,也一边把音响打开,流出的是一段轻缓的音乐,也许是因为这音乐,也许是因为会议室里那几件简单但却仿古的家具,也许是她简约却不失风格的着装,我猜想吴岱妮应该是那种对艺术有追求的人。
的确,吴岱妮是一个对艺术活动有特别热爱和感受的人,因为这份热爱,她高中毕业之后,离开了加拿大来到了纽约,并在PARSONS设计学院读行销方面的专业,在PARSONS,她接受了艺术方面系统的学习,“PARSONS最激动人心的是:它虽是一个设计学校,但它非常重视艺术的原创性。所以每个学生进学校的第一年,不管你是念哪个学科,所有与艺术相关的雕塑、素描、色彩学,平面、立体到多媒体都要接触。它的用意是在于,在你没有全面了解艺术活动之前,你还不具备条件去选择长远的设计方向在哪里。”
在这里她有许多开心的事,做过不少的艺术实践,比如“绢印”(印刷的一种)后来就成了她特别的爱好,启发自凡高的《星夜》而做的《另一个星夜》成为她所满意的作品。但是念了两年半之后,她有一段时间对未来感到迷茫,“未来的路怎么走,我到底想做什么”,这些问题总在她的脑际盘旋,因为她觉得学校的专业越来越专门在时尚上面。她坦言,那时候有些迷茫,不确定今后要做什么。